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濟德
摘 要:長期以來,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一直是決定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和現代化進程的關鍵性問題,也是關系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問題。沒有農業的牢固基礎和農業的積累與支持,就不可能有國家的自立和工業的發展;沒有農村的穩定和全面進步,就不可能有整個社會的穩定和全面進步;沒有農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國人民的小康。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粗放式的開發利用,資源過快消耗和急劇惡化的生態環境,不僅嚴重制約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還給人類的生存帶來了潛在的威脅。為此,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上了日程。基于此,本文以生態環境文明建設為基本理念,對生態功能下的農村土地規劃模式進行了研究,以通過合理的土地規劃模式突出生態優先的目的,以保護生態環境功能和提高土地資源綜合利用效率為最終目的。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農村;土地規劃保障
0 引言
構建人類社會共同命運體是新時代提出的重要戰略思想之一,旨在處理好生態環境與人類發展、生存之間的尖銳矛盾。隨著我國早期階段的粗放式開發資源,導致我國資源消耗過快,生態環境惡化加劇,因而如何處理好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農村是我國重要的組成部分,農村土地規劃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是制約農村發展的重要因素。農村耕地面積,推進農業現代化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之一,糧食安全是關乎國家穩定和發展的重要因素。面對日益惡劣的生態環境,如何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村土地規劃之間的矛盾已成為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關鍵所在。隨著農村外出人員的增多,導致良田雜草叢生,與此同時,“以工補農”等政策的推行,使得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生態質量退化。基于此,本文以生態環境保護理念為基礎,研究農村土地規劃,為提高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借鑒。
1 鄉村類型的劃分
鄉村類型的分類方式有多種,按產業結構可分為農業型和非農業型,按人口可分為特大型、大、中、小四級,按行政歸屬又可分為自然村和行政村,按地形地貌的差異將農村分為平地式、山地式和丘陵式農村。為了更合理地制定出生態功能下的農村土地規劃方法,應該結合農村的基本現狀,依據農村的基本歸屬類型綜合分析。
2 生態網絡體系的建立
農村類型的劃分是生態網絡建立的基礎,是根據原始的、連續的自然環境指定的,以保護現有的生態土地形態,結合地形地貌變化,制定出有利于生態系統恢復的生態網絡體系。本文著重從平地式生態網絡、丘陵式生態網絡和山地式生態網絡等三方面介紹農村土地規劃。
2.1平地式生態網絡的建立
平地式農村一般是指海拔高差小于50m的農村,整體上地勢極為平坦,耕地條件好且極易連成片,村莊建設、農田劃分等受自然布局的影響較小。此外,山體以小山坡為主,交通極為便捷;河流地勢較低且一般從耕地區域穿過,植被以生態林為主。在“田—水—宅—林”的基本格局上,在建設生態網絡時必需充分利用現有格局,進而建設“田—林”、“路—林”和“水—林”的鄉村生態園。
2.2丘陵式生態網絡的建立
丘陵式農村的海拔高差在50~100m之間,山坡坡度小于25°,地形地貌較為復雜,但地質災害相對較少。在構建丘陵式生態網絡體系時,應該將山體與水系作為基本框架,保持現有的土地利用格局,對農村居民點進行整治,充分實現土地的集約利用,進而建設“宅—田—山—水”的鄉村生態網絡。
2.3山地式生態網絡的建立
