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萬全
關鍵詞 地方資源 實踐教學 思政課
中圖分類號:G41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10.053
Keywords local resources; practice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2015年7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印發《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以下簡稱《創新計劃》)明確提出“努力強化實踐教學,建設與課堂教學相互促進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第二課堂教學體系”,并提出“著力培育學生理論骨干和理論社團”、“著力提高校園文化建設的理論品質”、“整合資源強化實踐教學”的具體措施。將實踐教學納入思政課教學領域,是對豐富和完善思政課教學體系的一次革命,對思政課教學改革必將產生重大影響。
1 構建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的必要性
相對于理論教學體系的成熟來說,思政課實踐教學較為落后,主要是因為沒有形成完整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沒有科學有力地組織,所以實踐活動開展較少且不系統。因此,長期以來,思政課教學基本上只能依靠課堂教學。理論停留在紙面上,難以與現實聯系起來,得不到直接印證,不容易接近,不容易理解。單純的課堂理論教學顯得單薄、空洞、枯燥,單純的理論說教難以深入人心、深入頭腦,也造成了思政課不受歡迎的尷尬局面。因此,構建課堂理論教學與課外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教學體系,把實踐教學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設計和開發,不僅深化和豐富課堂教學中的思想理論觀點,而且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感受和人生體驗,更為重要的是使理論課教學內容找到運用的廣闊空間和舞臺,同時增強思政課教學內容的可親性、可信性,增強思政課課堂教學效果。因此,實踐教學是理論教學的有益補充,只有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結合起來,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教學活動。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把思政課建成受學生歡迎的課程。
近年來,全國各高校都在思政課實踐教學方面進行了大量的實踐和探索,形成了許多好的做法,積累了大量經驗。在此基礎上,構建起課堂理論教學與課外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教學體系,使課內課外、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相得益彰,共同加強思政課教育教學效果,是今后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也是符合《創新計劃》要求的。
當前,最為緊要的是要在課內課外一盤棋的總體規劃下,構建起與課堂理論教學相應的課外實踐教學體系。這一體系,以深入調查、充分了解、整合地方資源為基礎,結合思政課理論教學內容,確定實踐教學主題,找準實踐活動的切入點,調動校內外各方力量,共同開展多種類型的實踐教學活動,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增強思政課教育教學效果。
2 整合地方資源,確定實踐活動主題,找準實踐活動的切入點
構建與課堂理論教學相應的課外實踐教學體系,要求整合地方資源,發揮地方優勢,開展富有特色的實踐教學活動。這就要求將思政課教學內容與地方經濟、政治、歷史、文化等資源結合起來,確定教育主題,圍繞主題開展活動。
首先,要求對本地特色資源作詳細的調查,從中概括、凝煉出教育主題,使之能與思政課教育教學結合起來。以武漢為例。武漢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尤其是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自1861年被迫開埠,步入近代史以來,至新中國成立時止,武漢歷經資本-帝國主義入侵、洋務運動、辛亥革命、中共成立及早期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等歷史階段。近百年風起云涌、滄桑巨變,中國近代史上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在此發生,多次重大轉折在此實現,留下了眾多的歷史遺跡,興建了許多紀念場所,供人緬懷,為人憑吊,也成為我們學習中國近代史的活教材。這些遺址如漢口被迫開埠后的英、俄、法、德、日五國租界、江漢關、俄國巡捕房、巴公房子、大智門火車站等,反映了武漢近百年來遭受資本-帝國主義國家侵略的歷史;如洋務運動時期的“漢陽凝鐵”、漢陽兵工廠遺址、張公堤、抱冰堂等遺跡,展現了武漢在洋務運動史上的輝煌;如辛亥革命時期的日知會舊址、湖北共進會舊址、三烈亭、工程營舊址(武昌首義發難處)、楚望臺、起義門、蛇山炮臺(首義炮臺)、湖北軍政府舊址(紅樓)、拜將臺、烈士祠、辛亥首義烈士陵園、勝利亭、伏虎山烈士陵園、辛亥鐵血將士公墓、黎元洪墓等,則再現了辛亥革命期間的烽火;如中共成立前后至大革命時期的武漢中學遺址、陳譚秋舊居、京漢鐵路總工會舊址、江岸車站舊址(林祥謙就義處)、施洋烈士墓、吳佩孚公館、獨立團烈士陵園、漢口全國總工會舊址、劉少奇舊居、毛澤東同志舊居、武昌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武漢國民政府舊址、中共中央機關舊址、中共五大會址、八七會議舊址、向警予故居等,則反映了中共成立及早期革命斗爭的曲折經歷;最后如抗日戰爭時期的漢口八路軍辦事處、漢口新四軍軍部舊址、中山艦遺址、蘇聯空軍志愿隊烈士墓、受降堂等則反映了抗日戰爭的艱難歲月。