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文劍 向國華
關鍵詞 鄉村振興 農村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途徑 生命線
中圖分類號:G41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10.046
Abstract Rur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lifeline of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s rural work, and is the meaning of the country'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fully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 of the people in rural areas and to carry out rur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t present, some rural areas have outstanding problems such as paying too much attention to interests, falling ideology and ideas, break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mproving the capacity of grassroots cadres. Therefore, we must strengthen material security, pay attention to the needs of farmers,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s of rur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rural rejuvenation; rur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ing methods; lifeline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是關系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它強調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一個總要求就是“鄉風文明”,指出要“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1]十九大對于農村問題的關注,為農村基層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為農村基層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指明了方向。
1 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農村思想政治教育是黨和政府農村工作的生命線。馬克思指出:“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2]科學理論要想掌握群眾,就要進行教育和宣傳。要積極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我們才可以把先進的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轉化為物質力量,推動鄉村振興戰略“二十字”政策的實施。堅持抓住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這條生命線,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個體功能和社會功能,讓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為適應鄉村振興工作的要求,充分調動農村干部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努力促進農村發展。
新型農民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然而,隨著社會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各種各樣的思想觀念已經伸展到廣大的農村地區。傳統淳樸的鄉風被不思進取、好吃懶做、酗酒、吸毒、賭博等壞風氣替代。畸形的思想道德追求和扭曲的社會主流價值觀,成為傳統農民向新型農民轉變的絆腳石。如今,培育新型農民應該以思想政治教育為突破口,重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的農村思想道德體系,幫助農民擺脫錯誤價值觀的侵蝕,塑造良好的個人品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為全面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2 當前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農村各個方面也發生了深刻變化,但有一些農村地區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卻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這一環節,使部分農村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留下一張白紙。當前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農民思想政治素質方面已暴露出許多消極因素。
2.1 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偏于利益化
隨著網絡和手機的普及,農民能隨時隨地了解相關信息,掌握相關國家政策。但是,部分農民也存在重利主義傾向,過于注重物質利益,只關心與自身實際利益相關的政策,對于其他村務能避開就避開。比如,在垃圾整治問題上,平時不注意環境衛生,在門前屋后、馬路、河道中亂丟垃圾,多次勸說教育不改。但在年終總結時,對環境衛生家庭進行金錢獎勵時,又人人爭先恐后。對于村里組織的一些活動,如果沒有實質性的獎勵,村民的參與度也不是很高。組織召開村民小組等會議,村民只有在涉及自身利益情況下才會參加。這些情況都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入發展的條件下孕育的唯物質至上理論,加劇了人民群眾利益的矛盾。同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的盛行,向傳統的純樸民風提出了挑戰。因此社會環境偏向利己主義,客觀上使農村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困難。
2.2 農民群眾的思想認識落后和保守
一方面,精準扶貧的相關政策促進了發展,另一方面,農民群眾的“等靠要”思想依舊存在,沒有主動發展生產的意識,坐等國家撫養,形成一種懶惰的不良社會風氣;還以爭當貧困戶為榮,引起村民之間沖突;還有部分貧困群眾抵觸幫扶,認為別人的幫助是對自己人格的侮辱,是看不起自己,沒有尊重自己,拒絕幫扶不愿意發展生產。導致的原因有方方面面,首先,經濟基礎決定思想高度。貧困地區農民的思想保守跟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經濟落后直接影響貧困農民的思維。如果農民在思想上受到了嚴重的禁錮,經濟發展就會落后,經濟落后又會使思想越保守,形成惡劣循環。其次小農思想嚴重限制個人發展,在部分相對閉塞的農村地區,內外信息交流不及時,小農思想具有一定存在基礎;當前農村常住人口大都是老人和兒童。老人思想保守,接受新事物能力較弱,具有安于現狀、小富即安等行為表現;愚昧落后的“讀書無用論”在一些偏遠地區依然盛行,使得文盲數量龐大,不易理解政策理論,這些因素都給農民的思想觀念帶來負面影響,給農村經濟發展添堵。
2.3 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年齡出現斷層
改革開放以來,沿海地區經濟飛速發展,吸引了大量內陸人口涌入,尤其是大量農村人口外流,讓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越來越困難。一是,留守農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效率低下。農村青年大多外出打工,只有在過年期間回鄉,而且對村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不感興趣,留下的只有老年人,但他們大多生于上個世紀中葉,接受文化教育的機會較少,理解政策理論的能力不足,必然會出現斷章取義、概括性差等現象。老年人也很難理解和接受新思想和新事物,事實上,他們更關心民生問題,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不如城市居民強烈,這都使村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困難。二是農民工流動增加了組織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在城市工作的農民,由于工作的流動性、偏遠性和易變性,常常被當作臨時工來管理,對農民工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重視不夠,使農民工思想政治教育長期處于空白狀態。
2.4 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專業化程度不高
