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美英
《中小學法制教育指導綱要》明確規定把在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作為對學生實施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徑,要求“將法制教育與學科教學相結合,滲透到相關學科教學中。”中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不僅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地方,也是培養學生思想品質的主陣地。教師可通過多種途徑,適時、適量地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這不僅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和保證中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需要。那么,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如何滲透法制教育,培養學生的法制觀念呢? 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充分挖掘教材現有資源,在學生的學習中進行法制教育
道德與法治課與法制教育聯系比較緊密,教師要遵循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規律,根據其特點,充分挖掘教材中涉及的法制教育內容,對學生因勢利導,循循善誘、潛移默化地進行法制教育滲透,使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與法制教育相融統一。以部編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走進法治天地》為例,整個單元的第九課和第十課內容都與法律有關,教師可充分利用教材第九課“法律在我們身邊”的內容,對學生進行法律知識教育,使學生認識到生活與法律息息相關,了解法律的三個最顯著的基本特征,了解法律的規范作用和保護作用分別是什么,從而懂得在社會生活中可以做什么,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第十課《法律護我成長》使學生懂得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國家對未成年人實行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司法保護四大保護,并且專門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犯罪法》兩部法律,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懂得在生活中我們要學會依法辦事、樹立法律信仰。從這些課程資源中我們可以看到,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有著得天獨厚的法制教育素材,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些重要的法制教育資源,把它滲透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只有將學科教學內容與法制教育有機結合,恰當地把握尺寸,才會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二、創設課堂教學情境,在學生的參與中進行法制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沉重的負擔。”因此,創設優美的教學環境和藝術氛圍,使學生在上課初就能沉浸在法制教育的氛圍中,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探究問題的熱情。
如在教學部編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生活需要法律》這一知識點時,我運用了《小明的煩惱》案例導入:前幾天,小明去照相館拍了幾張照片。但今天他發現這家照相館將他的照片放大了擺放在門口做廣告宣傳。小明非常生氣,因為這根本沒有經過他本人的同意。于是他與照相館負責人交涉,要求收回照片并賠償、道歉,但這位負責人卻毫不理會。小明應該怎么處理這件事情?
僅僅依靠與照相館人員調解,能解決問題嗎?小明應該怎么辦?通過這一情境的創設,一下扣住了學生的心,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將學生思想和情緒立即轉移到課堂教學濃郁的氛圍之中,既激發了學習欲望,又達到了情與知的完美結合,使其在不知不覺中學習法律知識,接受法制教育,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三、激發學習法律的積極性,在學生的興趣中滲透法制教育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所學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有著強烈的求知欲時,就會想學、愛學,就能主動進行學習、掌握知識。因此,在學科滲透時要做到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讓學生通過對法制滲透的感知、理解、探索而獲得成功,進而產生滿足感,不斷激發他們對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在實際教學中,我經常采用“小小辯論會”“做游戲”“法律知識競賽”“小品表演”等形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如在教學部編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生活與法律息息相關》中“法律已經深深嵌入我們的生活之中,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這一知識點時,我讓學生編排了“小麗的一生”,請幾位學生分別扮演不同階段的小麗,并與相應的法律對應,小麗嬰兒期:《戶口登記條例》《居民身份證法》《國籍法》;小麗少年期:《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小麗成年期:《勞動者權益保障法》《婚姻法》;小麗老年期:《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繼承法》。從而讓學生明白了法律無時不在。這種“小品表演”形式很受學生歡迎,由于是學生自己演的節目,對學生來說一是有興趣,二是有說服力,效果也很好。
四、巧用時政熱點,在學生的探究中滲透法制教育
初中階段學生閱歷淺、社會經驗欠缺、理論知識貧乏,對當前國內外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的理解常常流于片面,這就需要教師給予學生切實有效的幫助。而將新聞時事、社會熱點和焦點問題引入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同時適時引導學生關注時政熱點,利用理論知識分析時政熱點,就會使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因此,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普及的大背景下,將時事教育引入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不僅為學生打開了一扇時政之窗,也激活了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教師巧用時政熱點,能有效激活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激發學生的潛能,從而達成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三維目標。
如在教學部編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法律保障生活》中“法律的特征”這一知識點時,為了能讓學生理解每一個特征,在教學時我分別引入時事佐證,如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我例舉了2016年11月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2017年9月1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法》;如在教學“法律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和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時,我運用了視頻和材料例舉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大反腐力度,“老虎”“蒼蠅”一起打——開展“天網”行動,抓捕外逃貪官。同時針對學生的理解相對比較淺顯,我又適時啟發學生思考:“干部落馬’說明我國堅持從嚴治黨,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知識。從而開拓了學生的視野,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能夠促使學生積極關注社會形勢、了解國家大事,培養學生的時事意識和家國情懷。
總之,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是我們每個教育者的職責,需要我們長期探索和研究。只要我們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適時、適度,點點滴滴、持之以恒地加以滲透,必將充分發揮道德與法治課堂在法制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綻放出新課改的成功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