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意見》(中發[2018] 34號),指出要加快我國預算績效管理體系的建設,全面提升預算績效管理水平。根據《意見》內容,財政部也下發了相關的通知文件,要求各行政事業單位要積極強化預算管理,通過加強預算績效管理來促進全面預算的有效落地執行,提高預算管理效能,促使行政事業單位為社會創造更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關鍵詞:行政事業單位:預算績效:管理
一、行政事業單位預算績效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績效理念尚未牢固樹立
當前許多行政事業單位在預算績效管理方面缺乏正確的認知,片面地認為預算績效管理就是加強對預算執行效果的管理,導致預算績效管理的范圍相對狹窄,頂層設計嚴重不足。一些部門和地方“重投入、輕管理,重支出、輕績效”的意識尚未根本改變,缺乏政府花錢必須講求績效的行動自覺。
(二)績效管理廣度和深度不足
績效管理尚未覆蓋所有財政資金和深度融入預算管理全過程,部分地區尚未啟動預算績效管理工作。一些行政事業單位預算績效體系機制不完善,預算編制方法落后,權責不清晰,流程不規范,導致預算編制計劃與執行過程存在嚴重脫節。
(三)績效管理科學性有待增強
部分單位項目資金預算績效管理的意識薄弱、手段滯后,使得資金使用效率較低。缺乏規范、細化的預算績效考核評價標準,指標內容相對單一,且過于偏向財務指標,對其他方面的指標內容如群眾滿意度等涉及較少。
(四)績效激勵約束作用不強
績效結果與預算安排和政策調整的掛鉤機制尚未建立,預算績效管理對優化財政資源配置和提高政府效能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預算考核往往偏重于事后,在事前缺乏充分的調研考察,在事中缺乏嚴格的過程監管,沒有形成全過程的預算績效監管機制。
二、行政事業單位預算績效管理改進措施
(一)提高預算績效管理認知,完善預算績效體系建設
財政部早在2011年就頒布了《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管理暫行辦法》等文件,這些文件措施一直作為行政事業單位實施預算管理的最高標準。行政事業單位的管理人員一定樹立正確的預算績效管理理念,形成“凡事必問效、問效必監督”的規范管理體系。尤其是行政事業單位的一把手更要牢固建立預算績效管理意識,主動承擔預算績效管理責任。積極推進單位預算績效管理體系機制的建設,為單位在預算績效的優化提供保障。
為了更好地完善預算績效管理,行政事業單位需要做好以下兩個方面工作。首先,通過科學進行預算編制,行政事業單位要對當前所實行的預算定額和項目庫的預算管理模式進行調整和優化。改變傳統的增量預算編制方法,結合單位的預算支出特點科學地選擇零基預算、滾動預算、彈性預算等多元化的預算編制方法。對單位的不同部門,以其實際承擔的業務功能來測算預算支出,然后再按照人員及工資標準確定基本支出定額。對于大額的項目預算支出,要采用集體討論和論證評審制度,對項目進行排序,投資風險更小、收益更高的項目。同時,要嚴格區分基本支出預算和項目支出預算,嚴禁隨意挪用或預算超支。在進行預算編制時,要嚴格遵循“兩上兩下”的基本流程,做好前期單位各個業務部門預算數據的采集和分析工作,對各個部門提交的初步預算進行審核,按照“績效優先”的原則進行預算分配,酌情針對以往年度預算執行效果不佳的部分或項目預算進行調整,減少或不予安排預算資金。其次,單位要推動公共服務的標準化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全面預算管理制度。行政事業單位為了促進其績效目標的實現,單位要結合自身服務特點,建立公共服務標準數據庫。制定相應的財政國庫管理以及國庫集中支付有關制度和辦法,明確各個預算管理環節的部門及崗位的經濟管理責任。將管理會計的工具方法應用到單位預算績效管理中,包括全面預算管理、目標成本管理、成本控制管理等,為預算績效管理提供更為準確、可靠的參考依據。
(二)強化專項資金授權審批,完善預算項目庫管理
資金管理是預算績效管理的關鍵環節。行政事業單位要強化專項資金授權審批,提高業務部門對專項資金的統籌能力。盤活單位的存量資金,控制增量資金,積極轉變當前財政撥款“頭重腳輕”的局面,有效遏制行政事業單位年底“突擊花錢”現象。
