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思琪
幼兒園班級區域建設體現著教師的思維方式、文化水平、審美情趣,直接影響兒童的學習效果和品格。針對目前區域建設存在的問題,湖北省武漢市實驗幼兒園從以下方面制訂解決策略,為推動兒童小步遞進成長打下扎實的基礎。
大刀闊斧——合理規劃班級區域
每個空間都是游戲場,且都是幼兒需要的;空間里還要留白,讓幼兒有機會賦予空間新的意義。
合理規劃室內大小區域。將交往頻率比較高、活動需要大場地和多種材料支持的區域設置為大區域,如美工區、建構區、益智區等;而無需太多的交往需求、需要相對安靜的學習與探索環境的區域可以設置為小區域,如植物角、隱蔽區、閱讀區等。大小區域并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劃分,可視班級場地大小和主題活動開展重點等情況設置。
靈活設定室外活動區域。玩水區、表演區適合設置在室外。玩水區最好在戶外,也可以在盥洗室,取用水方便;表演區需要音樂,音響和打擊樂等玩起來比較熱鬧,聲響比較大,放在室外既能解放孩子,又能避免互相干擾。
巧妙運用隔斷劃分區域。區與區之間的界限要清晰,使幼兒對各活動區一目了然,要有進區卡、規則牌,便于幼兒選擇,每個區域需要設置擺放物品柜、幼兒學習桌、作品展示點等。教師可選擇較輕便的紗幔、珠簾、PU膜做軟隔,既可以讓空間若隱若現,又可以展示幼兒作品;靈活低矮的KT版造型可以展示閱讀、操作內容,并能隨時進行區域的合并或分割,形成一個形散神聚的有機體。
大膽突破——準確設置區域種類
首先,空間格局的突破。由于當前活動室空間小,教師往往把“為幼兒預留午睡的空間”作為不安排區域的客觀因素,造成臥室空間閑置浪費。在區域空間設計的格局上,可由原來的所有區域集中在活動室向臥室分散,為幼兒開展區域活動贏得更多空間。但同時,因為新空間開發造成的午睡擺床問題、區域設置隔斷問題、空間懸掛問題、玩具器械對于幼兒午睡存在安全隱患等都需要管理者和教師共同想辦法解決。
其次,區域種類的突破。教師要根據所在班級幼兒年齡特點和興趣需要,結合幼兒人數和空間面積等選擇適宜的區域。一個班級設置的常規區域一般是5-6個,還可相應增加隱蔽區、電腦區、烘焙區、幼小銜接區等,同時應把幼兒園的整體特色融入班級中。
大材小用——精心選擇區域材料
教師為什么要選擇材料,為幼兒提供什么樣的材料,都要能說出“理”來。我們在為幼兒投放材料時要考慮“六性”:一是安全性,材料首先應是安全、環保、牢固的;二是自然性,即崇尚自然,生活中的水、泥、沙、石、紙、木、土、線等自然材料的運用能幫助孩子還原生活的本來面目;三是領域性,教師要考慮五大領域的特點和兒童的個體差異以及同一內容的不同層次要求,促進幼兒全面均衡發展;四是探索性,材料能刺激幼兒有新的創造與發展;五是情感性,材料應來源于幼兒經歷的生活和情景;六是自主性,教師通過適宜的操作、整理等提示,幫孩子樹立規則意識,讓幼兒學會自我約束、自我管理。
小題大做——用心打造區域環境
區域環境建設時要做到“三有”:一是“有孩子”,凸顯孩子喜歡的、愿意參與的、能夠表現的;二是“有課程”,區域環境中要結合季節、節日、大型事件等,將其及時體現在當下開展的主題課程中;三是“有美感”,區域環境要與活動室的整體布局、色彩和諧,使之融為一體。力求從零散布置轉向整體思維,從固定性環境轉向富有彈性的環境,從追求展示型環境轉向追求有生命力的環境。
環境建設更要關注幼兒的作品呈現。對幼兒而言,作品展示也是一種交流,能使幼兒真正成為環境的參與者與創造者。要盡可能地在區域內設置幼兒“作品展示點”,同時保持幼兒作品的原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