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紅

一、教學理念
新課程標準提出“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地理科學素養”的理念。根據學生的生理特點和認知特點,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二、教材分析
教學地位和作用
《“東方明珠”──香港和澳門》是八年級地理下冊第七章《南方地區》第三節的教學內容。本節內容旨在使學生通過認識所學區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進一步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價值目標:激發地理學習興趣,形成區域合作、共同發展意識;學習港澳地區人地協調可持續發展理念。
(二)能力目標:通過豐富的圖文資料,以及層層遞進、互為關聯的體驗游戲活動,說出香港和澳門的位置及組成;歸納香港和澳門地形和人口分布的特點,以及經濟水平發展現狀;理解祖國內地與香港澳門經濟發展的相互促進作用。
(三)知識目標:
1.運用地圖說出香港和澳門的位置及組成。
2.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歸納香港和澳門地形和人口分布的特點,以及經濟水平發展現狀。
教學重點:香港和澳門的位置范圍、區域特征。
教學難點:香港澳門與祖國內地間的區際聯系。
三、教學流程設計
【導入新課】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吃得越來越好,穿得越來越漂亮,走得越來越遠。田先生愛旅游,猜猜圖片中他到過的地方。
【設計意圖】復習所學。
【繼續導入】他在去年準備到國內某地方,出示身份證卻被告知證件不全,還需圖示證件(多媒體“港澳通行證”圖片),為什么?
【設計意圖】引出“特別行政區”的特別,激發學生對港澳進行探索的興趣。
【課件】出示學習目標,讓學生對本節學習任務有所了解。
【自主學習】讀課文,完成學案的“預習導學”。
【合作探究】交流在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分配任務】六位組長抽簽決定展示任務——,避免展示前知道任務而放棄其它知識的學習。
【展示原則】一組展示,先組內補充,其他組補充分,按完成程度加減分。
【設計意圖】組內合作,組間競爭,全員參與,培養語言、讀圖、動腦能力。
【情景設置】田先生到港澳地區之前,要了解其地理位置,假使同學們是導游,請你們為他介紹一下。
【展示1】港澳地理位置、組成學生指圖介紹香港和澳門的位置、組成。
【預測處理】注意學生指圖、讀圖的用詞,如祖國東南、珠江口東側和西側,及時指正,培養學生讀圖用圖的能力。
【情景設置】田先生到港澳地區后,先觀看了升旗儀式(出示圖片),與祖國內地不同,升起兩面旗,請同學們分析一下原因。
【展示2】一國兩制
1.解釋“一國”“兩制”。
2.港澳回歸時間。
3.港澳區旗和區徽。
【預測處理】一個小組展示可能會有知識的疏漏,但其他組補充,可以完成本組展示任務,利用多媒體輔助讓學生有感性認識。
【情景設置】田先生拍攝的香港的高樓圖片,學生體會香港樓特別高,進而分析原因:港澳“人多地狹”。探究解決空間辦法——“上天”“下?!?。
參考數據:香港和澳門的人口密度,并與北京、上海、哈爾濱的人口密度作對比。
【展示3】城市空間擴展
參考資料:補充港澳建高層和填海造陸取得的成就。
【預測處理】知識較簡單,但要有知識的升華,理解并學習港澳擴展生存空間,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發揮地區優勢。
【情景設置】田先生在香港隨處可見綠化植物,了解到香港的植被覆蓋率在70﹪以上,產生疑問:為什么在寸土寸金的香港還要加大綠化面積?
【展示4】香港地形多低山、丘陵,氣候為濕熱的亞熱帶季風氣候。香港人在發展經濟時注重環境保護,香港走出一條人地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預測處理】不容易從地形、氣候方面入手,不易想到水土流失,及時點撥。
【情景設置】田先生聽到導游介紹港澳繁榮的經濟,探究港澳發展經濟的條件。
【展示5】港澳與祖國內地的緊密聯系
參考資料:香港和澳門經濟成就
分析港澳與祖國內地經濟發展的優勢,體會兩地經濟合作、優勢互補、互惠互利。
學生解釋“前店后廠”“世界工廠”
【歸納總結】本節學習1.港澳位置及組成。2.政策:一國兩制。3.經濟。
【當堂訓練】大屏幕展示習題,學生完成學案(老師點撥),完成檢測。
【知識拓展】港澳新一代通行證(圖片)。港澳與祖國內地之間聯系日益緊密,同學們展示一些收集的資料,將來到港澳去看看。
【板書設計】
【總結新課】
香港把華人的智慧與政策的優勢合二為一,與祖國內地緊密合作、優勢互補,必將以廉潔的政府、完善的法治、良好的治安以及自由的經濟體系永久聞名于世!澳門未來20年的發展目標,是建設成為中國和亞太地區一個中等規模、全方位開放的國際性“明星城市”。我們祝愿澳門和香港一樣會永久聞名于世!讓我們把掌聲送給香港和澳門,祝愿她們越來越好!
四、教學反思
本節課上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地理科學素養”,地理知識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教學理念,完成了突破重點、把握難點的教學目標,對學生學習的重難點有預測和對策。讓學生以田先生來港澳旅游見聞及產生的問題為導線,讓學生會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知識得到鞏固,能力得到鍛煉,實現師生互動,提高學生地理科學習素養,培養學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