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近年以來,上述這些遺址先后被整修保護起來,供人參觀學習,在有條件的地方還專門設有展覽,如中共五大會址、武昌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武漢國民政府舊址、八七會議舊址、漢口八路軍辦事處、漢口新四軍軍部舊址等。此外,還建立了許多專門的紀念館或博物館,如江漢關博物館、張之洞與漢陽鐵廠博物館、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辛亥革命博物館、二七紀念館、武漢革命博物館等,此外還有黎黃陂路街頭博物館這一形式非常特殊的博物館。可以說,武漢市的這些歷史遺跡,幾乎縱貫整個中國近代史,是我們學習歷史最直觀、最鮮活、最生動的教材。參觀考察這些遺跡和紀念場館,如同穿越到幾十年、上百年之前,親歷歷史,獲得對歷史最直觀、最深刻的感受。
這些歷史遺跡和紀念場館,按照上述幾個歷史階段依次排列,正對應著中國近代史的發展線索,以詳細、生動的形態,一方面展現了中國人民遭受資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歷史,另一方面展現了中國人民艱難地探索出路、不屈不撓英勇斗爭、直至徹底解放的歷史。可以說,這些遺跡所展現的歷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的屈辱史、奮斗史和愛國史,愛國主義是貫穿于其中的鮮明主題。
其次,從思政課教學內容中提煉實踐活動教育主題,架起思政課課堂理論教學與課外實踐教學的橋梁。加強大學生國史國情教育,激發大學生的愛國熱情,是思政課教育教學的主要目的之一。為此,在大學開設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專門講述了中國精神特別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開設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系統講授和分析了我國自1840年以來的近現代史;開設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講述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包括階級斗爭的理論和社會革命的意義;開設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從理論的視角講述了毛澤東思想的發展歷程與內容。由此,形成了從理論到實踐,從歷史到現實,從宏觀到微觀的完整的國史國情教育內容體系,對大學生深刻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深入了解和正確認識我國的近現代史,培育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熱情,具有重要意義。
可見,“愛國主義”是思政課理論教學與武漢歷史文化資源共同的主題,是聯系思政課課堂理論教學與課外實踐教學的紐帶。將武漢近代史遺跡及相關歷史資料引入課堂、以實地參觀考察及其它活動方式來拓展和深化相關課程的教學,就成為思政課課外實踐教學的切入點。因此,可以圍繞“歷史·愛國”這一主題,配合課堂教學,緊密依托、充分挖掘地方歷史文化資源,有計劃地開展多個層次、多種形式的實踐教學活動,構建起與課堂理論教學相應的課外實踐教學體系。
當然,不同地區經濟、政治、歷史、文化資源各具特色,可以凝煉出不同的實踐教育主題,從不同的方面配合思政課教育教學工作。這就要求整合地方資源,發揮地方優勢,以形成地區教育特色。
3 調動校內外各方力量,開展多種類型的實踐教學活動
以武昌工學院為例。近年來,該校圍繞“歷史·愛國”這一主題,依托武漢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調動思政課教師和校內相關部門、學生社團及校外相關單位,共同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實踐教學活動,配合理論教學,共同推進思政課教育教學的進展。
該校歷來十分重視思政課實踐教學,長期以來,一直堅持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如結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和“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教學內容,為每一名學生印發“實踐活動手冊”,引導學生自主實踐(如讀一本好書、參加一次志愿者活動、參觀一處革命遺址等);組織課堂內演講、校內知識競賽,鼓勵學生大膽參與;挑選并組織學生骨干參觀考察歷史遺跡和紀念場館,同時進行現場授課以深化活動內涵。這些活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落實了實踐教學,但是存在著主題不集中,規劃不統一的缺點,因而顯得零亂,深度不夠。另外,沒有深入挖掘地方資源,地區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沒有形成特色。