行政事業單位可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建立和完善預算項目庫,項目庫主要突出開放性、滾動性以及分類性三大特征:開放性指的是要保證下級各部門有足夠的預算編制時間,充分對各個項目進行分析預算:滾動性指的是要結合實際財政能力,根據項目的先后順序統籌安排項目預算;分類性指的是按照政府重點項目、單位信息化項目、辦公用房項目等不同的預算項目類型進行分類入庫,相關部門對項目的預算績效進行合理性評估,并最終建立預算支出標準和指標考核體系。將項目庫同單位的預算管理系統、財政一體化平臺、國庫支付系統等進行數據對接,利用大數據等技術擴大項目數據的范圍和內容采集,為單位預算績效提供更為全面、完整的數據支撐。同時形成長效的預算績效評價改善機制,擴大預算績效管理的廣度和深度,提高單位的公共服務質量。
(三)細化預算績效考核指標,健全預算績效評價體系
在設計預算指標時,包括共性指標和個性指標兩個方向的指標內容。共性指標是行政事業單位所共有的,標準化、統一化的考核指標,通常為可進行縱橫比較的指標項目。個性指標則更多是結合單位自身的業務預算特點,有針對性地編制預算項目,以滿足事業單位實際的預算管理需求。單位要進一步細化指標內容,明確績效的考核方向和范圍,緊扣單位的業務重點,對不同的指標項目進行賦權,量化指標考核體系。另外,行政事業單位要積極討論建立多層次的預算績效考核評價體系,通過自評與外部評價綜合考量單位預算資金管理與相關政策的落地實施效果。自評主要是指單位的預算管理部門對各項年初的預算項目進行評價,外部評價則是借助各級財政部門的預算績效評價機制,由獨立的審計監管部門或者第三方機構和專家學者參與進行單位的預算績效評價。
(四)加強預算執行監督保障,強化預算績效結果應用
行政事業單位要將內控監管同預算績效監管進行有效融合,依靠單位的內部審計部門,以“提質增效”為內控目的加強監督管理。嚴格按照政府采購制度、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等強化預算控制,對預算執行過程進行動態監控,及時發現預算支出異常并采取有效的糾偏措施。單位各個部門加強協作配合,充分發揮預算的聯動控制作用。如單位的固定資產管理部門要配合好財務部門的預算管理工作,對于不在預算編制范圍內的固定資產支出不予審批,并將信息反饋到國庫支付等部門,有效規避不合規購買行為。
預算績效評價結果的運用是有力推進全面預算管理制度實施的關鍵環節之一。績效考核結果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通過預算績效評價結果為單位的預算編制提供更為科學、可靠的編制依據,對于預算績效表現良好的給予鼓勵和支持,對于績效相對較差的部門,通過調整和取消預算的方式,合理地安排預算資金。第二,將績效評價結果運用到預算執行過程中,通過對上一周期預算執行偏差的產生原因進行分析,優化業務流程,強化預算信息反饋。第三,將預算績效評價結果應用到獎懲機制中,建立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本著“誰花錢,誰負責”的基本原則,根據評價結果實施獎懲。可通過將評價結果與相關領導和經辦人員的考核評優及職位升遷等掛鉤,進一步提高單位整體預算管理意識,鼓勵單位全員參與預算管理,強化預算管控效果。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行政事業單位一定要加強對相關政策理論的研究和學習,不斷地改進和優化單位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促進單位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徐慶海,行政事業單位預算績效管理的難點及其對策研究[J].財經界(學術版),2017( 22):140+145.
[2]張瑞.預算績效管理改革與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模式探討[J].經營管理者,2017( 27):106.
[3]趙曉娜.財政局預算資金績效管理優化問題研究[J].中國國際財經(中英文),2017( 20):226-227.
作者簡介:
丁配泉.安徽省淮北市人民路190號淮北市財政局(國資委),安徽淮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