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妍 曾興國
摘 要:家庭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生活組織形式,是每個人一生最開始的教育場所,家庭為其提供了最重要的精神和物質資源。家庭生活方式是孩子道德教育的建立和社會交往的成長土壤,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時刻影響著孩子的心靈,尤其是不同的家庭生活方式表現對聽障兒童心靈的培育都產生不同的影響。為此,聽障兒童家長們要以一種輕松的家庭生活方式與聽力有障礙的孩子相處,不僅能接納并且忘卻其本身承受的殘缺,還要使聽障兒童得到全面發展。
關鍵詞:家庭生活方式;聽障兒童;心靈培育
1 家庭生活方式的概述
家庭是社會重要的組成部分,好比社會的細胞,家庭生活方式可以間接的反應社會生活方式。由此可見,一個家庭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它包括家庭勞動方式,家庭精神價值,家庭閑暇方式和家庭消費方式等等。其中思想信念,受教育的程度和價值取向都影響著家庭成員的行為。
根據家庭生活方式表現可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1.1嚴厲型
該家庭的生活方式特點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態度生硬,言語粗魯,以高壓、強迫的命令式教育方式,只從自己的主觀意識出發,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看法與認識。
1.2理性型
該家庭的生活方式能夠承認和接受孩子聽力障礙的事實,并把聽障兒童送入康復機構,積極的配合老師和聽力師對聽障兒童進行康復教育,對聽障兒童的未來有較為樂觀的預期。
1.3忽視型
該家庭的生活方式特點是父母只顧自己的工作學習,認為孩子的康復是老師和學校的事情,家長不會教也教不好,因此對聽障兒童持有不聞不問的態度。
1.4溺愛型
該家庭的生活方式特點是父母在得知孩子聽力存在缺失之后,總是懷著內疚的心理,覺得孩子的聽力殘疾是由自己造成的,所以往往對聽障兒童過分的保護和溺愛,在聽障兒童犯錯時不舍得批評指正其不良好的行為,過分的包辦孩子的一切,造成孩子自理能力欠佳。
2 家庭生活方式對聽障兒童道德及社交的心靈影響
人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那么一定的家庭生活方式對于聽障兒童的教育是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它對于聽障兒童們的思想品德的修養和鍛煉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道德教育的內容包括提高道德覺悟和認識,陶冶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樹立道德信念,培養道德品質,養成道德習慣等。家庭生活方式對聽障兒童認識道德表現有:價值觀的形成;社會道德原則規范的認識;辨別是非善惡能力等。
雖然聽障兒童的聽力有所缺失,但是視力、智力等方面與常人沒有多大區別,而聽障兒童的價值觀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具體的家庭生活方式。比如:當聽障兒童生活在一個書香門第的“知識分子”的家庭里,使得聽障兒童養成有理想的追求,心靈很純真、很美好;當聽障兒童生活在充滿銅臭味的家庭里,或多或少會使聽障兒童養成一個只把錢當作唯一的價值觀。
在則當家庭花了很多精力才使得聽障兒童能佩戴上助聽設備,佩戴之后就想方設法如何讓聽障兒童說話,一味地追求孩子的語言發展,卻忽視聽障兒童道德行為的養成。縱使聽障兒童能把話說得很漂亮,若品行敗壞,也會給國家社會帶來危害。或者當聽障兒童出現問題的時候,家庭使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待,缺乏溝通,讓聽障兒童的道德行為愈加嚴重,甚至走上犯罪道理的時候再來覺悟已為時已晚了。
3 培育聽障兒童心靈問題的對策
家庭生活方式的不恰當會持續影響著聽障兒童的道德、社交的心靈問題,為了及時阻止或預防聽障兒童心靈問題的出現,可以建議家庭能創建一個輕松的生活方式。如今很多家庭成員都是特別年輕,思想也較前衛,那么建立一個輕松的家庭生活方式是怎樣的呢?
家庭成員之間要和諧相處,思想要統一,面對小殘缺的聽障兒童要安然接納,不要悲觀的去責備任何人,孩子聽不到不管是什么原因導致,哪怕是某些錯誤引起,也不要只關注在埋怨上,而應該要齊心協力想辦法,如何讓聽障兒童聽到聲音,讓聽障兒童健康成長為一名有用的人。當有些家庭成員平時工作再繁忙,白天可以由清閑的老人們可以陪聽障兒童玩玩聲音游戲,但每天晚上還是要抽空陪陪孩子,哪怕幾分鐘、十幾分鐘的親子游戲或者閱讀繪本也能讓聽障兒童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同時培養聽障兒童對一件事情持有堅持到底的精神。雖然有時候會鬧小情緒,但不要每天為了假裝的表演形式生活,而是盡量要真實的情感,對孩子、對他人都是如此。教導聽障兒童也節約糧食,不要與他人進行攀比要從小培養聽障兒童勤儉節約的良好道德行為。
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聽障兒童從小就自信、合群、適應環境等能力,而社會交往是他們不可或缺的人際交往方式。那么當聽障兒童達到較好的語言水平時,始終要回歸社會,始終要通過社交活動,他們才能與別人進行正常的情感交流,使自己的行為、思想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從而形成良好的個性、健康的心理。當然在與他人交往時,要學會如何禮貌待人,學會如何與他人分享食物或玩具,學會如何主動幫助他人解決困難等等。
我們要使聽障學生生活在輕松家庭里,就要讓家長學會創設多種多樣有教育意義的家庭生活,在良好的家庭生活建立時,家庭成員之間要相互體諒,坦然面對接受孩子耳聾的現實,勇敢地承擔起做自己該做的責任,以身作則。社區或者康復機構等有關部門若能提供一些心理咨詢輔導、心理講座等活動即可以幫助家庭有聽障兒童的成員們開導他們的心理、解決他們經濟負擔。當心結打開、釋然,他們自然能創建輕松愉悅的家庭生活方式、溫馨的家庭氣氛。聽障兒童生活在輕松的家庭里,得到思想情感的培養,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言談舉止品行的養成,社會交往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樊作樹.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殘疾人心理衛生分會第五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殘疾人心理衛生分會.2004,10:100.
[2]毛穎梅.特殊兒童心理咨詢概論[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6:157-159.
[3]簡棟梁.聽障兒童隨班就讀之前家長應該怎樣做[J].中國聽力語音康復科學雜志2014年增刊:6.
[4]教育部師范教育司.聾童教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6:26-28.
通訊作者:
曾興國:南寧兒童康復中心,研究方向:特殊兒童評估與康復、言語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