2014年下半年,在充分醞釀的基礎上,該校確定了“歷史·愛國·誠信·感恩”的實踐教學主題。該校思政課部提出整合思政、學工、校團委及各院力量,借助校外力量,圍繞這一主題開展系列實踐活動,將課內教學與課外實踐結合起來,以實踐活動促進課堂教學,并把它作為思政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這一思路主要包括:一是思政課四門主干課程均有設計、開展實踐教學活動的任務;二是各種實踐活動緊緊圍繞“歷史·愛國”這一主題,從各門課程教學內容中尋找具體切合點;三是以開展課內實踐活動為起點,逐步向課外延伸,匯聚成全校性的大型實踐活動,形成更大的規模,深化實踐活動的效果;四是與此同時,引進校外專家講座、相關文化單位組織的活動,借助校外力量開展實踐活動,把校外實踐活動搬進校內,同其它校內活動相配合;五是組建學生社團,引導學生在校內外開展實踐活動,進一步深化實踐活動的內涵。由此,在縱的方面,從課程教學內容出發,由課堂內延伸到課堂外直到全校;在橫的方面,調動校內外各方資源,共同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從而形成一種多方面參與、多層次進行、多形式共同開展的整體。
遵循這一思路,思政課部結合課程教學內容,主要圍繞“歷史·愛國”主題,在相關部門的配合下,開展了多個層次、多種類型的系列實踐教學活動。
2014年下半年,結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學,組織以演講比賽為主線、輔之以巡展的系列活動。具體做法:一是在大一新生中開展“歷史·愛國·誠信·感恩”主題演講比賽活動。經過各班課堂演講推選參賽選手(初賽),到課外復賽,最后與校團委共同組織全校性的決賽暨新生演講比賽活動,決出一二三等獎及優勝獎若干名,分別頒發獎狀和獎品。二是引進辛亥革命博物館的“辛亥革命歷史遺跡舊址圖片展”巡展到校展出,思政課教師及學工處、各學院分別組織學生參觀學習,進一步突出了“歷史·愛國”主題。這樣,從課堂理論教學,到課堂內、外的演講比賽活動,再到辛亥革命博物館的圖片展,形成一個系列,圍繞“歷史·愛國”主題從多個層面展開,且一層層遞進、深化主題,強化了愛國主義的教學效果。
2015年上半年,結合“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和相關選修課程的教學,以開展歷史劇演出活動為實踐教學主線,輔之以圖片展和學術講座展開實踐教學活動。具體做法:一是以歷史劇演出為主線。先由各位任課教師在課堂內組建劇組,挑選節目,經課堂初賽、年級復賽,選出六個節目,進一步打磨提高后,舉行全校性決賽暨歷史劇公演活動,收到了不同凡響的效果。整個活動不斷推進,學生熱情不斷高漲,最后在歷史劇公演時達到高潮。二是以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為主題,引進武漢革命博物館等單位舉辦的“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圖片展到校展出,思政課教師及學工處、各學院分別組織學生參觀學習,思政課教師現場授課。三是先后舉行兩場學術講座,分別以長征精神和武漢近代文化變遷為主題。特別是后一場講座,與圖片展同時進行,學生聽完講座,再來參觀,看到武漢會戰的相關內容,進一步加深了印象,對武漢的近代史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這兩項活動緊密配合,掀起又一個小高潮。這三條線的活動將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活動結合起來,相得益彰,如火如荼,既幫助學生更具體形象地了解了歷史知識,加深了對歷史知識的感悟,增強了教學效果,同時又為校園文化建設貢獻了一份力量。
2016年上半年,該校思政課部又指導設立了“歷史遺跡探索協會”。早在2014年,思政課部依托校青年志愿者協會組織了“辛亥革命博物館志愿者團隊”,成為“歷史遺跡探索協會”的前身。該社團掛靠思政課部,由課部教師擔任指導老師,承擔起對該社團的培訓工作。通過組織集體學習、討論交流,幫助團員全面了解辛亥革命的有關知識,特別是結合武漢歷史遺跡,詳細地介紹武昌首義前后的歷史。團員們還自行組織赴重要歷史遺跡考察,使自己對這段歷史的認識更加形象、深刻。同時,思政課部又與辛亥革命博物館聯系,遴選優秀成員到辛亥革命博物館參觀學習、接受博物館的培訓。經培訓,數名學生通過了辛亥革命博物館的考核,取得該館講解員資格,開展志愿服務活動。這樣,團員們不僅豐富了自身的知識,提高了自身能力,而且帶動了身邊的同學,還走出校門、服務社會,進一步拓展了實踐教學的途徑,深化了實踐教學的內容。
按照這一思路和規劃,近些年來,該校思政課部每個學期有計劃地開展系列實踐活動,除演講比賽、巡展、專家講座、歷史劇演出等形式外,以后又新增歷史知識競賽、猜燈迷、抄寫經典書法比賽、社團學術交流等活動,形式越來越多樣化,內容越來越豐富,與課堂教學的配合更加相得益彰,更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促進了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初步建立起課內課外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并成功付諸實施。當然,新的模式還需要繼續探索與完善,主要是要在繼續深入研究整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建立更為科學的實踐教學體系、編制實踐教學大綱和落實方案,進一步豐富實踐教學活動的形式,開展更多的實踐教學活動,真正形成課內課外相結合、相互促進的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
項目:武昌工學院2019年度教學研究項目“武漢市紅色資源在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中的應用”(項目編號:2019JYZ18)
團隊:武昌工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創新研究團隊(團隊編號:2017T05)
參考文獻
[1] 佘雙好.構建與課堂教學相互促進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體系[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