劉雙蘭
摘 要:幼兒園戶外活動區域在引導幼兒養成自主學習以及游戲習慣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中材料是開展戶外區域活動的關鍵要素之一,也是培養幼兒情感,激發起創造潛能的核心媒介。隨著我國幼教事業的快速發展,當前活動材料投放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幼兒園戶外活動需求,因此基于幼兒個性特征,不斷優化活動材料的投放與管理已經成為幼兒教師普遍關注的重要問題。本文將簡單介紹當前幼兒園戶外活動中材料投放存在的問題,并重點探討在幼兒園戶外活動中優化材料投放方式和管理模式的有效路徑,以供參考。
關鍵詞:幼兒園戶外活動;材料投放;問題;優化路徑
1 前言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要求,應通過活動區域的操作材料、場景以及形式凸顯區域活動的育人價值。《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針對幼兒的教育工作應以游戲以及活動等形式鋪開,由此可見,戶外區域活動極具重要價值,需要注意的是,戶外區域活動質量的決定因素在于活動材料的選取、投放以及管理,這意味著幼兒園教師應關注戶外活動中投放的材料是否與幼兒認知發展情況相匹配,是否具有引導性和探究性能夠最大程度激發幼兒的參與感和創造性。所以優化幼兒園戶外活動中材料投放策略極具重要價值。
2 當前幼兒園戶外活動中材料投放存在的問題
2.1 缺乏目的性
戶外區域活動的核心在于提升幼兒認知判斷能力,并指導幼兒實際行為,實現幼兒與材料之間的高頻互動,但在材料投放過程中,教師對材料的目的、類型以及側重培養幼兒哪方面能力均缺乏系統思考,導致投放材料的利用率極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材料的浪費,不利于幼兒發散思維的培養。比如在“夾珠子”的戶外競賽活動中,單一化的活動材料(珠子、筷子、玻璃珠以及籃子)以及活動形式,雖然能夠有效訓練幼兒手指靈活度和專注度,但是無法有效鍛煉幼兒思維以及創造意識,使得活動缺乏針對性和目的性。
2.2 忽視個體差異
幼兒期是個體認知能力以及形象思維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幼兒個性形成的重要階段,因此在該階段幼兒的情緒反映更加強烈,因此在投放材料時應把握幼兒個體差異。然而在實際材料投放過程中,材料與幼兒個體發展規律并不一致,降低了幼兒的學習專注度,最終影響了材料的投放價值。比如在“多一或少一”活動材料投放時,由于教師對幼兒認知能力出現誤判,導致能力強的幼兒更加快速地解決了既定問題,相應地,能力弱的兒童則由于“能力不足”,無法完成游戲人物,自信心受到嚴重打擊,不利于戶外游戲活動的持續推進。
2.3 缺乏探究性
探究性和思考性是投放活動材料必須重點考慮的原則,也是實現寓教于樂的基礎。但是在實際材料投放時,教師對投放材料的價值缺乏系統思考,主要體現在操作性高于探究性,因此幼兒在戶外活動中往往習慣聚焦于活動內容的操作流程,并未對其內在價值進行探究欲思考。以爬鉆區“鉆桶迷宮”為例,由于教師只是將大紙箱裝飾成三種不同色彩的“鉆桶”,并未引導幼兒如何識別方向快速爬行,導致幼兒往往只進行簡單的穿行動作。由此可見在這一活動中,觀察能力得到了有效鍛煉,但無法有效引導幼兒進行深層次探究,導致幼兒不能形成猜想、實驗和驗證的邏輯推理習慣,戶外活動的教育價值被嚴重削弱。
3 幼兒園戶外活動中材料投放方式的優化路徑
3.1 寓教于樂,凸顯活動材料的目的性
區域游戲的核心在于為幼兒創設愉悅氛圍,所以活動材料的投放既需要注重安全性、合理性,也需要將趣味性置于重要地位,凸顯活動材料的目的,幫助幼兒在活動中提升獲取知識的能力和意識。因此,在投放材料過程中,需要豐富投放主題以及玩法規則。具體而言,首先,通過植入可視化元素,激發幼兒參與意識。《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指出,應充分凸顯活動材料在幼兒學習中的教育價值,以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比如在《給小動物喂食》的游戲中,可用紙箱制作成“小動物的嘴巴”,讓幼兒根據不同距離進行投擲,以此鍛煉幼兒的手眼協調能力。