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園芳 陳革
摘要: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結合形成了紅色文化。它是中國人民奮斗的精神支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目前,我國依然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想要從社會主義社會走向共產主義社會,還需當代青年和未來青年共同努力為之奮斗。中國中產黨的領導是思想上的領導,只有給未來的青年人—現在的青少年,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才能在為實現共產主義偉大事業的道路上發光發熱。
關鍵詞:紅色文化;價值;措施
近現代以來,中國共產黨和廣大人民群眾在長期奮斗中積累的實踐經驗和社會主義革命思想相結合。逐漸產生了紅色文化,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精神和信仰所在。中國共產黨于1921年7月23日正式成立。自那以后,紅色的海洋逐漸蔓延整個中華大地。眾多革命先驅為中華民族之崛起而拋頭顱灑熱血,他們在艱苦奮斗的時候想的從來都不是自己的個人利益,而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整個國家的大義。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當代的中國人早已不再是外國人眼中的東亞病夫,而是一頭睡醒了的雄獅。這不僅是偉大革命先驅奮斗的結果,更是無數普通中華兒女奮斗的結果。紅色文化的精神一直在人們心中流淌。
一、紅色文化的內涵
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各界對“紅色文化”有不同的解讀。目前較為普遍的對“紅色文化”的解釋是“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長期的革命戰爭、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特色文化,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和廣大勞動人民的理想、信念、道德、價值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以不同的文化方式繼承、記錄、頌揚和承載著這一歷史進程和現實的文化綜合體[1]。中國紅色文化經歷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艱難時期也歷經了社會主義建設不斷進步、蓬勃發展的時期。進入21世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仍在不斷開拓,紅色文化也在繼承的過程中不斷弘揚。紅色文化以其先進的文化觀、高尚的精神品質、創新的文化實踐,不但引領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現代轉型,而且推動其自身創新、升華和發展。
二、紅色文化融入小學課堂的價值
紅色文化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社會資源,它包括物質資源和非物質資源。其中,物質資源主要是中國共產黨革命遺跡遺址、革命遺物紀念館和革命博物館等;非物質資源包主要是各種紅色革命精神,如長征精神、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等。無論是物質資源還是非物質資源,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過程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價值。
(一)紅色文化融入小學課堂有利于促進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孩子是父母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有些父母愿為孩子做所有事情,不愿孩子受一點委屈,吃一點苦。愿為孩子傾其所有。但是有時候,一部分家長卻忘記了“過猶不及”。父母的放縱,長輩的溺愛,會讓孩子意志力變得薄弱,思想不堅定,容易半途而廢;以自我為中心,不顧他人的思想感情,無法與同學和諧地溝通、合作;是非觀模糊,容易被他人誤導,最終犯下錯誤。從長遠來看,這將對孩子的未來人生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
固然我國的教育模式存有弊端,但它符合我國的國情。為了讓孩子更好地成長,許多家長更加青睞西方國家的教育方式。但是一部分家長只看見西方家庭對孩子的鼓勵關心,卻忽略了西方家庭的孩子在課后有眾多的社會實踐活動來養成孩子健全的人格。更忘記了西方家庭的孩子絕大部分在成年之后就會搬離自己的原生家庭,自己負擔自己的生活。優渥的生活條件固然有助于孩子的成長發展,但是如果不能給予正確的思想引導、行為規范,孩子走上歧路也未可知。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人們不斷豐富紅色文化的內涵,將紅色文化融入小學課堂,將對小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產生重要影響
(二)紅色文化融入小學課堂有利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隨著社會的發展,互聯網產業和影視娛樂產業發展迅速。各種新思潮隨著互聯網也進入了人們的視野。由于小學生年齡偏小,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足,他們的思想極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尤其是國外不符合我國國情的文化思潮在各種影視作品中不斷呈現在青少年面前,影響他們的思想、信仰。這樣的思想文化滲透嚴重影響青少年對于我國唯一執政黨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認同。紅色文化融入小學課堂有利于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強學生對于共產黨的正確認識,提高小學生對于中國共產黨的歸屬感。
(三)紅色文化融入小學課堂有利于小學生更深入了解中華民族的艱苦奮斗精神和偉大復興夢。
