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麗華
[摘要]我國庭審錄音錄像檔案在公開過程中存在查閱方式和申請查閱主體范圍狹窄以及復制權利虛化的問題,原因在于庭審錄音錄像檔案公開理念存在偏差和缺失相應的公開規范。美國和我國臺灣地區的庭審錄音錄像檔案公開對象不同,前者面向一般社會公眾,后者僅限于當事人和有權閱覽卷宗之人。對于司法公開邊界和當事人隱私權保護的利益衡量影響著庭審錄音錄像檔案公開的范圍和對象。庭審錄音錄像檔案的公開涉及當事人公開和法院公開兩個層面,我國庭審錄音錄像檔案公開制度的完善應圍繞當事人和社會公眾的查閱和使用展開。
[關鍵詞]法院檔案庭審錄音錄像司法公開隱私權保護
[分類號]G273
Research on the Perfection of the Opening of Court Audio and Video Archives in China
Jiang Lihua
(School of Law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Chongqing, 401120)
Abstrac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openness process of the court audio and video archives in China, such as the narrow scope of the viewing methods and the subject of application, as well as the vanity problems on copy rights. The reason lies on the concept deviation on the audio and video archives openness and lack of corresponding openness standards. The objects that the audio and video archives open to are different in the U.S. and Taiwan. The former is open to the general public, while the latter is only limited to the parties and those who have the right to view the archives. The interest measurement between the judicial openness boundary and the privacy protection for the parties affects the scope and object of the audio and video archives openness. The openness involves two levels: the openness by the parties and the openness by the cour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openness system for court audio and video recordings in our country should focus on the access and use for the parties and the public.
Keywords: CourtArchives;AudioandVideorecordingsinCourt;JudicialOpenness;PrivacyProtec? tion
