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晶晶
關鍵詞 校園網絡文化 消除 對策 負面影響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10.009
Keywords campus network culture; elimination; countermeasures; negative impact
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柄雙刃劍,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一方面校園網絡文化的建設和豐富,為大學生認識世界、學習知識、提高自我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和載體,拓寬了學生學習的路徑和方法。[1]學生通過校園網絡、文化平臺等可以了解和學習時下先進的典型,讓先進的人、物、事在廣大學生心中產生積極影響,可以及時了解和學習黨和國家的重要決策部署,了解涉及國計民生的重要方針及理念,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圍繞在學生周圍并使得學生被核心價值體系潛移默化地影響,讓廣大學生形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準的個人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增添新的活力。另一方面,網絡中的色情信息屢禁不止,暴力等一些低俗文化不斷涌現,反黨叛國等許多分裂信息無孔不入,網絡病毒、詐騙等各類網絡陷井層出不窮。這些為網絡增添難以估量的復雜性,使校園網絡文化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大辦減弱。出現這些問題后,學生在自身辨別能力不足、面臨事物復雜多變等情況下,加上在現實生活、學習中屢受挫折,部分學生便可能出現思想道德認知迷失,學習成績、學習興趣等大幅下降,沉迷網絡游戲、吸毒、打架斗毆、社會交際障礙等一系列問題便隨之發生。
1 加強對學生網絡行為的管理及教育,提升學生網絡素養
當前,網絡成為學生生活、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他們利用網絡開展查找各類學習資料、了解各類時政要聞、收看各類娛樂節目、與他人進行交流溝通、排解自身情緒等各類活動。網絡的多元化、復雜化、虛擬化、情緒化等特征直接影響廣大學生利用網絡的效果及由此造成的心理、道德、思想政治等一系列問題。
高校尤其是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及網絡管理的教師,要采取多種措施,從制度、道德、法律等各個層面加強對學生網絡行為的約束和管理。具體如制定學校網絡使用及管理制度,制定網絡道德公約,定期開展網絡講堂,開展學生網絡行為討論,開展網絡道德模范評選等。提升和規范大學生的網絡行為,增強學生網絡行為辨識能力,提高學生對不良網絡信息如色情、暴力、反動等信息的防范意識和抵制能力。通過管理、教育及學生自我約束等多方面努力,全面提升學生網絡應用能力、網絡道德修養及心理素質,形成合法、綠色、道德的網絡風氣。
2 要搭建網絡教育、管理平臺,常規化管理和教育
隨著互聯網發展、普及及深入應用,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及廣大高校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網絡已經無可替代,學生們利用手機、各類電腦終端隨時、隨地開展網絡活動。高校已經不可能通過全面限制網絡的使用來避免網絡造成的負面影響。必需通過搭建平臺對學生使用網絡和參與網絡文化的過程進行常規化的教育及管理。一是構建校園網絡平臺,利用和依托校園網,在學校宣傳、學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管理等多個部門的協同配合下,建立豐富多彩的學校網絡文化資源及平臺,以符合大學生思維深度、愛好的多元化形式及時高效地為學生呈現各類關注的重點、熱點問題,呈現思想政治教育及學生素養提升的各類有益信息,達到趣味化、個性化及不同門類跨越融合的特點。實現思想教育與網絡文化有機結合和互補,增強校思想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和輻射力,從而創造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二是構建思政教育及網絡管理隊伍,各種政治的制定、落實都必需要有人來實施。學院要構建一支涉及思政教育、心理、網絡管理及學生干部為一體的網絡管理隊伍,專門對學校網絡文化建設及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專業化管理。[2]三是要加強常規化管理,在上述基礎上,加強對學生可能獲取的網絡信息進行監控及管理,掌握學生網絡動態,及時清負面網絡信息及網絡垃圾文化,阻止不良信息傳播蔓延并對學生行為、思想、心理等各方面造成負面影響。構建綠色健康網絡及思想政治環境。
3 要建立校園文化品牌,引導和促進學生樹立文化自信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文化自信”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了文化自信的基礎作用和重要意義。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實力及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蛟龍下海、衛星上天等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國際地位也不斷提升,國民整體文化自信不斷增強。廣大學生也深受影響,逐漸從對西方文化的盲目推崇轉變為理性對待,逐漸加深了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和認可。這些都得益于國家整體環境的轉變及對文化建設的重視的努力。高校應該在國家文化自信的基礎上,加強自身文化建設,采取各種措施不斷下富自身文化內涵,樹立具有學校特色的文化品牌,[3]并結合網絡,讓學生自覺建設和維護品牌形像,并始終讓自己的言行為品牌助力。一是結合學校實際,梳理及凝練符合學校特色的文化內核,如北京林業大學便始終以林業、生態、環境、育人等為核心開展教學科研及社會服務,并以“知山知水、樹木樹人”為校訓被廣大師生深刻認可及國內外廣泛認識。二是利用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學校典型人物、典型事跡或者重要事件來促進和引導學生對校園精神文化的認同,并利用網絡自發傳播輻射,鞏固、筑牢學校特色的文化核心。[4]三是利用當前網絡和文化格局,開展學生參與度高、價值意義明顯、品牌效應突出的學生活動。[5]讓廣大學生在活動的組織、開展中受啟迪,提升自己的文化自信等。通過這種活動的開展,也促進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網絡生活,而增加現實生活中的社會交際、溝通交流、互相學習及協作等。通過這種適量網絡及增量現實行為,減少網絡對學生的負面影響,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養提升及綜合能力的增強。