另外,為了引導幼兒形成對數、形以及時空的認知,可針對性地提供相關操作材料,進一步滿足幼兒游戲的要求,比如創設“找朋友”的游戲,讓幼兒在游戲環節中初步了解相鄰數的概念和實際應用。其次,還應注重生活化活動材料的投放。幼兒園戶外活動涉及多種元素的運用,比如在戶外活動中,可引導幼兒使用花瓣或者紐扣作為計數工具,并對常見物件進行分類,此外還可以利用臺歷讓幼兒形成時間觀念,促使其理解時間的特性。最后還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游戲,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通過便攜式體溫計,幼兒可對任何人測量體溫,并將結果進行展示,促使幼兒初步認識生活中數學元素的應用。
3.2 注重幼兒差異,滿足幼兒的發展需求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認為,幼兒園教育工作者應樹立“以幼兒為本”的育人理念,這就要求在在材料投放層面應注重自主性、自發性以及自由性,以實際能力為基準在材料投放時應滿足不同層次幼兒發展需求。比如,應根據幼年年齡特點優化材料投放策略。無論是小班還是大班,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發展都具有明顯差異,以小班幼兒為例,由于幼兒形象思維較為成熟,但容易分心,因此可對投放材料進行美化,比如增加色彩以及簡單圖形的勾勒;而對中大班幼兒,可設置“醫生與護士”的游戲環節,醫生和護士分別飾演醫生與病人,利用聽診器等道具來觀察病人身體狀況,以形成關心他人的良好品質。另外,教師角色應進行轉變,由主導者向引導者轉變,并及時指出幼兒錯誤,并示范正確的做法,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3 充分考慮材料探索性功能,培養幼兒探索性思維
區域活動注重引導幼兒自主探索與分析,以豐富現有知識體系,由此可見培養幼兒探索性思維需要投放具有探究性的活動材料,增強幼兒進行探究性學習的內在驅動力,進而形成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以中班《平衡木》的游戲為例,由于部分幼兒較為勇敢,能夠在橫木行走過程中不斷調整姿態,實現身體平衡,順利通過平衡木,而另外部分幼兒由于害怕掉落,需要讓教師牽著緩慢行進,甚至極少數幼兒不愿嘗試導致游戲無法順利進行,因此幼兒教師應與孩子充分溝通,讓幼兒自主選擇材料,搭建出不同高度的跳臺,并設置軟墊,并且在游戲中引導學生從姿態、專注度、自信心摸索正確的行進方式,同時教師可適時調整游戲難度,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與探索正確的行進方式。通過這種方式,能夠促使幼兒充分利用投放材料進行探究性研究,逐漸形成科學的實驗精神,為培養幼兒探索性思維創造必要條件。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現階段,我國幼兒教育水平和質量得到明顯提升,戶外活動投放材料更加多元化和多功能化,然而在實際材料投放過程中,仍然暴露出諸多問題,集中體現為缺乏目的性;忽視個體差異以及缺乏探究性。因此為全面實施《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相關要求,教師應積極轉變戶外活動中材料投放思維,寓教于樂,凸顯活動材料的目的性;注重幼兒差異,滿足幼兒的發展需求以及充分考慮材料探索性功能,培養幼兒探索性思維,通過以上方式篩選適宜的材料推動幼兒身心發展,全面提升材料投放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 沈云蕓.幼兒園戶外區域游戲活動的實踐與思考[J].成才之路,2018(26):73.
[2] 肖菁華.幼兒園戶外游戲材料投放的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0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