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翠翠
摘要:語言是文化傳播的載體,也是折射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身處于當下的信息化時代,異國文化的滲透幾乎無處不在,因此教師在英語教學實踐過程中,要注意給學生灌輸特定的文化知識,以幫助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
關鍵詞:語言;英語教學;文化滲透
Key words: Language ; English Teaching; Cultural infiltration
一、前言
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兩者互相影響,互相作用。學習一門外語,不僅要掌握特定的語音、語法、詞匯、句型等一些基礎性的理論知識,而且還要了解這門語言所屬的文化內涵。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外語教學不僅僅是語言知識的教學,也是了解和掌握目的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的教學。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傳授理論基礎的同時,也要注意文化背景知識的輸入,從而幫助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更好地感知、理解目的語國家的文化內涵。
二、文化與英語學習
語言作為一種的特殊社會文化現象,由特定的社會歷史環境產生和發展而來。西方文化的滲透在英語教學中體現地尤為明顯,因此教師們應當意識到文化教學的重要性,在平時的教學中必須加強文化背景知識的輸入,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理解和掌握目的語。以下我們主要從詞匯、語音、句法結構三個層面來介紹文化滲透在英語教學中的體現。
(一)詞匯
文化滲透使得英語詞匯的豐富性大大增強。從飲食習慣上來看,西方人喜吃葷食,奶制品,并且快餐業相當發達。如傳入中國的麥當勞(McDonald’s)、肯德基(KFC)、牛排(Steak)、咖啡(Coffee)等英語詞匯,也一并隨著文化的傳入而錄入課本中去;從節日風俗上看,西方有一些特定的節日,如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 )、西式情人節(Western valentine’s day)、母親節(Mother’s Day)等隨著國人的競相追捧,也成為學生們熱潮的議論話題。諸如此類的詞匯話題在一些中小學英語課本中屢見不鮮,甚至有的英語課本還專門開設章節加以注釋講解。很顯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孤立性地講解詞匯或者特定的話題章節并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這就要求教師自身具有扎實的文化背景知識和專業素養,在教導學生詞匯句法的同時,灌輸相應的文化理念,讓學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豐富課堂趣味性,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單詞。
(二)語音
文化滲透使得英語語音的日趨標準化成為可能。BBC 與VoA作為官方認證的標準發音,也隨著信息化時代的發展,涌入英語教學實踐中去。語音作為英語學習的重要模塊,是多數學生學習的難點所在。極大部分學生由于鄉土口音濃厚,往往在發音方面表現的很不理想。介于此,不少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會給學生放映原聲電影、歌曲及脫口秀,甚至有的還給學生推薦一些適用型較強的原聲學習軟件,手機APP等,并通過穿插西方民族風尚的介紹,幫助學生在體會標準音色的同時,增強對西方文化底蘊的感知能力。科技進步使文化滲透成為可能,這大大豐富了課堂模式的多樣性,有助于增強學生語音的標準化程度。教師作為課堂進程的主要引導者,在教學實踐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語言知識模塊是相互銜接的,孤立性輸入往往不能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應該根據學生自身的優劣不足,有的放矢,靈活教學,有效教學。
(三)句法結構
文化滲透使得句法結構的表達方式日趨多樣化。這一點在英語口語的一些非正式表達中體現地尤為明顯,如Play to the score(見機行事)、I’m from Missouri (你騙不了我)、Over the moon (狂喜)等,此類表達方式在學生群體交流間屢見不鮮。這些口語隨著社會流行趨勢應運而生,甚至有的還被權威性的《牛津詞典》收入囊中。除了口語表達以外,甚至某些英文教材中收錄的一些以英文書寫的正式性公文信函也漸漸呈現出表達自由化的趨勢,它們往往會通過降低句法結構的曲折性,以便更好地拉近自身與讀者的心理距離。語言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不僅僅只是機械學習與記憶那么簡單,它更需要我們細細品味、慢慢感知。很顯然,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注意把握不同的文化模式以及特定的語境知識,做到適時輸入合理輸入,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在特定的語境下做到語言輸出的合理性表達。
三、結論
語言是文化傳播的載體,也是折射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發展,英語的重要性也變得日益突出。作為一門重要的應用學科,毫無疑問它在教學體系中占據著無比重要的地位。身處于當下的信息化時代,異國文化的融入滲透也幾乎無處不在,因此教師在英語教學實踐過程中,應該在教授理論基礎的同時,也相對應地灌輸特定的文化背景知識,以便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豐富學生的內在知識底蘊。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2]蘇新春.文化語言學教程[M].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3] 胡文仲.文化差異與外語教學(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2 (4).
[4]戚雨村.語言文化對比(J).外語研究,19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