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和數字化庭審系統的使用,對庭審活動進行錄音錄像作為智慧法院建設的組成部分在實踐中得到了落實。從庭審錄音錄像的發展歷程來看,其最初作為庭審筆錄的輔助手段,而后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庭審活動錄音錄像的若干規定》(法發〔2010〕33號,下文簡稱“2010年《規定》”)中被賦予了獨立的證據資格。法院逐漸開發使用的庭審錄音錄像語音轉錄系統將庭審過程中的語音實時轉錄為文字,減輕了書記員的負擔。《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進一步推進案件繁簡分流優化司法資源配置的若干意見》(法發〔2016〕21號)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庭審活動錄音錄像的規定》(法釋〔2017〕5號,下文簡稱“2017年《規定》”)中規定,在簡易程序中嘗試由庭審錄音錄像代替庭審筆錄,開創了庭審記錄的新時代,也為庭審錄音錄像作為證據證明案件程序性和實體性事項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
庭審錄音錄像地位和作用的不斷提升使得與之配套的公開制度研究成為迫切的課題。對于庭審錄音錄像檔案公開制度的完善不僅有助于在具體制度層面深化司法公開,而且有助于推動庭審錄音錄像作為證據在案件中的適用。鑒于此,在司法公開的宏觀背景之下,對庭審錄音錄像檔案的公開尋求理論向導便具有了重要意義。本文將庭審錄音錄像檔案的公開分為當事人公開和社會公眾公開,針對兩類主體對庭審錄音錄像檔案的查閱和交付進行制度設計。在庭審錄音錄像公開制度的設計中,一方面要貫徹司法公開的宗旨,另一方面也要考慮當事人隱私權的保護,合理平衡兩種價值取向。
1我國庭審錄音錄像檔案公開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1.1我國庭審錄音錄像檔案公開存在的問題
(1)庭審錄音錄像檔案查閱方式狹窄
實踐中當事人若有查閱庭審錄音錄像檔案的需求,一般是向書記員或法官提出申請。雖然2017年《規定》第10條明確了人民法院可將審判流程信息公開平臺、訴訟服務平臺以及其他便民訴訟服務平臺作為查閱渠道,但并非強制性規定。此外,當事人等權利主體向審理案件的法院遞交申請對庭審錄音錄像檔案進行查閱是最為直接和便利的方式,司法解釋對此并未作出規定。
(2)庭審錄音錄像檔案查閱主體范圍狹窄
根據2017年《規定》第10條,庭審錄音錄像檔案的查閱主體為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此規定將其他訴訟參與人和社會公眾排除在外。法院在規定了狹窄的檔案查閱渠道的同時對查閱主體進行了嚴格限制,極大地削弱了庭審錄音錄像檔案公開制度的價值和效用。立法對查閱主體的限定加大了案外人查閱庭審錄音錄像的難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庭審錄音錄像檔案的公開和作為證據使用的空間。
(3)庭審錄音錄像檔案復制權利虛化
2017年《規定》第11條僅規定當事人及代理人可以復制錄音或者謄錄庭審錄音錄像,但并未規定具體的操作程序。在司法實踐中仍有不少法官對允許當事人復制庭審錄音錄像檔案持抵觸態度。僅2017年《規定》的一個條文難以解決庭審錄音錄像檔案復制過程中的復雜情形,導致復制權利的虛化。并且,司法解釋依然將庭審錄音錄像復制的權利主體限制在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這一狹窄的范圍內。
1.2我國庭審錄音錄像檔案公開存在問題成因分析
(1)公開理念定位偏差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以及與之相關的文件將庭審錄音錄像納入智慧法庭建設,并期望以此推動審判公開。此公開仍定位于依申請公開,查閱和復制庭審錄音錄像檔案須經法院準許。雖然“中國庭審公開網”等平臺向社會公眾主動公開了部分庭審錄音錄像檔案,但仍是以法院主導的有選擇性的公開,而非全面主動的公開。法院系統更傾向于將庭審錄音錄像檔案作為規制訴訟參與人及旁聽人員行為的方式之一,將其作為追究訴訟參與人及旁聽人員擾亂法庭秩序責任的證據。
