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雪蓮
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留守兒童的家庭生活現狀和性格特征,查找關于留守兒童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方面的相關聯系,從家校共育、培養(yǎng)留守孩子的紀律性、提高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引導促進他們學習。再通過教會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作息習慣、確定學習的目標兩方面,讓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關鍵詞:留守兒童;學習習慣
在中國有這樣一個弱勢群體。他們的父母為了生計遠走他鄉(xiāng),離開年幼的孩子,外出打工,用勤勞獲取家庭收入,為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作出了貢獻。但他們卻留在了農村家里,與父母相伴的時間微乎其微,這些本應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兒童集中起來便成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2013年統計,我國有留守兒童6103萬,接近英國全國人口,每五個兒童中就有一個留守兒童。在我們中西部的農村小學,比例更是高達百分之七十到八十。他們常年得不到父母的關愛,沒有父母親在身邊陪伴,爺爺奶奶只是讓他們吃飽穿暖,行為上沒有合格的引路人,思想和學習上也處于無人監(jiān)管狀態(tài)。他們的玩伴普遍是同村的留守兒童,還有小貓小狗。心靈長時間得不到慰籍,這使得他們容易性格孤僻,對學習沒有興趣,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農村留守兒童的成績相比城里的孩子差距十分明顯。那么作為老師,該怎樣教育和引導留守兒童呢?
一、家校共育,提高留守兒童及家庭對學習重要性的認識
在農村小學就讀的孩子,他們的父母普遍存在隨遇而安的狀態(tài),認為孩子能學習成績好,就好好學;成績不好,長大點就跟著成人一起去打工,一樣能賺錢養(yǎng)活自己。未能正確認識學習習慣和知識的儲備在未來的重要作用,所以在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和監(jiān)督上并不上心。針對這樣的實際情況,我們可以定期召開家長會,與家長們、孩子談談當今世界,科技、經濟同步的迅猛發(fā)展,作為現代人,要想掌握基本的生存法則、要想成為人上人,就離不開學習,離不開知識的積累,離不開創(chuàng)新。離開學習,就會漸漸沒落、愚昧,一直下去會使生活質量低下。只有不斷學習,才能讓個人乃至家庭的生活更加美好。只有讓家長和孩子們都認識到了學習的重要性,家長們在生活中才會更好地對學生的思想、行為、學習習慣進行嚴格的要求,才能與學校形成合力促進孩子更好地學習和成長。孩子們在認識到學習和知識在他們生存中的重要性后,也會慢慢地由“家長要我學”“老師讓我學”轉變?yōu)椤拔乙獮樽约簩W”的觀念,從而達到想學、樂學的學習狀態(tài)。
二、讓留守兒童有一定的紀律性
很多留守兒童隨意慣了,爺爺奶奶不像爸爸媽媽那樣能管住孩子,所以大部分的孩子雖然在電話里與遠在他鄉(xiāng)的父母溝通時都表現出乖巧的樣子,但平時無人監(jiān)督的情況下,學習上是懶散的,做事時拖拉,上課遲到等。這樣的孩子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都不會很好。我們應該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紀律性,告訴孩子在學校有校園必須遵守的規(guī)定,長大后步入社會也會有法律和行業(yè)的規(guī)則,和孩子約法三章,一發(fā)現孩子有松懈的行為,應及時提醒。在與留守兒童溝通時,也應注意說話的語言和語調要和藹中聽,不能讓孩子產生抵觸和反感。
三、提高自理能力
很多的留守孩子心情比較低落,經常悶悶不樂的。他們看到別的爸爸媽媽都帶著孩子出去玩,自己卻無所依靠,有時候會產生自暴自棄的想法。所以,在我們平時的溝通中,應該多鼓勵孩子,樂觀一些,可以把老師當作爸爸媽媽,多和老師交流,把思念父母化成學習的動力。與孩子的家里人達成共識,在生活中還應該讓孩子多獨立做事,比如自己洗衣服、整理房間、打掃衛(wèi)生等。當留守兒童放假了,可以讓他們去做一些適當的零工,比如賣報送報之類的活,提前感受感受社會的酸甜苦辣,讓他們知道父母的辛苦,明白知識的重要性。這樣既豐富了他們的課余生活,又提高了他們的自理能力,也能讓他們在勞動中感受長輩勞動的艱辛,更有利于因勢利導地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如何才能讓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亞里士多德說過:每天反復做的事情造就了我們,然后你會發(fā)現,優(yōu)秀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那么要孩子成為優(yōu)秀之人的最佳途徑,不是現在擁有多少技能,而是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讓孩子們養(yǎng)成良好的作息習慣
留守在農村的孩子,晚上在家除了看電視就是玩手機,我們一定要爭取家長的配合,讓他們看電視和玩手機適可而止,早睡早起。當習慣成了自然,穩(wěn)定了這個后,就會真的有一種感覺,“早上的時間是偷來的”,做事會非常有精神,一上午的時間不知不覺就過去了。這樣不僅提高了孩子專注力、學習效率,也對孩子的身體發(fā)育有著非常良好的助益。其實早睡也會幫助孩子“學會放下”,養(yǎng)成了早睡習慣后,白天反而會安排得比較充實。這樣就“勤勞一日,可得一日安眠”,形成良好的循環(huán)。這也能讓孩子們的學習效率更高。
五、教會孩子學會制定目標
留守孩子因為父母沒在身邊,而老人們也在學習上無能為力,就會導致想學的孩子完成了老師的布置的任務后,無所適從。這時,我們就能看出目標的重要性了。制定目標計劃,應有有當日目標、近期目標及長遠目標,并讓孩子們相信“我能行”。作為教師,我的角色就是督促孩子每天、每月、每學期都要隨時對照計劃反思自己,把欠缺的知識與能力隨時補上,自己不欠自己的賬。告訴他們制定目標計劃和具有實現目標的得力措施同樣重要,不要做“口頭上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哪怕是每天刷牙、疊被子、10分鐘的健身等這樣的小事,哪怕是任意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只要持之以恒地做下去,都會對他們自身有所改變。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說過: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曾經有一項針對學生學習習慣現狀的調查表明,最讓家長頭疼的問題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學習習慣。可見培養(yǎng)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性。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從小培養(yǎng)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為孩子的健康人生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