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常州大學印發《常州大學高水平本科教育十年行動計劃(2018-2028)》,提出“到2023年,初步形成具有常州大學特色的高水平本科教育人才培養體系;至2028年,高素質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水平達到國內一流”的本科教育建設戰略目標,新時代本科教育改革創新拉開帷幕。
專業為王,銳意改革激發專業活力
學校科學研判科技前沿、產業發展動態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根據學校“工科登峰、文科騰飛、理科振興”的學科戰略部署,圍繞產業鏈、學科鏈、專業群,動態優化學科專業,積極構建“學科-專業”強支撐體系,加強需求、招生、培養、就業全鏈條統籌,實行就業與招生計劃、人才培養的有效聯動,建立與招生計劃、資源配置掛鉤的專業動態調整機制。2019年,學校本科招生專業60個,“關、停、并、轉”財務管理、通信工程等16個本科專業。
立足新工科,圍繞長三角區域一體化、中國制造2025、蘇南城市群試點示范建設,布局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智能制造工程等13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專業。融合新工科建設理念,積極推進軟件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化學工程與工藝、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等專業的改造提升。
課程為本,強力推進立德樹人
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學校出臺了《常州大學關于進一步深化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意見》等文件,實施“互聯網+”課程思政改革試點、課程核心素養改革試點等工程,推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同時,學校積極開辟“課程思政”第二課堂,挖掘地方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資源,建設全國首家近現代史與紅色文化研究院、全國首個紅色文化資源大數據庫、紅色基因傳承社,推進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課程思政”教育有載體、有內容、有側重、有活動,落地生根,入腦入心。加大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力度,推動在線開放課程“建、用、學”。
融合發展,集聚優質資源推進協同育人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圍繞專業培養目標,廣泛吸納社會資源,構建“專業、學院、學校三級遞進,校企、校地、校政協同并舉”的一體化協同育人機制。一是利用常州科教城研發實訓資源優勢,共建常州市大學生創新創業學院。二是聯合行業龍頭企業,創新產教協同育人模式,聚焦高端產業創新人才培養。先后與阿里云計算有限公司、慧科教育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共建大數據學院,與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研究院共建智能制造產業學院。三是推進合作辦學、境外研學,擴大國際合作育人。學校與泰國駐上海總領館聯合成立了華東地區首個“泰國研究中心”,在委內瑞拉與玻利瓦爾大學共建了首家孔子學院,承辦了西班牙安達盧西亞自治區8所孔子課堂,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省外事辦公室共同成立了江蘇省首家政府與高校共建的拉美研究智庫。
強化保障,自主研發信息化管理平臺
學校加強教育教學管理信息化頂層設計,建立了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政策制度體系。自主研發了學生能力達成評價平臺、教育教學質量持續改進平臺,設計了135個數據采集點,實時采集教育教學信息和學生發展信息,通過“學生成長導航移動端”和“教育管理客戶端”,全程跟進學生成才過程,形成覆蓋學生發展全過程、人才培養各環節的數據服務體系,實現教學系統、團學系統和管理服務系統的深度耦合。
學生通過“成長導航移動端”獲取成績分析、能力達成情況等信息,職能部門和責任人通過“教育管理客戶端”獲取問題清單,進而以問題為導向,觸發學生、教師、專業、學校、社會、第三方等教育教學要素的協同聯動,建立“問題清單-責任人-改進措施-效果審核”的信息化支撐的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改進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