(2)公開規范缺失
從目前有關庭審錄音錄像檔案公開的規定看,僅2010年《規定》和2017年《規定》為司法解釋,其他為各地法院的內部規定,且側重點均在于庭審錄音錄像對于庭審筆錄的輔助和替代性作用及其錄制、存儲和管理要求。其中針對庭審錄音錄像檔案公開的規定極少且多為倡導性條款,缺乏可操作性且并未規定法院不予公開時的責任條款。雖然少數法院對于庭審錄音錄像的公開采取了積極的態度,更有法院向當事人提供庭審錄音錄像光碟,但由于缺少強制性的立法,難以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也限制了公開的范圍和力度。
2域外庭審錄音錄像檔案公開路徑考察
2.1美國庭審錄音錄像檔案公開制度
美國自1860年開始落實日常的法庭記錄,最初由速記員進行記錄。隨著電子法庭技術的發展產生了法庭記錄的新模式:電腦輔助法庭筆錄模式、錄音模式和錄像模式。而速記員記錄則因費用高昂和正確率問題受到詬病,在美國各地法院試圖削減成本的背景下,非速記方式取得了廣泛成功[1]。在美國,庭審錄音錄像屬于法院卷宗的一部分,學術界一般將庭審錄音錄像的公開置于美國法院檔案公開實踐的大背景下進行討論。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1978年Nixon v. Warner Communications,Inc.一案中認為公眾有普通法上的接近權,可以取得司法卷宗。下級法院后來在司法卷宗開放的案例中往往同時援引普通法上的接近權和憲法上的言論自由權,除非有重大急切利益,美國法院卷宗原則上必須公開[2]。法庭記錄檔案作為法院卷宗的一部分屬于公開范疇,案件當事人和一般社會公眾均可獲取。在互聯網普及之前獲取法院記錄需要到書記員處進行申請,公開的范圍和對象十分有限。美國法院電子檔案系統的推行改變了這一狀況,方便了當事人和社會公眾獲取法院記錄,保障了社會公眾的接近權。
從2010年起,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將言辭辯論的錄音在其網站的專屬頁面上公開,公眾可以選擇直接線上收聽或將錄音檔案下載離線收聽。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不僅提供了如MP3、Real、WMA等多種格式的庭審辯論錄音下載,也同時提供了辯論記錄下載[3]。在聯邦巡回上訴法院層級,各法院做法雖未統一,但在13個法院中已有8個法院選擇將言辭辯論程序的錄音在法院網站上主動向公眾公開。截至2012年12月,已有超過40個聯邦破產法院及7個聯邦地方法院(準備)通過PACER系統將法庭程序錄音向大眾公開[4]。
在地方法院,傳統上當事人可通過付費的方式前往法院或以郵寄的渠道獲得法庭記錄或錄音光碟資料,近年來地方法院遵循技術趨勢開始從紙質系統轉向電子信息系統。2005年6月14日,馬里蘭州上訴法院規定歷史上在法院提供的信息也能夠以電子方式獲取[5]。南達科他州為了方便郊區居民也大力推廣對法院記錄的電子訪問政策。法院記錄和錄音錄像檔案電子訪問的便利性打破了因前往法院申請查詢和復制帶來的不便,但增加了案件當事人和訴訟參與人個人信息泄露的可能性,因而在法院庭審錄音錄像檔案公開過程中如何平衡隱私權保護是美國法院必須面對的難題。
2.2我國臺灣地區法庭錄音錄影檔案公開制度
我國臺灣地區法庭錄音錄影制度(等同于大陸地區的庭審錄音錄像制度)確立于1990年,最初采用錄音和錄影分開立法的模式,2015年將兩者合并統一規定在了“法庭錄音錄影及其利用保存辦法”中。我國臺灣地區向當事人交付法庭錄音錄影光碟的導火索是“林青松菜鳥法官案”,此案件致使我國臺灣地區于2003年在“法庭錄音辦法”中確立了法庭錄音錄影光碟交付制度,隨后分別又于2013、2015和2016年進行了修法。
