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筱蓬
摘 要:審辨是一種良好的思維方式。審,仔細探究,辨別;辨,區分,判別。本文中筆者從對對審辨性思維的認識、審辨性思維的特性、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怎樣才能做到審辨思維、使教學和學習更加廣博的途徑等方面,就審辨性思維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審辨;中學語文;應用
審辨是一種良好的思維方式。
審,仔細探究,辨別;辨,區分,判別。我們先從漢字的演變來看看“審辨”的涵義。金文的“審”是一個手掌上托著米粒,在一個相對密閉的空間內察看,會意為“放在眼前,仔細察看、分辨”,小篆字體的“審”可能是為了刻寫方便,在象征“粟桿”的橫線上把“兩粒米”拉通了,之后便以訛傳訛,成為“采”和“田”的結合體,簡化為“審”,已經在字形上看不到原來“仔細察看、分辨”的意思了。但與“審”有關的合成詞,諸如,審視、審查、審定、審美、審計等等,表達的仍然是“審”最初的意思,
辨,也是區分、分別、辨別的意義。
審辨,同義合成詞,表示仔細察看辨別的意思。
一、對審辨性思維的認識
審辨性思維是一種思維活動,重在強調仔細分辨、辨別、辨析,強調在“多”中認識事物、區分不同事物,強調事物的“差異性”,突出個人對事物的個性化認識,即提倡在仔細分辨后的獨到見解。
審辨性思維因為強調個人個體的獨到性,因而它的結論不輕易盲從、不隨意輕信、不主觀武斷,它是一種有見解、有依據,理性、客觀、準確,辯證地認識事物看待問題的思維方式。
正如人的成長需要歷練一樣,具備審辨思維需要博學。
二、審辨性思維的特性——以對“勇敢”的認識為例
小的時候認為“不怕”就是勇敢,不怕蟲子、不怕黑暗,不怕壞人。
《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知其不可而為之,勇也。見義勇為、迎難而上是勇敢,也是社會大力倡導的精神品質;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蘇洵《權書·心術》),也是不怕,本質是鎮定,鎮定是勇敢;
電影《江姐》中江竹筠凜然赴難的鎮定是勇敢,華子良茍且活著的鎮定也是勇敢,這里的勇敢解釋為“有所為而有所不為”;
古人云:知恥近乎勇(《禮記·中庸》)。知道羞恥、恥辱才是“近乎”勇敢,改正錯誤、不做羞恥的事就是勇敢,原來戰勝自己是勇敢,戰勝自己的懶惰、貪欲、散漫,需要很大的勇氣與毅力,這才是真正的勇敢!
不獨不怕,對人、對事、對自然產生了敬畏,也是人類的勇敢。
勇敢是“不怕”,是戰勝他人、戰勝敵人,是戰勝自己,是凜然赴死,是頑強生存,是鎮定,是敬畏,是“怕”!
勇敢是一種精神、品質、處事態度和方式。隨著知識的增加和閱歷的豐富,我們對“勇敢”的認識,從“不怕”到“怕”,內涵更加豐富深刻,也更加全面寬容。對人對事有了自己獨特的認識、見解,產生了理性的思考,在道理上不僅是認同而且能深刻地說服自己,從而改變了看法,產生創意,開闊心胸,產生價值感、愉悅感。這就是審辨性思維。
形成審辨性思維需更多的學識和認識。個體的博學為審辨性思維奠定了基礎,提供了依據,讓辨別、篩選、對比、提煉、包容觀點成為可能。
審辨思維讓廣博的知識成為系統的學識,讓龐雜的資料成為整齊的資源,讓假設的結論得到了驗證,讓創新找到了依據。審辨思維的結論具有真實性、啟發性、探究性、辯證性、發展性。
人的學識博學與審辨思維相輔相成,而博學中的寬容、包容又為審辨開闊了境界,使得見仁見智成了學者之間的樂事。我想,這也許就是諸子學說在戰國時代能夠共存發展的基礎。
三、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怎樣才能做到審辨思維?
