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馨平 李蓓蓓
[摘要]民國時期氣象測候所多附設于綜合性高等院校或農林專科院校,服務于大學專業學習或農事觀測。昆山縣立公共理科實驗室作為普通初級中學的實驗室,附設氣象測候所實屬罕見。該測候所隨時代變化不斷發展壯大,后成為蘇南地區重要的二等測候所。
[關鍵詞]氣象測候所昆山理科實驗室
20世紀20—30年代,氣象事業方興未艾,在蔣丙然、竺可楨等引領下,氣象科研、培訓和網絡化觀測等逐漸開始發展。當時氣象還屬于冷門學科,全國僅有幾所高等院校在理學系或地理學系中附設氣象課程,開展觀測培訓,或是少量農林專科院校因農事需要定期進行氣象觀測。而服務于初中教育的昆山縣立公共理科實驗室附設測候所①開展觀測活動,顯得獨特。這一性質特殊的測候所,尚未有學者關注。對其開展研究,分析其發展規律,不但有助于了解民國時期氣象教育的發展情況,更能深化、完善對近代氣象觀測網的認識。
1建設環境
昆山縣位于江蘇省東南部,地屬長江三角洲太湖平原,昆山縣立初級中學作為昆山縣歷史最為悠久的一所中學,在南京國民政府提出“普及國民教育”之初的1927年,由縣教育局資助,在校內建有理科實驗室,稱為“昆山縣立公共理科實驗室”,服務于初等教育的理科學習之用,可見其思想理念及教育的先進性。
昆山縣立公共理科實驗室占地約四畝,房屋七間。中間為實驗室,每一實驗桌可供四人使用。左邊為預備室及職員辦公室,右邊為儀器儲藏室[1]。當時的實驗室為昆山縣公共教育機構,城區中小學校經常借此實驗室進行理化實驗,這為當時理化實驗教學提供了極大便利。實驗室兼具氣象觀測的功能,測候事業也在其中進行,所以又稱“昆山縣立公共理科實驗室測候所”。
2測候所基本情況
2.1歷史沿革
昆山自辦氣象觀測,最早開始于1925年1月1日。剛創建一年的昆山縣立初級中學因理科學習需要,由師生輪流擔任觀測職務,開始做簡單的氣象觀測。1927年由縣教育局資助,在校內筑建公共理科實驗室,接收校內氣象儀器,其觀測任務也改由實驗室職員擔任,并定名為“昆山縣立公共理科實驗室測候所”[2]。
該測候所觀測教學實施了五年,之后轉為政府氣象觀測測候網絡的一部分。1930年5月,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為理科實驗室代辦購置、校正了一系列氣象測候儀器,使得觀測活動更好地開展。9月,理科實驗室測候所因“未專案呈報且增費太多”受到了江蘇省教育廳的駁斥,不予繼續開辦[3]。12月,經江蘇省教育廳核準改名為“昆山縣立測候所”,承接理科實驗室的每日記錄。可見之前的“理科實驗室測候所”經教育廳查辦后,才正式得到省廳認證。1935年5月,奉當時鎮江的省會測候所指令,“昆山縣立測候所”接收縣政府四等測候所②儀器并合并辦理。1936年春,昆山縣政府呈報建設廳,于同年秋動用縣建設經費,將測候所轉移至昆山馬鞍山頂,在此正式興建一個縣立二等測候所。1937年1月起,縣立二等測候所正式進行觀測,每天按要求拍發天氣電報給周邊各地氣象測候所。同年秋,因日軍侵犯而停辦。
2.2所址考證
昆山縣立公共理科實驗室成立后,測候所附設其中。實驗室的地點在縣立初級中學,即小西門。
小西門地勢低平,四周有樹木、房屋的干擾,對于能見度、風力、日照等項目的觀測頗有影響,并且此時的儀器設備只需稍加添補,便可達到二等測候所的要求。于是1936年測候所經過選址,遷至馬鞍山頂,成立“縣立二等測候所”。馬鞍山位于昆山縣政府西北約一千米處,經緯度大致為東經120°57′,北緯31°23′,其峰巒獨立,視野開闊,適合氣象觀測。
2.3人員設置
昆山縣立公共理科實驗室的首任主任為北洋工學院畢業的范雪澄[4]。根據1930年9月昆山縣立公共理科實驗室測候所向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發的文書,當時的實驗室主任為金成六。他是《昆山日報》的負責人,在當時的昆山屬于文教界人士[5]。到1931年初,昆山縣立測候所成立,當時所內有主任金行莊和觀測員顧桓圭兩人。1936年9月,在馬鞍山山頂建立昆山縣立二等測候所后,所內設置主任、觀測員、助理員各一人。主任由昆山縣政府建設科科長陳守和兼任。觀測員為李昌熾,他曾就讀于上海大夏大學(今華東師范大學的前身之一),先讀生物系,后讀化學系[6]。助理員仍由顧桓圭擔任。從以上人員設置也可看出,昆山縣立公共理科實驗室測候所規模不大,因數據觀測屬于理科范疇內,1931年前由理科實驗室主任代為負責,初衷是服務于理化學習。直到更名為“昆山縣立測候所”后,才正式擁有觀測人員,逐漸形成規范的氣象觀測模式。
2.4儀器設備
“昆山縣立公共理科實驗室測候所”在江蘇省教育廳核查后更名為“昆山縣立測候所”,而后又接收縣政府四等測候所合并辦理,其儀器設備規模已達到三等測候所的要求,再加上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一直為實驗室測候所代辦儀器,可想它的觀測儀器已初具規模。
2.5功能作用