從修法頻率來看,我國臺灣地區有關法庭錄音錄影的修法自2010年之后日益頻繁,光碟交付制度在每次修法中均為關注焦點,且每次修法對光碟交付制度亦有較大變動。從具體內容來看,立法逐步放寬了光碟交付的許可條件。對于是否應該向當事人交付法庭錄音錄影光碟,我國臺灣地區理論界和實務界有肯定說和否定說兩種對立的觀點。正是由于肯定說和否定說的不斷交鋒推動了我國臺灣地區法庭錄音錄影光碟交付制度的發展。2016年修法增訂了第8條第2款,切實保障了申請人的光碟交付請求權。根據增訂的第8條第2款,除非基于審判公開的例外,法官對于光碟交付請求應予以許可。
我國臺灣地區將法庭錄音錄影的公開對象限制在當事人和有權閱覽卷宗之人的范圍內。對于當事人和有權閱覽卷宗者之外的社會公眾能否取得錄音錄影光碟在立法中并未獲得肯定,但在司法實務上對于法庭程序影音的公開也有采取較為開放態度的例子[6]。雖然我國臺灣地區在歷次修法過程中并未效仿美國,不過隨著司法公開的深化以及現有光碟交付制度的日益完善,突破現有立法框架賦予一般社會公眾查閱法庭錄音錄影或交付光碟的權利并非沒有可能。
3庭審錄音錄像檔案公開制度設計的理論內核
3.1司法公開的分類
司法公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上的司法公開指審判公開,本文所指的司法公開為審判過程的公開。庭審錄音錄像是對法院審判程序的記錄,其公開亦應歸入審判公開的范疇。本文以公開的對象為分類標準,將司法公開分為當事人公開和法院公開。
(1)當事人公開
當事人公開是指“事件進行之過程及法院裁判之基礎資料,系公開于當事人”。當事人公開衍生在場見證權和卷宗筆錄閱覽權兩項重要權利。對于案件審理過程中的卷宗資料,當事人及其代理人可以進行查閱和復制,便于其在訴訟過程中更好地進行攻擊和防御。庭審筆錄作為卷宗資料的一部分屬于當事人公開的范圍,對于庭審錄音錄像是否為卷宗的一部分,因立法對此未進行明確規定而存在爭議。根據我國現有司法解釋,對于使用庭審錄音錄像代替庭審筆錄的簡易程序而言,認為庭審錄音錄像為卷宗的一部分并無太大不妥。但是對于普通案件,對于未進行光盤刻錄并附卷的庭審錄音錄像能否作為卷宗的一部分存在不同觀點。有觀點認為無論庭審錄音錄像是否替代庭審筆錄均屬于訴訟卷宗的一部分,一審法院應將其報送二審法院[7]。也有觀點認為庭審錄音錄像不是訴訟卷宗的一部分,不能以閱覽卷宗的方式交付[8]。
在電子訴訟改革的過程中,庭審錄音錄像作為庭審的電子記錄保存于特定系統中。不論法院是否進行了光盤刻錄并附卷或者上傳至電子卷宗系統,都應作為電子卷宗的一部分。因此,應對立法上的訴訟卷宗作廣義解釋,所謂的訴訟卷宗不僅包括通常意義上的紙質卷宗,亦應包括所有與訴訟程序有關的電子記錄。此種廣義解釋為當事人查閱庭審錄音錄像檔案提供了依據,使得庭審錄音錄像檔案公開成為當事人公開的應有之義。
(2)法院公開
大陸法系國家所指的法院公開類似于我國的公開審判制度。即為了防止司法專斷,維護司法公正并確保司法公信力,將審判過程向社會公眾公開。根據公開對象是否直接親歷司法程序的公開過程,法院公開又可以分為直接公開和間接公開。直接公開是指一般公眾可以到法院旁聽案件的審理,間接公開指法院審判過程對新聞媒體的公開。
對于直接公開,各國立法一般都是通過反面立法的形式予以確認,即僅規定某些不予公開的情形,其他案件則一律公開,社會公眾可到庭旁聽。如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對于涉及國家秘密和商業秘密的案件一律不公開審理,對于涉及當事人隱私的案件可以申請不公開審理,對于不公開審理的案件社會公眾不得旁聽。從間接公開的角度看,新聞媒體對于法庭審判活動的錄制和報道一方面是為了新聞資訊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新聞輿論的方式監督司法。隨著智慧法院建設的推進,法院庭審錄音錄像系統與互聯網的連接壓縮了新聞媒體對庭審活動進行直播和轉播的空間,也使得法院直接公開和間接公開的界限變得不再涇渭分明。
3.2司法公開中的價值衡量
在庭審錄音錄像檔案公開的過程中面臨司法公開邊界與個人隱私權保護之間的沖突,要解決兩者之間的緊張關系通常需要考慮公開信息對個人隱私權的威脅程度、公開獲得的公共利益大小及獲取申請信息的替代方案。當被請求公開的個人信息有益于公共利益時,法院應當進行不公開個人信息所保全的隱私利益和增進公共利益之間的比較衡量。當前者更重要時,不予公開個人信息。當后者更重要時,應公開該個人信息。但是法院在進行比較衡量時的判斷因素和標準卻存在困難[9]。公共利益的內容和范圍界定關系到個人信息公開的范圍,然而公共利益本身就是一個模糊不清的概念。
