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網絡購物的興起,海外代購成為年輕一代購物的新選擇。不出門就可以低價購買國外生產的高質量商品,給消費者帶來了不少福利。互聯網購物興起的速度如同雨后春筍,與之相對的是相關法律還停滯不前。非法代購和商家往往利用互聯網購物法律法規的缺失非法代購商品,其行為不僅損害了消費者利益,也涉嫌侵犯特定商標的使用權等知識產權。用戶收到的商品可能存在著來源不明、未通過國內相關標準認證等諸多問題。由于代購者的法律定位并不明確,在產品出現質量問題時,消費者用戶的權利往往難以保障。此外,非法代購的行為也侵犯了商家對商標的獨家代理權。
關鍵詞:網絡購物;海外代購;法律法規
2017年,江蘇省破獲了一起重大銷售假冒偽劣商品案件,案涉商標近萬余個,均為假冒注冊商標。案涉商品主要通過海外代購渠道銷售,以代購為噱頭吸引消費者,其背后具備完整產品生產銷售利益鏈條。案涉組織規模之大、金額之多令人震驚,這也引起了公眾對于海外代購商品質量的擔憂與行為合法性的質疑。
1 我國海外代購現狀分析
海外代購市場在近幾年有逐漸增大的趨勢,從最開始作為互聯網經濟的附帶產物,到如今年收益超過500億人民幣,海外代購市場逐漸規模化、成熟化,急需相關法律進行規范治理。
代購市場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交易模式的靈活化,可以有效消除國際貿易之間形成的關稅壁壘。隨著國民收入的逐步提高,人民對于物質生活的需求邁入了新的臺階,但我國高昂的進口關稅卻成為國民消費的一道不小的屏障,有時商品進口所征收關稅價格甚至遠超商品本身。但如果不以商品形式進出口,則不需要征收進口關稅。代購者就是以此為突破口迅速擴大了海外代購的市場。
代購也存在著一定的積極效果。比如,消除了消費在空間和時間上的障礙,有助于發揮本國優勢優化資源配置。從商品和技術引進的角度來說,積極引進國外優秀產品,也有助于國內產品更新換代、加快產業升級及促進經濟增長。據統計,海外代購帶動了我國企業的網絡經營,年經濟增長率達到10%以上。
海外代購主體往往是非法人,是自然人之間的交易行為,在法律上的定性既可以是代理行為,也可以是單純的商品交易行為。其盈利的原理在于代購者從海外市場上低價購買商品,在國內市場上進行二次銷售,從中賺取差價盈利。海外代購的行為很難界定為傳統意義上的商業行為,原因在于代購行為并不涉及到傳統商業行為對于國際貨物的再加工或者轉賣的要求,可以單獨視為商品交易行為。實踐中,并非所有海外代購行為都是非法行為,只有那些銷售假冒偽劣商品、非法侵犯商標權等行為才應當被法律禁止。
2 我國當前海外代購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我國當前非法代購行為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海外代購商品無質量保障,侵犯消費者權益;二是代購商品來源不明,涉嫌造假;三是代購行為涉嫌侵犯商標權,限制注冊商標專用權利的行使;四是涉嫌逃稅避稅;五是涉嫌不當競爭。
2.1非法代購商品無質量保障
非法代購商品在化妝品領域居多。江蘇省警方曾接到一起案件,某女士在國內某知名網店上購買海外代購化妝品。化妝品不僅使用無效,還對身體造成嚴重傷害。經過專柜檢驗,該女士發現化妝品為假冒偽劣產品。此類案件不勝枚舉,據統計,以淘寶為例,淘寶網店代購商品絕大部分是知名奢侈品牌和海外化妝品,價格一般比專柜價格低30%到50%。根據市場價格調查,此類品牌打折力度往往較小,根本不可能以低于市場價格30%到50%的降價幅度進行銷售。因此,不難判斷,海外代購如果價格普遍低于市場價格且幅度較大,一般涉嫌假冒偽劣。
2.2代購商品來源不明,涉嫌造假
網絡代購商品在銷售平臺上以同樣價格銷售,但其內部分類多種多樣。質量較好產品的分為廠貨和原單,這兩類商品是經國外工廠授權后生產的,往往沒有檢測環節,外觀上基本與正品無差別。以次充好的往往是仿制品,這些商品不僅沒有相關授權,而且質量得不到保證。山東省破獲一起海外代購案件,經查明,犯嫌疑人不僅在國內有兩處造假工廠,且整個代購行為均在國內完成。代購行為涉及到代購、代理、經銷商、生產商、宣傳方等多個利益方,全程無質量監督,嚴重侵害消費者利益。
2.3代購行為侵犯知識產權
即便是合法的代購行為,也可能涉及到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根據我國的《商標法》,擅自使用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造成損害的,需要承擔賠償責任。海外代購的行為可以認定為普通的商品交易行為,不需要經過商標持有人的許可,但是一旦將其行為認定成銷售行為,就需要以取得商標權所有人許可為前提。而正是由于法律對海外代購行為沒有明確的規定,無法認定其行為的具體性質。實踐中對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往往不進行處罰,但海外代購行為對商品商標價值的減損卻是確實存在的。