4 適當調整和修訂教育教學方式及制度,建立符合當前的考評機制
當前,多數高校的教育教學方式及對學生的考核評比方式都還是沿用之前的制度。教學方式以傳統的課堂方式,結合PPT、視頻等多媒體手段。對學生的考評主要是學生制,只在獎學金評比、先進推選時適當考慮一些思想政治行為得分。除網絡相關課程外,學生網絡行為等也未計入綜合考評得分。加之網絡文化等相關制度不完善,使得學生在該領域內的行為沒有得到有效約束。而傳統的課堂形式對學生的吸引力又呈現不足趨勢。最終導致學生學業荒疏,把精力放在網絡中的娛樂及無關信息上,增加網絡對學生的負面影響。針對以上問題,一是應適當修訂和調整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傳統的滿堂灌式教育,充分利用網絡及學生對網絡的熱情,開展形式多樣、趣味性強的,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兩相結合互補的模式,把學生的眼球及精力從電子游戲、小說、娛樂視頻等轉移到相關知識的獲取掌握中。二是從制度上進行適當調整改革,在學生考評制度、教師教學及管理、網絡文化制度等多個方面適當修改調整現有制度,或增加適應當前形式的制度規范等,用制度約束和規范師生行為。三是適當調整學生考評標準,用強制性手段約束和規范學生的網絡行為、文化規范、思想道德修養等,讓以上約束成為每個學生都必需遵守才能合格的準則,而不是停留在優秀的學生或者能拿獎學金的學生才會去執行的規范。
5 學生需嚴于約束自己,做言行有度的社會主義新人
學生是校園網絡文化的參與主體,也是影響校園文化的重要力量。提升校園網絡文化質量,提升學生整體思想道德修養水平,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等各方面都離不開學生的參與、執行與配合,要減少網絡文化等對學生造成的負面影響,廣大學生必需從自身出發,嚴格約束和規范自身行為。要始終以黨和國家有關方針政策為指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價值導引,樹立道路、理論、制度、文化自信。認真投入學習,學習掌握好各科理論及實踐知識,同時適度使用網絡,積極參與各類活動。在學習時間中不斷提升自我的思想道德修養、文化素養、專業水平等。
6 社會各界應齊抓共管,建立良好的網絡環境及社會氛圍
學生、學校都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是社會的一份子,也受社會的多方面影響。學生面臨的網絡文化負面情緒、備受影響的色情、暴力資源等主要就來自于社會。要消除網絡負面資源對高校學生的消極影響,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新人,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必不可少。一是要構建一個和諧、民主、文明、誠信、友善等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氛圍,讓學生能在其中感受到并能被良好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熏陶感染。二是要多方配合,共同消除網絡中存在各種垃圾信息,構建一個綠色健康的網絡氛圍等。與此同時,學生素養的提高,又能有效提升全社會的素質水平,兩者良性互助,互相促進。
在網絡使用普遍化的當前,校園網絡文化對學生的影響不可避免,學生、學校及社會需要正確對待,把握好網絡、大學生、學校及社會的特征,多方聯動,共同努力,將網絡對學生的消極影響降到最低。一是學生要嚴格約束和規范自身的行為,始終以學習為重,主動規避網絡垃圾信息。二是學校要轉變和更新教育觀念,在堅持對文化傳承的同時,加強校園網絡文化管理體系及平臺建設,加強對校園網絡文化管理,制定及修改相關制度或規范以適應該當前情況,打造高校校園文化品牌,樹立文化自信,提升高校文化的育人效果。[6]三是必需全社會共同參與,建設良好的社會主義氛圍及網絡氛圍,為學生規避負面信息,正向發展提高良好的條件。在學生、學校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始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全面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水平及綜合素質。
基金項目:湖北省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項目(18ZY007)
參考文獻
[1] 魏歡.網絡文化對大學校園文化的沖擊及其對策[J].西部素質教育,2019(02):183-184.
[2] 蔡賢榜.高校網絡文化對學生個性品格的影響[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S1):268-270.
[3] 林健丹.論校園網絡文化產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與實現路徑[J].教育評論,2018(12):95-97.
[4] 張炳燭.以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化學校文化建設[N].石家莊日報,2018-12-08(004).
[5] 文大稷.高校文化環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影響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
[6] 馬蘭蘭.高校文化育人初探[D].浙江理工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