美國的司法公開源于言論自由和公眾知情權的基礎,公眾享有廣泛的司法接近權。美國《信息自由法》首創“公開是原則,不公開是例外”的信息公開原則[10]。美國法上的公眾接近權也并非一個絕對的權利,法院要在庭審錄音錄像公開和個人隱私權之間作出衡平[11]。近年來美國司法會議有關隱私權和公眾接近電子卷宗的政策有所演化,法院卷宗向公眾公開應采取必要的隱私安全屏障。根據美國近年來的判例,有縮小公共利益范圍伸展隱私權保護射程的趨勢[12]。如華盛頓東區破產法院規定公眾通過網絡獲取案件錄音檔案,須網上填寫申請表并支付費用[13]。
和美國不同,我國臺灣地區并未強調公眾對法院案件檔案的接近權,而是從個人隱私和資料保護的角度認為不得隨意提供法庭錄音錄影光碟,因而做法較為保守。我國臺灣地區大法官釋字第689號明確表示對個人資料自主權的保護不因處于公共場所而喪失必要性。即使案件審理過程向不特定人公開,因事實上難以期待有眾多的旁聽者,當事人、證人和訴訟參與人的隱私期待并不因公開審理而喪失[14]。我國臺灣地區2016年最新修訂的“法庭錄音錄影及其利用保存辦法”規定除審判公開例外情形均應交付光碟的寬松條件,但申請主體始終局限于當事人和有權閱覽卷宗之人,社會公眾被排除在獲取法庭錄音錄影檔案的權利主體之外。
數字化庭審系統不僅有利于提高法院司法管理和審判活動的效率,而且可以通過規范司法行為更大程度地實現司法公正。此外不應忽視的是數字化建設對實現公眾知情權的重要作用[15]。因而應充分關注庭審錄音錄像檔案公開在深化司法公開和保障公眾知情權方面的重要性,并采取必要的措施防范可能帶來的隱私權威脅。
4我國庭審錄音錄像檔案公開制度的完善
4.1當事人公開的完善
(1)當事人查閱程序的完善
對于尚未在“中國庭審公開網”或其他法院官網能夠自主觀看的庭審錄音錄像,當事人有查閱庭審錄音錄像需求時,可口頭或書面向法官助理或書記員提出申請。無論案件是否公開審理,均應允許當事人對庭審錄音錄像進行查閱,法院應提供相應的場所供當事人進行查閱。有條件的法院可在服務大廳設置庭審錄音錄像查閱設施的服務終端,當事人可在通過身份驗證后對庭審錄音錄像進行查閱。對于其他訴訟參與人查閱庭審錄音錄像的,參照上述做法。
(2)交付當事人制度的完善
庭審錄音錄像交付制度的完善包括交付條件與交付方式兩個方面。我國在設計庭審錄音錄像交付制度時應考慮申請人權利保障與司法公開邊界之間的平衡。標準過嚴易導致庭審錄音錄像交付制度的虛化,標準過寬易導致庭審錄音錄像的過度傳播。對于庭審錄音錄像交付當事人的條件,筆者認為不宜設置過多的限制條件。除審判公開的例外情形,法官一般情況下應許可申請人的交付請求。對于庭審錄音錄像的交付方式,2017年《規定》僅明確法院應配備相應的設施用于庭審錄音錄像的復制和謄錄,并未進一步細化。筆者認為,除了傳統的申請人親自到法庭進行復制或謄錄外,也可以借助審判流程信息公開平臺、訴訟服務平臺及其他可查閱庭審錄音錄像的訴訟服務平臺進行網上申請,由法院進行網上審核,通過審核的申請人可對庭審錄音錄像進行下載。
4.2法院公開的完善
(1)社會公眾查閱程序的完善
對于尚未在“中國庭審公開網”或其他法院官網能夠自主觀看的庭審錄音錄像,社會公眾查閱時應通過書面方式向庭審錄音錄像的錄制法院提出申請,申請書中應寫明查閱的庭審錄音錄像的具體案號、作成時間等內容。對于社會公眾申請查閱庭審錄音錄像的申請,除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等法定或申請不公開的案件外,原則上應當準許并提供相應的場所供社會公眾進行查閱。有條件的法院可在服務大廳設置錄音錄像查閱設施的服務終端,社會公眾可通過服務終端遞交申請,在審核通過后對庭審錄音錄像進行查閱。若法院系統建立了庭審錄音錄像網上查閱平臺,也應向社會公眾開放,社會公眾可通過網上申請的方式進行查閱。
(2)社會公眾使用程序的完善