從學校教育來講,中學生可以從歷史課本上得知中國革命的發展史,了解中國革命先驅的紅色精神和革命大事件。但是目前小學生沒有歷史課程,他們所獲知的歷史,一部分來自歷史博物館和課外書,另一部分可能來自電視劇,也可能是家長口中帶有主觀意識的談資,并不能正確的認識上個世紀中華民族偉大人民為革命事業做出的犧牲和奉獻。將紅色文化教育融入小學課堂,可以幫助小學生更正確更全面的了解中國優秀的歷史文化和艱苦卓絕的革命奮斗史。小學生階段,老師的言傳身教極為重要,他們會模仿老師的一言一行,對老師的教導會認真聆聽和執行。這一階段的紅色文化灌輸將對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社會觀產生深遠的影響。反之,放任孩子接觸眾多以虛構為主不切實際的影視作品和過多的網絡文化,也會影響孩子三觀的形成。
三、紅色文化融入小學課堂的具體措施
(一)開辦紅色文化主題教育活動
紅色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優秀的精神文化,同時也是非常重要的社會資源。全國各地區都有當地特色的紅色文化,比如各種革命遺跡遺址,各種英雄先烈的紀念碑紀念堂,以及代表當地紅色文化的英雄人物。這些都可以是紅色文化進入小學課堂的優勢資源。具有本地區特色的教育活動,會讓小學生體會的更加深切。以武漢為例,武漢有很多紅色文化資源。武漢革命博物館中包括了中共五大會址紀念館、陳潭秋烈士紀念館和武昌起義門管理所、武昌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紀念館、毛澤東舊居紀念館[2]。以此為基礎開辦紅色文化主題教育活動,帶孩子們走進武漢革命博物館,真正了解革命先輩們為中華民族偉大事業所做出的奮斗和犧牲,并以此鼓勵孩子們以真正的英雄為榜樣。
(二)在校園內開辦具有紅色文化精神的社團組織和知識競賽
社會的發展要求當代青少年所接收的教育內容更多元、更豐富、更具有趣味性。為了將紅色文化更好的融入小學教育,開辦具有紅色文化精神的趣味社團就顯得值得討論。例如開辦戲劇社,演繹具有紅色文化精髓的經典作品。或者讓學生們發揮創新思維,自己創作劇本,自己排練劇目。如果能夠在校園的文藝匯演上得到展示嘉獎的機會,將會極大的激發學生的創作欲。而為了能創作出更好的作品,學生們會更主動認真的查閱資料,探尋紅色文化的精髓。
借助紅色文化知識競賽,對小學生進行簡單的紅色文化知識普及,糾正部分學生對紅色文化的錯誤認識,從而避免讓孩子產生錯誤的人生觀、價值觀。
(三)借助本地區特色紅色文化場館遺址等開展體驗式教育
讀一本歷史書,我們可以了解曾經發生的重大事件,卻無法感同身受。但是體驗式教育可以讓學生借助真實的場景,逼真的器具,將自己全身心的融入到歷史中。只有真正經歷過歷史,才能明白革命先輩們做出的犧牲有多么巨大。以延安為例,1935年至1948年,延安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共七大等等對中國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重大事件。形成了以“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實事求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成為了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3]。延安具有眾多的革命遺址,將學生帶到這里,進行為期一周的紅色文化體驗活動,將會讓學生對紅色文化產生更深的體悟。
(四)進行跨領域教學
目前,小學的主要學科有語文、數學、外語、道德與社會等,附屬學科有音樂、美術、體育與健康、信息技術等。將紅色文化教育融入其他學科的教學中,才可以讓學生感知到紅色文化與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息息相關。以語文為例,小學語文教材中,會收錄各大名家的作品以及有關于他們的感人故事。在講解這些故事的時候我們可以深度挖掘故事的發生背景,探索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例如:《狼牙山五壯士》作者沈重,中共黨員,1938年參加革命,在抗戰時期作為《晉察冀日報》的特派記者,他主要在冀西游擊區參加部隊和當地的軍事活動。《瑯琊山五壯士》是1941年《晉察冀日報》刊發的時事通訊,因其極大地振奮了當地軍民的積極性,后被延安的《解放日報》轉載。后來,這一英勇事跡傳遍了全國,成為浴血抗戰的中國軍民的楷模[4]。文章的字里行間里都飽含了對五壯士的崇敬和頌揚。他們的感人事跡體現了英勇頑強、不屈不撓的頑強精神也體現了他們忠于黨忠于人民。他們的精神是全民族的精神財富。講解此篇課文的時候,最重要的是把文章想要表達的精神傳達給學生,讓學生對歷史敬畏,對偉人尊敬,對紅色精神尊崇。
(五)進行校本教材的開發
在學校內開設以紅色文化為主體的特色課程,組織教師編寫紅色教育教材,以故事為主,理論為輔。深度解讀共產黨革命事跡,同時要注意與目前社會主義發展新時期實事相結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注重教材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既能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又能在實踐活動中檢驗教學效果。
建立完善的考核體系。考核體系具有雙向作用,通過考核檢測學生學習成果的同時也能在考核結果里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提高調整。對優秀學生進行嘉獎,并作為典范宣傳,鼓勵學生向其學習。
四、結語
目前的中國正處于一個相對和平的環境,經濟穩步發展,社會治安良好,國際地位日益提高,這些是全中華民族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共同奮斗的結果。但是我們不能因為安寧不到百年就忘記曾經的中華民族所遭遇的災難、侵略和欺凌,只有在成為世界強國的路上不斷前進,才能一直維持和平。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是國家的希望,只有他們保持一顆熱愛國家、熱愛民族、熱愛中國共產黨的心,中國共產黨才能綻放出勃勃生機;只有他們擁有銳意進取、不屈不撓、堅持不懈的精神,中華民族才能不斷地發展壯大。
參考文獻
[1]周宿峰,紅色文化基本問題研究[D].長春: 吉林大學,2014:5.
[2]http://www.whgmbwg.com/doc/2019/01/15/30143.shtml
[3]郝浩強.用延安精神進行愛國主義教育[M].榆林學院學報,2015(3)
[4]周俊麗.《晉察冀日報》人物通訊解讀[D].河南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