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有大量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但是,目前傳統文化在基礎教育中的滲透并不令人滿意。近幾年高考地理考試中穿插中國傳統文化的考查,對于引導學生從地理角度辯證地分析傳統文化內涵,了解中國文化,樹立文化自信,是有益的。以此為目的,本文著重高考地理中傳統文化內容的梳理和探究。
關鍵詞:高考地理;試題;傳統文化
1 中國傳統民居
中國國土面積遼闊,有復雜多樣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而人類在這幾千年同復雜的自然地理環境以及人文地理環境的相處中,形成了各式各樣的傳統民居。這些傳統民居大多是古人順應當地自然地理環境或者人文地理環境的結果,是人類勤勞智慧的結晶。體現了人類與自然地理環境以及人文地理環境的和諧統一,是人類寶貴的文化財富。相應的,民居也可以反映出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與人文地理環境,是我們研究歷史、了解歷史的一個窗口。
其中,代表性的傳統特色民居有:北京四合院、福建的土樓、藏族碉房、開平碉樓、傣族竹樓、侗族鼓樓等。
[例1] 2018年高考江蘇卷地理第15-16題:
“地坑院”是黃土高原上的特色民居。2017年2月,《航拍中國》以空中視角立體化展示了這個“地平線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 的全貌。圖8為 “某地坑院村落景觀圖”,圖9為 “某黃土塬地形示意圖”。讀圖回答15~16題。
15.圖9中,適合建造地坑院村落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16.作為“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地坑院,今后應()
A.有選擇地作為旅游資源開發 B.對各處地坑院完整保護
C.對廢棄的地坑院大力修復 D.加速地坑院的推廣建造
[解析]:該題以中華傳統民居為切入點,將黃土高原“地坑院”與等高線地形圖相結合,考查自然地理環境對聚落的影響,體現了黃土高原地區人民順應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思想,同時促進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播。
2 中國民俗文化
民俗是由大眾創造的文化,它是當地居民在長期的歷史上形成的獨特的生活習慣。俗話說“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民俗文化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緊密相關。而我國國土面積遼闊,自然地理環境尤其是地形、氣候差異很大,少數民族眾多,所以我國民俗文化不僅內容豐富,還具有濃郁的地方性色彩,形成了各民族、各地區獨具特色的文化資源,如今,有的已經被開發成旅游資源,成為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
[例2]2016高考新課標全國2卷文綜第43題:
篁嶺是美麗的山居村落,位于婺源東北部,篁嶺因“曬秋”聞名遐邇。當秋日的陽光把曬樓喚醒的時候,一家家曬樓把鮮紅的辣椒,翠綠的豆角,金黃的玉米、稻谷、黃豆……曬起來,讓整個山村變成色彩斑斕的畫卷。篁嶺人家“曬秋”沒什么講究,趕上什么就曬什么,恨不得把整個秋天的收獲都曬起。
分析“篁嶺曬秋”的旅游價值及開發的有利條件。
[解析]該題通過“曬秋”背景描述,考查學生分析“篁嶺曬秋”的旅游價值及開發的有利條件。解答該題應該結合材料信息分析出“篁嶺曬秋”屬于民俗文化現象,具有觀賞價值、體驗價值、購物和農家樂價值等;旅游資源開發的有利條件的評價,要根據所學知識,并結合當地的自然條件從旅游價值、社會經濟條件、交通通達性、距客源市場的遠近、地區的接待能力和環境承載力等方面分析。
3 中國傳統工藝
中國傳統工藝中的剪紙、陶瓷、油紙傘等已經在高考地理真題中出現,刺繡、手工紙、硯臺等也在模擬題中出現。例如:2018年高考新課標全國3卷就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油紙傘為載體,考查油紙傘走俏國際市場的優勢和應重點推銷的市場,引導考生思考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及其社會經濟意義。[2]
[例3]2018高考新課標全國3卷文綜第1-2題:
油紙傘足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采用傳統方法,全手工制作,油紙傘以竹為骨,以紙或絲綢為面,刷桐油以增強韌性并防水,但長期置于干燥環境中易變脆、開裂。近年來。油紙傘走俏國際市場。據此完成1~2題。
3.1與現代鋼骨布面傘相比,油紙傘走俏國際市場依賴的主要優勢是
A.攜帶方便 B.適用地廣
C.文化蘊涵 D.經久耐用
3.2下列地區中,宜作為油紙傘重點推銷市場的是
A.歐洲西部 B.中亞
C.中東 D.撒哈拉以南非洲
[解析] 該題的解題關鍵是要抓住油紙傘的雙重屬性——既是傘(有實用功能),又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文化功能)。與現代鋼骨布面傘相比,油紙傘走俏國際市場依賴的主要優勢是其文化蘊涵——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分析油紙傘重點推銷的市場時,需要把油紙傘的實用功能(防雨)和文化蘊涵(與中國有著巨大的文化差異)結合起來綜合考慮。
我國的傳統文化包羅萬象、民族文化特色鮮明。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切入點的高考地理試題,引導學生從地理視角辯證分析傳統文化內涵,探究其中隱藏的地理奧秘,幫助學生對悠久的中華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從而使其樹立中華文化的自信,增強愛國主義自豪感。[3] 深入這些高考地理試題,品味其中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使我們自身也受益良多。發掘地理深層次的內涵、更好的投身地理教育事業中去。
參考文獻
[1]鄭飛.中華傳統文化與地理學科的融合[J].中學政史地(高中文綜),2017(11).
作者簡介:
武漫漫,女,本科,永城職業學院附屬高中教師,研究方向:地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