在一般情形下,允許社會公眾對庭審錄音錄像進行查閱和觀看基本上滿足了其知情權需求,并起到了通過公開監督司法的作用。但在特定情況下庭審錄音錄像對社會公眾也有使用的價值,在這種情況下就要考慮庭審錄音錄像對社會公眾的交付問題。若使用主體是其他國家機關,可通過機關內部的協助程序獲取庭審錄音錄像;若使用主體為社會公眾,應向持有庭審錄音錄像的法院提出書面申請請求交付或請求審理另案的法院依職權調取此庭審錄音錄像。
4.3庭審錄音錄像檔案公開的配套措施
(1)對庭審錄音錄像進行必要的編輯
庭審錄音錄像通過視頻的方式,完整地呈現包括訴訟參與人肖像和行為舉止在內的庭審的全貌。和庭審筆錄相比,庭審錄音錄像的不當利用會對訴訟參與人的個人生活造成更大的不便,合理地要求對訴訟程序完整的音頻和視頻記錄進行編輯值得肯定。庭審錄音錄像在通過“中國庭審公開網”或其他途徑進行公開時,法院應通過內部審查或訴訟主體申請的方式,對于視頻中出現的個人信息或其他不宜公開的內容進行編輯,對案件當事人的面部進行遮蓋。
(2)規定不當傳播庭審錄音錄像的懲戒措施
反對庭審錄音錄像公開的主要理由之一是擔心全面公開會導致庭審錄音錄像不當使用并侵犯訴訟參與人個人隱私,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對此,筆者認為除了上述對庭審錄音錄像進行編輯以屏蔽訴訟參與人個人信息外,還應規定不當傳播庭審錄音錄像的懲戒措施。首先,立法應作出禁止性的規定,對于持有庭審錄音錄像者,不得將庭審錄音錄像用于非申請目的的其他用途,也不得進行公開散布或播放。其次,若庭審錄音錄像獲取人違反此規定,庭審錄音錄像中的訴訟參與人可對此提起訴訟,向不當散播和使用者主張侵權責任,情節嚴重的給予刑事處罰。
*本文系司法部國家法治與法學理論研究部級科研項目“民事庭審錄音錄像制度研究”(項目編號:18SFB5010)最終成果。
參考文獻
[1]Koppel G. S. . A Tale of Two Counties: Divergent Responses in Los Angeles and Orange County Superior Courts to the Ban on Electronic Recording in California Court ReportersAss’n v. Judicial Council[J]. San Diego Law Review, 2000(1):54-56.
[2]楊智杰.從美國法庭之資訊公開制度反思臺灣法庭資訊之公開[J].法令月刊,2017(4):81-82.
[3]田禾、呂彥濱.司法透明國際比較[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61.
[4][6]劉定基.法庭錄音的公開及其限制—司法獨立、司法課責任與隱私保護[J].月旦法學雜志,2015(10):156.
[5]Losinger J. . Electronic Access to Court Records: Shifting the Privacy Burden Away from Witnesses and Victims[J].University of Baltimore Law Review, 2007(3):419.
[7]周翠.庭審錄音錄像的價值與功能[N].人民法院報,2017-2-23(3).
[8][14]阮富枝.民事訴訟程序中當事人請求交付法庭錄音光碟,應否準許?——由最高法院不同見解之裁判出發到統一見解[J].軍法專刊,2013(4):34-45.
[9][12]范江真微.政府資訊公開與個人隱私之保護[J].法令月刊,2001(5):35-36.
[10]關升英.美國司法公開制度及其啟示——關于赴美學習考察司法公開制度有關情況的報告[J].山東審判,2014(6):108.
[11][13]林臻嫻.法庭錄音辦法修正之爭議[J].國會月刊,2014(8):61.
[15]高一飛.論數字化時代美國審判公開的新發展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學術論壇,2010(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