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欣欣
摘 要:2019年1月25號《教育部關于加強網絡學習空間建設與應用的指導意見》標志著我國“互聯網+教育”時代的到來。在中學地理教學中使用網絡資源和多媒體,對解決傳統課堂低效方面有著巨大的優勢。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通過對網絡教育應用價值的體會,嘗試了幾種行之有效的做法,與大家共享。
關鍵詞:網絡教育;課堂教學
2019年1月25號教育部頒布《教育部關于加強網絡學習空間建設與應用的指導意見》,標志著我國“互聯網+教育”新時代的到來。文件明確規定:鼓勵中小學教師利用空間開展備課授課、家校互動、網絡研修等日常活動。這樣一來,從中小學教師到職業院校教師,甚至是高等學校的教師,每一位都可以在網絡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然后進行常態化的教學,可以說是最大限度地做到人盡其才。同樣,這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網絡教育的應用價值
1、促進教育領域改革與發展
網絡教育應用于學科教學利于教育領域改革與發展。新世紀教育需要通過教育改革實現教育領域的重要發展,網絡教育技術應用于高中教學是網絡教學資源與課程整合的具體應用,豐富了教育信息化的內涵,是其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作為網絡教學資源與學科融合的其中一個子系統,網絡教育技術在高中教學中的應用研究將為教學提供新型教學手段、方法,擴展教學資源,推動教育改革穩步進行。同時,在網絡教學資源與學科整合研究的過程中,教育理論、教育觀念、方法等也得以充實、創新,進一步豐富了教育信息化理論,指導我國教育改革的推進,加速教育現代化的實現速率。
2、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及教學效果的提升
教師傳統的教學手段以板書、板圖、板畫和語言講授為主,重難點知識不容易講解清楚,學生理解起來存在困難,網絡教育技術的快速發展,給教育者提供了先進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如多媒體演示法,網絡學習平臺等。概念、事物發生發展的過程、成因等重難點知識皆可運用網絡教育技術進行演示,課堂容量變大、學習渠道拓寬、知識學習難度減小,將靜態知識轉變成動態的過程或動畫。網絡教育技術提供的先進手段與方法需要教育者根據需求不斷學習、創新、運用,尋找利于知識呈現、便于自身使用的信息技術手段,循環往復,將不斷強化教育者對網絡教育技術的理解與認識,強化網絡教學資源的運用,提升信息技術知識與能力,恰當定位網絡教學資源并把握應用時機,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與發展;教育者良好的專業素質也將進一步提升教育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素質、能力等不斷提高。
3、促進學生素質提升及知識與能力的發展
網絡技術是一門受教育者必修的課程,信息素養也是受教育者必備素養之一。教師運用網絡技術手段進行教學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對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與素養的培養與提高過程,教師的操作與運用對學生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提高學生“信息”認知,認識到網絡化社會中信息與信息技術的重要性等;運用網絡教育技術手段輔助學科教學,于“教學過程與方法”而言,利于知識呈現的直觀化、動態化,降低知識理解難度,讓學生在無意注意下更輕松的學習;新型教學手段也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于學生深刻理解知識、培養學生空間思維能力、深化學生的信息素養、提升學習效果,促進學生知識與能力同步發展。
二、幾點做法
1、建立網絡平臺,促進課堂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
建立全校各學科教學資源庫,分學科進行精品匯編,結合互聯網,建立“歷城一中教學網絡平臺”,教師在課堂中,把網絡平臺上信息資源作為教學資源來為高中教學服務。互聯網是最方便、最快捷的課程資源,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使其成為教學資源的必要補充。把大容量的教學資源以多媒體形式傳播給學生,不僅突破了“書本是知識的主要來源”的限制,而且還用各種相關資料豐富了封閉的、孤立的課堂教學,擴大了教學的知識量、信息量,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也培養了學生對信息資料的提取能力、分析信息、獲取知識、探索學習、發現問題和學以致用的能力。能夠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探索學科的熱情,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廣闊空間。此外可提供給每位學生每人一個 pad 平板電腦,學生可自主上網搜集選擇資料來解決問題。
2、智能化評價方式
在評價方面,依托互聯網的智能云計算與服務技術,對學生的日常作業、考試測評數據進行數據化采集、專業化分析和智能化管理,便捷的操作、清晰的數據化管理和及時的反饋能讓學生和教師迅速發現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從而及時調整學習策略和方法。
3、利用網絡智慧課堂,化抽象為直觀,強化感知,突破教學重難點。
對學生來說,許多概念、事物、現象和規律都比較抽象,超出他們的生活感知范圍。在課堂上教師如果僅用靜態講解,則缺乏直觀性、生動性和系統性,學生還是很難在頭腦中形成表象,仍然感到難以理解,容易形成學習上的障礙和教學上的難點,對學習產生“怕學”甚至“厭學”的情緒,影響學習興趣,進而影響教學效率。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網絡技術通過動畫模擬運動過程,讓知識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形象,解決了學生無法實地觀察、感知,無法了解事物深化及其發展的矛盾。學生在觀察“動態”的變化過程中展開積極思維,形成表象感知,不僅有助于學生對重點內容的掌握和難點內容的突破,還有助于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和讀圖分析的能力,激發與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隨著網絡教育的快速發展,“互聯網+教育”已經成為教育界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對于網絡教育盛行背景下的課堂教學,一方面,要以開放姿態面對,借由網絡引擎注入新的生機;另一方面,要穩固價值堅守,不能違背教育規律,不能無視現實條件。課堂教學中的開放與堅守需要我們作出合理的選擇。
參考文獻:
[1]李文婷.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案例教學法在高中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5.
[2].《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節選[J].教育科學論壇,2017(20):3-5.
[3] 羅定.“互聯網+”高中教學[J].地理教學,2016(04):37-39.
[4]顧佳佳,錢鵬,張楊,葉小玢.“互聯網+”背景下教學新模式探索[J].新課程研究2017(10):129-131.
[5] 孫克林. 拋錨式教學模式在高中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河南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