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丹
打造一堂高效的語文課,所必備的條件很多。但教師詼諧有趣,醇厚有意,具有濃烈情感,充滿韻味的語言應該是課堂高效的奠基石。善于選用最準確的詞語表情達意,是語文教師語言修養的根本標志。講課的聲音可以不抑揚頓挫,也不一定要慷慨激昂,但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充滿著感情和威力,使學生覺得意味深長,引人入勝,才會使語文課魅力四射。
向40分鐘要質量是搞好教育教學工作的關鍵。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我們深信,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 而在所有的學科中,語文作為一門以語言文字為支撐力的學科,則對老師的語言修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堂精彩的語文課要取決于老師高超的語言組織能力,取決于把語文知識和信息正確有效地傳遞給學生的這種語言技能。那么,怎樣讓語文課堂教學的語言更具魅力,讓課堂更高效呢?
一堂精彩的語文課,必不可少的環節就是導課。好的導課能激發學生學習文本的興趣,在這個環節中,我認為教師在語言組織上應做好以下幾點:
一、言觸心靈
語文是一門用情感去打開學生心靈的課程,情感是語文課的靈魂,所以在課堂中教師的情感表達至關重要。如果老師能以一種極具情感化的語言來導入的話,那將會給課堂添上動人的一筆。在教學《語言的魅力》這課時,導入環節我問學生:“如果你想從媽媽那得到你想要的東西,你會怎么做?”有的學生說他不會直接提要求,而是先“夸”一番,再提要求,這樣得到想要的東西機會更大。我接著問:“這是為什么呢?”學生很快就明白,是夸贊性的語言起了作用,語言是具有魅力的。兩個簡短的問題,直搗學生心理,使學生走進文本成為一件順理成章的事。從這里我也深知以語言觸動心靈的重要意義。
二、言之以韻
語言的美感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它所特有的韻味上,而很多學生之所以喜愛語文課或許就是它這有別于其他課程的獨特性。教師在組織課堂導入時,完全可以運用一些極富韻味的詩歌,或是一些充滿詩意的散文片段,同時配以相應的音樂或畫面來引發學生。那韻味十足的語言,抑揚頓挫的節奏會絲絲扣入學生的心扉,入情入境,為一節高效課開個好頭。
三、言趣激理
興趣在語文教學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以在課堂引入環節中教師要通過多種途徑引發學生對課堂的興趣,讓學生一開始就感到這堂課的有趣。這樣不僅能營造一個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還能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促使學生更好地研讀文本。在教學《包公審驢》這一課時,我問:“同學們,我們知道審犯人,但你見過有人審石頭的嗎?”一下子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趁熱打鐵,我講了包公是如何審石頭的,促使他們想去了解更多這樣的故事。很快,學生就走入了文本,津津有味地學起《包公審驢》來。這樣的設計往往會使學生始于輕松,終于盡興,回味無窮。
四、言啟心智
孔子有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边@句話強調了對學生啟發的重要性。而對于一堂語文課來說,老師可以在課堂的初始動用一些極富啟發式的語言來激發起學生的思維。它可以是一個問題、一個故事或是一種社會現象。小學階段的孩子好奇心比較強,正確的引導可以激起他們學習的興趣,讓其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所以這種引入方式,不僅能調動學生的興趣,更能啟迪他們的心智。
在進入文本教學后,老師的語言就是一座橋梁,溝通作者與學生心靈的橋梁。通過教師的語言啟示,讓作者的心與學生的心息息相通,從而使學生在思想上得到教誨,在知識上得到教益,在能力上得到提高,從而使一節課真正達到高效。教師在這個環節的語言組織上應做好以下兩個方面:
(一)找好切入點
一個好的課堂導入是語文課的一次精彩亮相,而一個好的切入點則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這個切人點一定是能串聯全文、直指文章的精髓所在的。那么當這個切入點找到之后又如何將它很好地傳達給學生以致引發他們的思考呢?這就需要教師用該切入點創設出問題去打開學生思維的門戶。在這里我認為問題的設置一定要明達?!懊鬟_”即明白通達,它能讓學生很直白地領會問題的所指方向,而不是出現學生對問題理解偏頗的現象。同時該問題也一定要凸顯重點,即能很好的體現切人點的精髓,不偏不倚,不會出現問題的范圍過大了或是過于狹隘的現象。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很精準地去圍繞這個問題去思考解讀,從而感受到文章的主題。在教學《大自然的秘密》時我創設了這樣的問題:“自作聰明”是什么意思?從這個詞語入手,讓學生感受到作者好心辦了壞事,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明白“當人自作聰明時,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的道理。
(二)導之有效
教師在課堂上將問題拋出之后,他的最大作用就是如何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往往會看到有些老師在角色上的倒置,比如沒有給學生充分思考問題的時間,急于叫學生回答,學生回答不到位就接二連三叫學生回答。這種情況導致的后果是學生的被動,而之后出現的則是老師滔滔不絕的自擺“龍門陣”,一韻到底,獨自沉醉于其中。又有些老師則會出現在課堂搶話、添話的現象。在學生回答問題說到一半時,教師就不自覺地去重復他的話并就此自圓其說起來,最后不忘說一句“是這樣嗎?好,請坐?!睂W生此時也只能點點頭,坐下了。這不是我們想要的課堂。其實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就在于老師對課堂的語言節奏沒把握好。這時的老師應該做的是對學生的回答做一個真誠的聆聽者和點評者。這包括一個贊賞的點頭,一句誠懇的“好,我同意”,一個吃驚的眼神,一個中肯的提醒“能再想想嗎”,等等。而當學生確實對一些細節沒把握到的時候,老師則可以用一些啟發式的點撥幫助學生去理解,以達到教學的良好效果。這種語言的運用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老師則在其中掌控著課堂的節奏,分享著學生的課堂成果。
教學語言是貫穿起教學過程的一根導線,以后我們還必須下苦工夫繼續錘煉自己的教學語言,使語言更具魅力,成為學生運用語言的表率,更好地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