山地式農村的海拔高差大于100m,山坡坡度較大,地形地貌極為復雜,是地質災害頻發區。土地資源利用受自然條件影響極大,導致生態功能用地布局散亂,也意味著細碎化程度高。老居民住宅零散,多分布于道路兩側及兩側山坡相對平緩處,道路一般沿等高線修建。該類鄉村受地形地貌等影響,區內經濟水平普遍較低,與此相反的是該區域的生態系統保持較好,具有較高的生態功能,在規劃過程中僅需考慮水土流失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就可以實現生態網絡的建立。
3 基于生態功能下的農村土地規劃模式
生態功能下的農村土地規劃是在農村基本分類及生態網絡的基礎上進行的,對其土地生態現狀進行評價,最終制定出生態敏感區分類,按照不同的分類制定相應的土地規劃模式。有學者將生態壓力指數(ETI)作為劃分標準,并將ETI>1.0的區域歸為生態低敏感區,將0.5 3.1生態低敏感區土地規劃模式 生態低敏感區具有生態現狀脆弱、生態恢復較快、受人類干擾小及能承受一般強度開發建設的特征,為耕作宜居性農村。因此,在該類區域進行土地規劃時宜采用丘陵式生態網絡構建模式,其建設用地以合村并點為目的,優先規劃中心村,盡量避開風口、滑坡、山洪等影響區,避開生態保護區、生態公益林及農田用地。新農村以節能房屋為主,盡量選擇荒地、薄地等區域進行建設規劃,建立生活垃圾回收、處理中心,規劃村內道路,以高產田不受損等為原則。 3.2生態中敏感區土地規劃模式 生態中敏感區具有環境污染較嚴重、生態系統恢復緩慢、能承受一定的人類干擾的特點,可采取平地式生態網絡構建模式,為耕作農業型農村。該類農村一般具備良好的農業發展基礎,具有較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條件,其耕地面積比重較大。生態中敏感區的土地規劃以組合為主,如可構建“養殖—沼氣—種植”、“農—林—牧”等模式,在空間和數量上合理布局用地。在規劃過程中以保護土地生態為目的,適合地域以平原及丘陵—平原過渡地帶為主。 3.3生態高敏感區土地規劃模式 生態高敏感區具生態難恢復、對人類干擾敏感等特點,可采用山地式生態網絡構建模式,為林業型農村。生態高敏感區一般為耕地面積小,山林面積大,居民點零散和人口稀少的區域,以林業發展及旅游業發展為主。在土地規劃過程中需考慮農民生計轉移帶來農村人口減少的問題,可通過土地整治規劃實現建設用地的集約利用。此外,生態高敏感區具有大面積的山林,因此可以建設旅游林村,在生態保護區、草地、園地面積不減少的前提下,規劃建設與景區風景相協調的建筑形態等,大力發展旅游業。 3.4不同規劃模式下的土地規劃布局方案 土地的生態功能優先是農村土地資源利用結構優化的前提。在土地規劃過程中先確定規劃區域的生態基本功能,進一步可對耕作條件差的區域進行有順序的、有目的的退耕還林,對可以開發利用的建設場地進行內部潛力的挖掘,采用臨近變更原則,最終形成具有特色的區域性土地利用結構。對優化結構后減少的土地,可相應地減少田坎面積、分散狀用地、工業用地等,或選取布局零散、地力弱、管理不變的區域進行統籌規劃。 4 結語 新農村建設是當代中國政治進步和社會發展的要點,是系統解決“三農”問題的核心內容。《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和《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兩文件的出臺明示了新農村建設的原則和目標,指出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內容是既要在量上達到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增加農村土地面積、增加農民收入,同時也要在質上達到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重視人文建設,改善人居環境。本文闡述了農村的劃分類型,分析了平地式生態網絡、山地式生態網絡和丘陵式生態網絡的構建,提出了生態功能下農村土地規劃模式,并按生態壓力指數分為生態低敏感區、生態中敏感區和生態高敏感區,研究成果可為進一步深化農村土地規劃研究提供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鐘海洋.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生態農村社區農業園規劃設計研究———以株洲市云龍示范區云田鎮五星社區為例[D].株洲:湖南工業大學,2017. [2]鄭濤,鄭冉.生態農村視野下的農業園區景觀規劃———以即墨市恒建生態農業園設計為例[J].青島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36-40. [3]肖嬋.生態景觀在新農村景觀建設中的應用———以江西省婺源縣為例[D].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