首先認真研讀文本,做到精思。善于從文本語言、段落層次、人物、表達方式、哪怕標點符號中發現問題,進而關注其一點,有目的、有主題地集中解決主要問題。譬如《勸學》中“比喻論證”、《登高》中的“悲”的感情等等,確定了研讀點,為深入思考明確了方向。
其次是深思。廣博地占有材料,深入分析,就有可能打通知識間的關系,從中易于發現規律,規律乃事物的本質,能揭示規律是思維的巨大勝利。譬如法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莫泊桑,善于以小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實,其的經典小說《項鏈》即此。在閱讀教學中,我讓學生試著用一組句子概括或評價自己讀到的內容,學生作業如下:
得項鏈光彩照人一夕榮耀,失項鏈破衣爛衫十年辛苦。(田夢)
一張請柬一時榮耀虛偽,一條項鏈十年艱苦命運。(宋晶)
以假亂真損失法郎三萬六,縈俜伶苦荒度時間三千六。(韓鐘健)
美麗全身一時樂,滄桑滿臉十年悲。(朱琳)
閱讀思索后,同學們完成得很順利,大家在相互交流中,從“一掛項鏈、一張請柬、一時快樂”等詞句中,基本了解了“以小見大”的手法,但對“大”的理解還停留在女主人公本身的生活,在討論中我進一步啟發學生,單以“虛榮”而言,馬蒂爾德想在晚會上風光一下,借了別人的項鏈是愛慕虛榮,那佛萊思節夫人是有錢人,她怎么也買假項鏈做裝飾品?窮人虛榮,富人就不虛榮嗎?馬蒂爾德是一個人還是一類人的代表?代表了哪一類人?她身上就沒有美德么?把別人的一掛假項鏈當成真的去還,為此付出了十年的青春,十年辛苦生活足以改變一個人的習慣、相貌甚至品性、精神。
在討論中學生逐漸明白“愛慕虛榮”人人皆有,超過了自己的能力就會帶來禍患。而誠實、勤勞才是馬蒂爾德的本性,下層百姓的虛榮為自己帶來的是命運的變遷,極富諷刺意味也極具戲劇性。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也在此。
再次是慎思。摒棄離開文本環境和文本精神品質而進行的思考和發問。譬如《愚公移山》中“挖山不如搬家”、《蘇武》中“蘇武不會變通,也可假裝投降,以圖日后東山再起”。這樣的結論只是思維上一廂情愿的自我圍解,沒有探究價值。
最后是異向思維。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不同立場發現和思考問題,開拓思維能力,培養創新精神。譬如《祝福》中“祥林嫂之死,誰之過?”、《荷塘月色》中的“心緒”等等。
四、使教學和學習更加廣博的途徑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與讀書人為友是博學最直接的途徑。蘇格拉底說:耗時于閱讀,你將因別人辛苦得來的經驗,輕易吸收并改善自己。行路,強調在實踐中歷練,在歷練中增加閱歷、豐富認識、驗證并升華理論。參與社會實踐、游學、實習都是有意義的選擇。
善于思考。富蘭克林說:讀書使人充實,思考使人深邃。有了思考,龐雜的知識才能變成精美的珍珠,有了思考,才會喚起主動求知的愿望。
“博”還意味著博大和寬容。惟有博大和寬容,才能兼容并包,使思考具有世界眼光和開放胸襟,從而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林則徐語),進而“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
人甘于平凡但不能甘于平庸,不善思考便會抱殘守缺,思維僵化,把腐朽當做安然。寬容是美德,包容是態度,這個社會不是非此即彼的,有很多種可能,因此,人們需不斷學習豐富自己,讓自己活躍起來,包容他人,讓他人生動起來。
愛因斯坦說:“學校的目標應當是培養有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個人,不過他們要把為社會服務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標。”這也是有理想有追求有責任心的教師的目標,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審辨性思維,教師義不容辭。
參考文獻:
[1]李媛媛.審辯式思維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語文天地,2016(12):85-86.
[2]孟瑞,葉守義.審辯式思維在高中閱讀中的意義及運用要領[J].學語文,2017(1):15-17,共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