縱觀昆山縣立公共理科實驗室測候所到昆山縣立二等測候所的發展史,其主要功能與目的也在隨著測候所的發展而不斷改變。最初昆山縣立公共理科實驗室附設的測候所是以教學功能為主,幫助學生進行實驗,以便理科學習之用。當時氣象還沒有單獨設立學科,但已有地理這門課程,并且在少數高校中,氣象門又設在地理學科之下,所以在初級中學進行氣象觀測,或許是有利于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與運用。
同時,昆山縣立公共理科實驗室測候所還積極幫助周邊鄉村地區進行試驗區的改革。“徐公橋鄉村改進試驗區”是黃炎培于1928年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鄉村改進工作的第一塊實驗園地。要想改變農村落后面貌,第一步就是推廣農業技術,提高人們受教育水平,增強農業生產。1930年4月,昆山縣立公共理科實驗室測候所幫助該鄉村進行農業物候觀測,以助農事,以便農民更好地觀天識地[7]。

除了教學、農業物候觀測功能,昆山縣立公共理科實驗室測候所的氣象觀測更服務于城市交通。昆山縣地處江蘇與上海的交界之處,地理位置重要,行經昆山的滬寧鐵路在1906年5月便已開始通車。但當時昆山縣沒有較為正規的氣象觀測所,對交通運輸方面頗為不利。昆山縣立公共理科實驗室建成之后,實驗室測候所順利承襲了校內氣象儀器,氣象觀測功能正式形成,填補了昆山氣象觀測的空白。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在致江蘇省教育廳的文書中寫道:“查該附設測候所,既久經籌備,將來實施觀測,于京滬沿線氣象事業,不無裨益”。
3結語
昆山縣立公共理科實驗室測候所的發展始于初級中學的理科學習需要,不論是在江蘇還是在全國,都是先進的。
隨著氣象事業逐漸被重視,“昆山縣立公共理科實驗室測候所”起初經費由縣政府供給,到1930年代初期受到了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的認可與資助,其發展逐步進入正軌。在之后的五年內,江蘇省因全省測候事業“無相當組織,且乏充裕經費,故不免效能薄弱”,而改進測候事業。在省會測候所的領導下,全省測候事業進一步重新規劃,昆山縣立公共理科實驗室測候所觀測儀器逐漸完備,且因其發展歷史悠久、地理位置重要等因素,先后經歷了合并與遷址,不斷改變定位,向前發展進步。
從“昆山縣立公共理科實驗室測候所”的發展歷程不難看出,昆山的測候工作始于初級中學理科學習的需要,后依附于縣立公共理科實驗室建立測候所,再成為湖東區③最高級別的昆山縣立二等測候所,這不僅是昆山測候事業由小到大的過程,更是民國時期特色氣象臺站在全國觀測網絡中的發展縮影。
*基金項目:中國氣象學會承辦“大氣科學學科史研究”(編號:XKS1)。
注釋
①測候所是指觀測天氣項目的站點場所,是觀測站的一種。
②根據1932年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發布的《全國氣象觀測實施規程》,測候所分為五級,依次為頭等測候所、二等測候所、三等測候所、四等測候所和雨量站。
③江蘇省建設廳根據河流分布,將全省劃分為七個測候區域,各以其水利上之地位,定一名稱,分別為廣黃區、沂沭區、運河區、鹽墾區、江海區、湖東區、湖西區。每個區域內設一個二等測候所,其中湖東區包括江陰、無錫、常熟、昆山等地,二等測候所定為昆山縣立測候所。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昆山縣委員會文史征集委員會編:《昆山文史》第4輯,1985年,第54頁。
[2]江蘇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著:《江蘇省志·氣象事業志》,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第27頁。
[3]國立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昆山縣立公共理科實驗室附設測候所函》,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全宗號393,案卷號242。
[4]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昆山縣委員會文史征集委員會編:《昆山文史》第3輯,1984年,第52頁。
[5]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昆山縣委員會文史征集委員會編:《昆山文史》第1輯,1983年,第60頁。
[6]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昆山市委員會學習和文史委員會編:《昆山文史》第16輯,2002年,第140頁。
[7]《上海中華職業教育社志》編輯組編著:《上海中華職業教育社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33-2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