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晨暉
文化是課程的基礎和靈魂,關乎課程的內容和形態。當文化具象到每一個人身上,則反映為一個人如何對待他人、對待自己、對待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北京市大興區第七幼兒園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線索,以二十四節氣課程為主要載體,注重從文化底蘊上培養具有中國氣質的兒童,讓幼兒從小樹立文化自信。我們倡導讓幼兒在真實的生活中體驗,在文化的浸潤中學習,在與自然、社會的互動中習得經驗,自然成長、自主探究、自信表達,為成為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中國人而奠基。
構建自然化生活化的課程內容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和情感文化的紐帶。“節氣”概念于幼兒來說比較抽象,但時節轉換帶來的環境變化卻是幼兒直接可感的,節氣中的習俗和游戲也是幼兒的興趣所在,這種文化就存在于幼兒的生活之中。傳承就是要把過去有價值的東西在當下生活中體現出來,而自然、生活就是實現這種現實價值的重要載體。自然化、生活化的課程,一是強調課程推進追隨幼兒的興趣和發展需要,自然地產生、拓展和深入;二是強調課程回歸幼兒生活,在幼兒的主動建構中拓展或重構經驗。為了更好地挖掘節氣的教育價值,教師們編制了節氣思維網絡圖,探尋節氣與幼兒生活的連接點,以更好地滿足幼兒的需求。
清明時節吐故納新、生機勃勃、氣溫升高,孩子們在感受自然變化的基礎上,產生了對節氣習俗的關注。基于不同年齡幼兒生活化的需求,中班以食育為線索,探討了“吃青團”的習俗,在制作、品嘗的過程中,加深了對食物的認知,感受不同地域環境對飲食文化的影響。大班幼兒對蹴鞠的習俗產生濃厚的興趣,活動中,孩子們研究了蹴鞠與現代足球的不同,設計蹴鞠文化調查表,并對蹴鞠的演變歷程進行了細致的調查與分享,最后設計出班級的蹴鞠游戲,在反思和反復嘗試的過程中不斷豐富經驗。
這種自然化、生活化的課程內容具有無限的生長點。以二十四節氣的自然時節特點為基點,同時跳出節氣本身的內涵,將課程置于幼兒的興趣需求和生活體驗中,不斷拓展幼兒經驗,讓幼兒在自然中感受天然的色彩,在生活中體驗文化的溫情,在認識自我、尊重自然、了解社會的過程中獲得發展。
探索回歸兒童視角的實施方式
自然探究課程的實施強調以幼兒為本,回歸兒童立場,關注幼兒的實際需求。我們以主題探究、教育戲劇、共享體驗為主要的課程實施方式,以情感體驗為線索,以實踐探索為形式,以認知經驗為載體,關注幼兒的感知、體驗和表現。
主題探究活動。以節氣為線索開展主題探究,關注節氣與幼兒興趣需求間的契合點,開展深度探究,追隨幼兒學習的過程,并將幼兒的經驗向區域游戲活動拓展,豐富和挖掘節氣教育的價值,滿足幼兒個性化、游戲化的學習需要。
教育戲劇活動。作為主題探究活動的延伸,戲劇活動以一種更為生動形象的方式,拓展幼兒對節氣的認知,讓幼兒感知節氣的特點。幼兒將節氣與喜歡的故事內容相結合,自主改編故事,在編、排、演的過程中,整合并再現相關經驗。
共享體驗活動。打破班級界限,將全園作為共享空間,以“特色季”作為活動形式,遵循“情感激發—調查發現—經驗拓展—表達表現”的活動路徑,關注幼兒的創意表達和靈動表現。以“詠春季”活動為例,幼兒回顧春天的感受,到自然中發現春天、記錄春天,在閱讀和游戲中進一步認識春天,最后描繪春天,感受相互分享的快樂。
回歸幼兒的課程實施方式,教師嘗試將課程的自主權還給孩子,尊重幼兒在課程中的選擇與成長。二十四節氣就是這樣循著自己的步伐款款而來,一如我們的教育,循著生命的節奏,在課程之路上不斷思考:以仁愛為心,以自然化情,以文化悟本,以成長循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