2.4代購行為涉嫌逃稅避稅
海外代購并不是近幾年才興起的新事物,早在互聯網購物興起初期就一直存在。2010年前后,北京市某法院審理了一起案件,被告由于曾任某航空公司空姐,往來于國內外各地,經常購買國內外香水,便在互聯網上經營了一家淘寶網店,專門銷售代購商品。后經公安機關查明,該網店通過私自攜帶商品入境逃避海關,逃稅將近百萬元。根據我國現行刑法,其行為已經構成走私罪。值得一提的是,根據我國海關規定,我國禁止私自攜帶相關物品出入境。因此,海外代購不僅面臨著逃稅風險,而且極容易構成走私犯罪。《海關法》對于商品走私犯罪制定了較為模糊的原則,出入境人員所攜帶物品數量和性質都必須達到一定的要求,即數量適當且為自己所用。但實踐中,這兩項基本原則不能夠被具體量化也難以計算,因此如何認定海外代購行為構成走私犯罪較為困難。
2.5涉嫌不正當競爭
我國最新修改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中已經不再保留保護獨占經營者經營商品權利的條款,但從海外代購角度而言,該條款的刪除反而有利于代購者搭便車的行為。雖然代購銷售并不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的條文,但實質上有違正當競爭的原則。
3 海外代購法律關系認定之分析
根據海外代購的商品交換形式,可以分為現貨和非現貨兩種。現貨代購指代購方直接與消費者進行商品交換,兩者之間的法律關系獨立于代購者與供貨方關系而存在;非現貨代購更傾向于一種代理行為,代購者經消費者委托購買商品,實質上,真正的買賣關系產生于代購者與產品提供方之間。
現貨代購的法律關系比較明確,無論是消費者與代購方之間,還是代購方與供貨方之間,都存在著彼此獨立的法律關系,同為買賣合同關系。出現沖突的往往在于非現貨代購領域。區分非現貨代購中代購方和供貨方之間民事法律關系的意義,在于劃清責任界限,充分保護消費者權利。根據《完善消費環節經營者首問和賠償先付制度的意見》,銷售方需要對產品質量問題承擔第一責任,除非能夠證明自身無過錯。海外代購中,代購者是否屬于《意見》中要求的銷售者具有爭議。因為將雙方的法律關系認定為委托代理關系也未嘗不可,代購方受消費者委托購買商品,以自己名義所作出行為。在產品質量責任的承擔上,法律究竟應當將代購者認定成銷售方還是按照委托法律關系處理,需要進一步明確。
4 非法海外代購行為法律對策及建議
4.1強化平臺監管義務,嚴格制定監管措施
非法代購歸根結底是通過第三方平臺進行的活動,作為買方、賣方信息的提供方,網絡電商平臺當然有義務確保雙方提供信息真實、合法。我國出現的絕大部分非法代購案件中網絡平臺都承擔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如果平臺能夠實施事先審查制度,則可以避免相當數量的不合規網絡代購。
4.2建立完善的風險機制,確保交易安全
海外代購除涉及產品質量問題以外,也涉及到利用電商平臺實施資金詐騙等問題。消費者資金流轉完全由電子商務平臺完成,電商平臺可以通過完善自身風險管理機制,嚴格限制雙方資金流轉額度和條件,通過第三方干預的形式,確保交易相對安全。
4.3細化法律解釋,彌補法律空白
當前的法律并非完全無法解決非法代購問題,但在代購所涉及到相關罪名的定罪量刑方面,法律確實存在不少空白地帶。比如在《海關法》當中應當明確走私罪的兩項基本原則,在國內的《合同法》、《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相關部門法中,也需要明確代購者的法律地位,以便追究責任。
5 結語
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海外代購逐漸成為消費的新模式。在給消費者帶來便捷的同時,海外代購也蘊藏著一定的風險。但通過立法的不斷完善和消費者消費觀念的提升,海外代購能夠消除弊端,帶給消費者更好的消費體驗,成為推動中國電商平臺發展的新動力。
參考文獻
[1]周雅琦,陳燕,錢丁蕾,史珊珊,張佳依.留學生海外代購現狀分析及干預對策研究[J].市場周刊,2018(11):155-157.
[2]馮群涵,秦攀,段松克,馬浩寧.“C2C”海外代購問題及法律對策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8(30):65-66.
[3]徐希,劉越,周凌軻.海外代購存在的法律問題探究[J].中國商論,2018(27):75-77.
[4]潘慶娜,李世佳.海外代購中走私犯罪偵防對策的再思考[J].遼寧警察學院學報,2018,20(04):39-43.
作者簡介:
朱秋泓(1998—)女,漢族,安徽合肥人,安徽財經大學法學院,2016級本科生,法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