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良好的市場環境中,我國大部分企業都迎來了較好的發展機遇。然而,隨著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如何規避經營風險已經成為企業發展過程中需要著重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將結合實際情況,對現下企業籌資風險的成因及控制策略進行詳細分析,以期為今后開展的相關工作提供寶貴意見。
關鍵詞:企業籌資風險:成因:控制策略
企業在實際經營的過程中,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優勢,就必須要保證資金穩定、充足,而籌資是企業獲得資金的最主要手段。然而,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籌資本身也具有一定的風險性,需要企業對籌資風險成因進行詳細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控制策略,只有這樣才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規避企業的籌資風險,為其可持續發展提供充足保障。
一、企業籌資風險的具體成因
企業籌資風險是企業較常會面對的一個風險之一,其中籌資指代的是一種財務行為,是通過采取各種籌資策略來獲得資金企業經營資金上的支持,維持企業各種經營活動。然而,企業籌資也需要面對一定的風險,需要企業經營者、決策者予以一定重視。目前,企業籌資風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現金籌資風險。目前,在企業財務管理工作中,現金流往往是最為主要的部分,關系到企業經營,而現金籌資風險一般是企業無法進行現金籌資而按期償還債務的相關風險,是籌資風險的主要成因之一。由于企業經營過程中,現金流入與債務還款結構之間的不相適應,最終引起風險。第二,收支性籌資風險。主要是指企業在經營的過程中出現了入不敷出的情況,導致無法按期還債情況的出現,最終導致企業經營虧損,需要企業合理的對企業籌資金額進行規劃。第三,外部客觀環境因素所導致的籌資風險。由于市場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中,而國家政策也有可能會隨著經濟走向而發生變化,進而對金融市場與利率造成影響,引起籌資風險。除此之外,企業決策也是引起企業籌資風險的重要原因,若是企業決策不具備科學性,就會導致籌資無計劃性,最終無力償還。
二、企業籌資風險的控制對策
基于上述分析,雖然大部分企業已經意識到了籌資風險對于企業發展的負面影響,但是卻仍然缺乏具體的控制對策,為企業規避風險帶來諸多阻礙。為此,企業在今后必須要結合實際與自身發展情況,在洞悉風險成因以后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減少風險所產生的危害性。
(一)優化企業籌資風險預警機制
為了在最大程度上減少企業的籌資風險,企業應該建立起一套嚴謹、科學、有效的風險預警機制,來對企業經營、籌資狀態等進行合理分析,并做出評價,為企業的籌資決策提供輔助,從而提高企業籌資決策可靠性,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籌資風險。需要注意的是,風險預警機制應該將財物比率指標作為基礎,將行業整體的籌資風險指標與各個競爭對手的籌資水平,作為風險等級、預警指標,借此來提高企業籌資風險的預警能力。
(二)合理選擇負債規模與期限組合
一般情況下,企業選擇長短期負債組合主要是根據企業的實際經營需求,針對資金的使用方向與用途來對負債期限結構進行合理化安排。對于一些成本高、期限長、風險小的貸款,企業可以在長期資本運營補充,或者是同定資產投資中,選擇這種組合方案。對于成本低、期限短、風險高的貸款,則是可以應用于短期波動資金需求變化,根據企業經營、發展的實際情況來做出適當調整,從而保證負債規模與期限組合之間的均衡性、合理性。
(三)完善納稅籌劃
納稅籌劃是節約資金的一種有效方式。為了促進企業發展,國家通常制定、實施一些針對性的稅收優惠政策,企業應該結合國家政策要求,來對這些優惠政策加以有效利用,從而達到節稅目的。在此基礎上,企業還應該精準把握銀行利息的變化情況與走向,在利息率較高時,應該接待短期急用資金,而在利率較低時,則是要考慮借貸長期資金,以減少企業的償還壓力,并且保證企業投資項目的資金充足。
(四)幫助企業樹立良好的信用形象
目前,影響企業籌資活動的主要因素,一方面,來自于競爭對手,另一方面,來自于企業自身,若是企業的信用較差,則籌資就相對困難,反之則是相對容易。因此,企業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應該盡可能地樹立起良好的社會形象與信用形象,提高企業本身的信用值。除此之外,企業還可以通過多渠道籌資手段,分散企業籌資風險,保證企業資金籌集的安全性,也可以通過與客戶、供應商建立良好的關系,減少短期資金周轉困難出現的可能性。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企業經營的過程中籌資是企業獲得資金的主要方式,然而這種方式卻極為容易產生各種風險,而這些風險主要是集中在現金籌資風險、收支性籌資風險、外部客觀環境因素所導致的籌資風險幾個方面,需要企業通過優化企業籌資風險預警機制、合理選擇負債規模與期限組合、完善納稅籌劃、幫助企業樹立良好的信用形象等方式,來實現對籌資風險的有效控制,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充足資金保障。
參考文獻:
[1]崔春玉.淺議企業籌資風險的成因及控制的策略[J].中外企業家,2018,598(8):13.
f2]張安成.淺議企業籌資風險的成因及控制的策略[J].消費導刊,2014(10):97.
作者簡介:
劉穎慧,燕京理工學院國際商學院,河北廊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