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雯 康寧 王諾怡
摘 要:本研究采用社會學的理論視域,結合國內有關徽州民居文化影響的相關文獻資料,探討徽州民居豐富的文化意涵,并進一步思考徽州民居的文化影響要素,以期在社會學的學科意義上深度挖掘民居文化的本質,提升徽州民居的文化影響力。
關鍵詞:徽州民居;文化意涵;影響力
徽州民居是博大精深、底蘊深厚的徽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蘊含著古徽州地區人民的生活哲學,無論從其外部建筑景觀還是歷史內涵來看,都包含著深刻的研究意義,具備地理意義和人文內涵的雙重意涵。古徽州地區頗具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家戶相連,共同營造出一幅人民自得其樂,共享生活軌跡的徽州山水畫。本研究基于此,首先關注到宏觀的徽州文化中所包含的豐富意蘊,再觀細節,運用社會學家齊美爾、布迪厄相關的文化理論,進一步探究徽州民居中所產生的文化影響。
1 縱觀徽州文化
人類正經歷著一場現代化的重大變革,工業革命為世界帶來了提升勞動效率的機器與科技,人們賴以生存的社會同樣面臨著從自然經濟模式向市場經濟模式的重大轉型。古時人們觀望山水地理,運用陰陽五行,擇取理想的聚落地點,而隨著舊制度的徹底解體,相對閉塞隔絕的傳統徽州聚落也隨之出現了變革。正如賈芳芳在其論文中所論說的,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傳統村落的文化資源保護以及開發利用狀況都需要進行深入思考,比如推動云平臺建設、開發數字文化產品等[1]。站在當代的視角下,我們博古通今,縱觀徽文化的發展歷史。徽文化附著中國歷史脈絡而生生不息,古時吳越文化和楚文化交織著構成徽文化衍生的土壤,徽州地區接納了大量的遷移人口,也正是因為這些來源多樣的移民(如中原移民)為徽州地區帶來了發展的生機,儒釋道文化相互交融碰撞,產生了眾多具備卓越才能的學者、思想家,以及名揚內外的徽商,新安文化由此生成[2]。徽州民居文化包含眾多維度的形態,不僅有民居外觀所呈現出的宗祠廟堂、門樓石牌,還表現在每一處建筑細節所蘊含的“天人合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深刻寓意。
2 徽州民居的社會學意涵
民居在自然區位與人文區位因素的雙重考慮下選址并修建,民居建筑為徽州地區的人們提供了一處安生立命、繁衍生息的凈土,并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不斷賦予其全新的意義。構造民居的主體是生活于其間的人,即社會學家齊美爾理論中的行動者創造、吸收、控制客觀文化的過程,這種不斷根據需求創造的能力可以被辨析為個體(主觀)文化,與此相對應的是人們創造出來的客觀文化,文化要素不斷的具有獨立性的精神動力,從而產生“超越性的創造能力”[3]。徽州民居從生存功能的承擔者,逐漸在不同文化因素的作用下,成為了融入了更多理念寓意的生命體,對生活于其間的創造者形成了感知的反作用。具體表現為徽州民居外觀建筑上的馬頭墻,因其外觀似“馬頭”,被人們賦予了“五岳朝天”的崇敬之意,以及象征著宗族的勃勃生機。“漏天之井”構筑于民居廳堂內部,由保證室內光線充足、空氣流通的實際作用,擴充到“四水歸堂”的美好寓意。
具有獨立生命的客觀文化在創造之后,對生活于其間的人們不斷形成交互的感知作用,鞏固人們對于共享的地域文化的理解,為代代徽民的文化傳承提供了物質實體。與此同時,生活在同一地域的人們之間通過互動構建起了持久的社會網絡,產生了社會學家布迪厄所提出的交疊的社會資本。徽州民居的存在以符號的形式構筑起了集體性的資本,資本之間可以完成相互轉化,給予共同生活地域的人們以社會支持。人們在民居文化的指引下開展特色社區文化的傳承活動,復興傳統廟會活動,致力于提高人們的歸屬感與認同感,從而提升徽州民居獨特的文化影響力。
3 再觀徽州民居
徽州民居是古時徽州地區人們所創造出的物質實體,在歷史的作用下不斷被賦予現代性的因素,但其精神內核依然歷久彌新。古徽人將民居作為人與自然聯系的天然媒介,充滿著對自然環境的敬畏與尊重,而今的徽州民居為了迎合現代人的生活需求,使用堅固牢靠的建筑材料取代陳舊的木質材料,民居內部的空間設計融合了現代商品房的特征,徽州民居的代表性地域將保存完好的建筑群作為旅游景區開放,大力發展民居旅游產業。這是現代化模式下帶來的必然結果,徽州民居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被賦予了不同的活力,旅游經濟的開發或許是一種傳統與現代結合的傳承手段,但我們更應當加以關注的是在人們對民族的文脈記憶愈加模糊的前提下[4],如何提升徽州民居對人們的文化影響力。
齊美爾在辨析客觀文化與主觀文化的同時,提出了一種“文化悲劇”的理論。在我們使用旅游經濟的方式發展徽州民居的同時,也應當反思,民居是否已經脫離了其最初的文化意涵,而僅僅被當作經濟效益的再生產者。當先人出于生存需求創造出民居后,民居作為物質實體,逐漸成為了生存于其間的人們的凝聚力量,形成了文化的感知力,客觀文化由此發揮了積極正向的功能,其深刻的文化內涵更應當通過人們有意識的挖掘,發揮主觀能動性將民居文化代代相傳,從而提升徽州文化的影響力。
我們應當在徽州民居被賦予全新意義的當下,反思其真正的文化意蘊,發揮徽州民居真正的文化影響力,如此才能避免走向齊美爾理論中的“文化悲劇”。
本項目由西北民族大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資助,項目編號為201810742018
參考文獻
[1]賈芳芳.大數據時代徽州傳統村落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水平提升研究[J].信陽農林學院學報,2019,29(01):72-76.
[2]宣晶 文匯報記者.多維度解碼徽文化[N].安徽日報,2019-04-19(010).
[3]George Ritzer,Sociological Theory,McGraw-Hill Inc.,1992.
[4]沈怡奇,解麗君.論徽派民居建筑的保護與傳承[J].美與時代(上),2018(09):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