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妍
摘 要:民族音樂主要源于群眾的生活與勞作,結合當地的風俗特征而拓展的音樂藝術形式。由此可見,民族音樂不僅能彰顯出傳統藝術特征和價值特征,對群眾生活的開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務必結合民族音樂的特征進行目標探索,將群眾的思維、生活導向融入至音樂構建當中,從而有效貼合人們的精神導向。基于上述,文章分析了民族音樂的實際價值,并針對其融入辦法展開了深入的探討。
關鍵詞:民族音樂;群眾;生活;融入辦法
1 基于群眾生活背景的民族音樂運用價值分析
群眾生活主要反映了人們的工作、學習、生產、耕作的空間形式,結合“安居樂業”的生產理念,從而充分專注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而民族音樂能夠全面反映出人民勞作的特征,從而更為科學體現出具有當地特征的民族文化。首先,民族音樂能夠反映出人民群眾的情感文化,將當地的風俗、地區特點進行體現,構建出一個極具音樂氛圍的音樂空間。由此可見,民族音樂的有效拓展,能夠培養人們的愛國情懷,將人們的思想和地區的發展方向予以整合,并合理融入至音樂歌曲當中,有利于全面實踐發展的思想意境[1]。同時,民族音樂更具有“民間”的特征,可將不同的文化生活和環境特點予以整合,反映出當地的語言特征,而這一特征也正是非物質文化的建設導向,有利于凸顯出文化館的核心需求。另外,由于民族音樂還具有方向性的“民族語言”風格,將不同藝術文化予以推廣,從而呈現出當地的社會建設方向和人們的本質需求。例如《范雎相秦》(華陰老腔)則展現出陜南地區人們的樸素、粗獷、豪放的特征,從而反映出當地人們的生活習慣和崇高理想。
2 民族音樂于群眾生活的融入辦法分析
2.1 融入群體的分析
群眾文化組織和群眾文化藝術特征向來是民族音樂所研究的重點,而這一實踐策略對彰顯地區的文化特征有積極的意義。由此,需精準的分析民族音樂的實踐對象和實踐群體,將各類音樂的主體頌唱人群進行分析與探索。就華陰老腔的民族音樂形式而言,演唱的人群主要人員是中、老年表演人群,而歌曲本身的曲調較高,導致諸多人們在學習中就產生較為嚴峻的畏難心理。特別是受流行音樂的影響,從而導致流行音樂遍布大街。如廣場舞多選用了《小蘋果》、《最炫民族風》等歌曲作為基調伴奏的音樂。而這部分音樂都沒有顯著的民族文化特征,從而導致諸多頌唱精神嚴重缺失。
由此,需大力向青少年推廣當地的文化特征和歷史背景,從推廣教育中感知當地的民族風格。如可將《艘孤》、《征東一場總是空》曲調形式予以推廣,將皮影戲的演唱規則和進行呈現,拓展以“吼”為核心,融入相應的氣魄特征,從而促使曲調中具有關中特有的風俗。同時,在傳播的過程中,也應根據當地的人們需求進行曲目的創新,根據地區文化予以探索,使其具有發展特征形式,從而彰顯出傳播的價值[2]。例如《陜西其實木有啥》正是三秦地區人們生活的導向特征的體現,需結合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進行一定的改進。促使陜西地區
的大街小巷的人群均能夠哼出具有風俗特征的歌曲。正如曲中“炎黃二帝渭水源、文人墨客譽華夏”所述,曲中表現了陜西的風土地貌,并根據群眾的發展形式作出目標性的探索,進而清晰的表現出群眾所生活的地理環境。最后,還需將這一曲目特征融入至人們的生活中,借助舞蹈的形式予以呈現,彰顯出傳播的特征。
2.2 提高群體的品鑒水平
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品鑒水平,并不斷陶冶人們的情操,也有利于提高音樂與社會的兼容目標,首先,需利用新媒體的傳播媒介,呈現出當地的民歌風格和民歌內容,從而構造出一個有利于文化發展的空間形式,凸顯出當地的音樂的特點。在此過程中,可結合視頻、微博、微信等平臺展示不同藝術體制的民歌文化。例如“山歌”文化的而言,人們能夠情不自禁的想起劉三姐的民族音樂的空間意境,圍繞對唱的方法和較為樸素的語言反映了人們耕種、勞作的情況,從而提高人們對山歌文化的認知度。其次,需圍繞群眾的生活習俗進行探索,如桂林則是一個集山水于一體的城市,那么就可選取“生活歌”或“故事歌”等形式進行綜合性的呈現,進而展現出當地的風土特征。最后,歌曲的構建中圍繞音樂的品鑒進行相關的歌曲探討。通過“互聯網+”的推廣模式進行拓展不同空間的音樂類型,從而充分展現出人們的價值導向和生活導向。同時還需引導當地人們對當地的風俗進行探討,根據人們所喜歡的音樂進行價值分析,從而顯著提高人們對音樂的需求。
2.3 拓展音樂的多元性
多元化的民族音樂也有利于反應出群眾文化的特征,通過播放出不同空間形式或極具價值形式的音樂作品形式,并結合人們的生活情況進行探索,從而顯著的提高民族音樂的價值意義。因此,工作人員需根據當地大多數人們的品鑒習慣和品鑒認知進行分析,以綜合的角度分析音樂工作的價值和目標效果,從而提升人們對地區音樂的喜愛。同時,深入調查的過程中也應結合群眾音樂的導向形式和進行音樂品種的開發,實踐組織文化的構建價值。特別需要注意根據十九大的產業發展情況進行目標勾勒,確保多元化的音樂得到有效的鞏固與保存,有利于反映出當地的風土地貌。最后,音樂的技法和整合過程中也應結合多元化的產業發展法則進行探索,構建音樂廣場等空間形式,利用水幕電影、音樂匯的形式展現當地文化,從而凸顯出本土音樂的實踐特征[3]。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民族音樂的探索與發展務必結合新時期群眾的生活導向、生活情況進行綜合性探索,發揮出音樂的特征價值和形式價值,有利于凸顯出音樂的審美功效。同時,當地的民風、文化的建設業務必圍繞該形式進行拓展,提高人們的藝術修養。
參考文獻
[1]朱建鋒.論戲曲繁榮與群眾文化的關系[J].民族音樂,2017(2):90-91.
[2]楊焜.試論民歌小調在傳承過程中的變異現象[J].明日風尚,2018(5):129-129.
[3]蔣培君.民族音樂在群眾文化建議中的應用探討[J].大眾文藝,2016(9):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