在脫貧攻堅的重大任務下,部分村干部把脫貧的重點放在物質和經濟上,從而忽視了精神上的脫貧,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敷衍了事,僅是為應付上級而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主義嚴重,缺乏耐心,甚至官話連篇,引來群眾反感,易引起干群關系緊張。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整體素質不高,村干部之間工作范圍界限不明。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教育對象無法長期、連續、有針對性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總的來看,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建設滯后,不能及時為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提供服務。一些基層干部的能力和素質與扶貧攻堅的高標準要求還存在差距,謀劃發展能力和做群眾工作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干部年齡較大,不具備辦公自動化能力,受艱苦工作環境的制約,青年人才下鄉意愿不強,出現了基層辦公人才青黃不接的狀況,可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整體質量有待提高。
3 鄉村振興視角下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徑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準確把握當今農村社會變化的特點和趨勢,要以鄉村振興為核心目標, 艱苦奮斗,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堅實的思想保障。
3.1 加強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質保障
在農村地區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一定的物質支撐,要有長期的投資。加大農村思想政治教育資金投入,合理安排教育專項資金,創建精神文明建設活動,提供相關配套設施,像建立農村圖書屋、農村文化中心等學習場所,用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促進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完善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加大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投入,構建現代化農業發展體系,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為他們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物質保障。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同樣也決定農民的思想高度,在發展集體經濟的過程中組織農民、教育農民, 幫助農民樹立合作意識和集體意識, 形成團結和睦、共享美好生活的鄉村文化氛圍。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還要幫助農民樹立正確的義利觀,避免出現重利輕義現象。
3.2 加強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方法的創新
首先,創新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僅是對黨和國家的政策、當前形勢政策進行宣傳,而且是要進行更深層次的內容教育。當前,農民群眾缺少的不是黨政方針的教育學習,而是感恩教育。感恩教育,不僅讓農民群眾正確理解黨和國家的政策方針,而且還要正確認識到付出和收獲的關系,懂得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引導農民群眾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一個地區的思想水平最終是由生產力決定的,就整體和最終意義而言,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發展乃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力量。所以通過加強農民職技術教育,提高農民自身技能,增加其就業機會和收入。還要進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要以樹立社會主義新風尚為目的,與制訂新時期鄉規民約和農民家庭傳統的家規家訓相結合,對農民進行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主要內容的道德教育,把“五愛”精神滲透到社會生活中去,在全社會范圍內加強社會主義和諧關系。對于農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新,要講究思想政治教育藝術,在對農民群眾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語言要通俗準確,形象生動,富有幽默感,用本土方言交流,增強吸引力。利用好新興媒體,如借用微信平臺,讓村民尤其是中青年齡階段的在外工作的村民更方便了解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提高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也不拋棄面對面交流這種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因為它更直接的掌握農民群眾的思想動態,了解他們的需求和真實情況。結合新興與傳統兩種交流方式,全面地掌握和了解農民群眾的真實想法,以便更好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其他工作中。
3.3 提高年輕人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參與率
開展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農民年輕一代的參與率,切實做到:改變常規思維習慣。召開村務會議時,各村多數是派老年人參加,即使有年輕人在家,都是以年輕人沒有人生閱歷,對事物判斷決策不準確而不給予參會。要堅決摒棄這種錯誤的思想,現在國家各方面的政策都是需要依靠年輕人這個龐大的群體去完成的。充分利用現代通訊媒介,建立官方微博,通過微博及時的把新的政策向年輕人進行傳播,對于他們提出的困惑及時進行解讀。老年人在村里了解到的政策,加上年輕人從網絡上掌握的動態相結合,提高大家對政策的理解,從而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實施產業扶貧,由政府組織年輕人到經濟產業發展好的地方進行實地學習,然后回鄉發展,還可以利用多年的在外工作的經驗,根據自己家鄉實際情況,發展產業。政府要大力支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因地制宜的走一、二、三產業相融合的發展道路。通過在家鄉發展產業,既能發展當地經濟又能留住年輕人,進而逐步提高年輕人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參與率。
3.4 加強基層干部隊伍建設
現在農村經濟利益多元、環境多變,農村思想政治工作對象的思想更加復雜多樣。一支具有強大的理論知識和豐厚的實踐經驗的團隊,直接影響到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進展。因此要繼續加強農村黨建工作,增加村級第一書記,選拔優秀青年黨員,凈化黨員干部隊伍,以充分發揮農村黨支部作為戰斗要塞的作用。建立健全相關學習機制,加強基層干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職業能力培養,提高基層干部解釋政策、開展群眾工作的實踐能力,使基層干部成為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優秀執行者。完善有關評價、考核和激勵機制。評價和考核,是加強基層干部對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避免出現“以物質貧困為中心,忽視思想貧困”的現象。[3]完善基層干部獎勵機制,提高基層干部的基本待遇,加強對基層干部的關懷激勵,進一步激發基層干部參加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為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加強和改進黨對農村工作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領導。做好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于解決“三農”問題有著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顯得極其重要。充分發揮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水平,適應鄉村振興戰略發展要求,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通訊作者:向國華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19(01).
[2]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3] 王東維,李秀秀.精準扶貧視閾下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臨沂大學學報,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