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治剛
摘要:針對初中學生學習數學中出現不愛學,不喜歡學,不會學進行研究,要提高他們學習積極性、培養他們興趣,關鍵在于老師實施恰當教學方法,要先端正學習態度把學法指導滲透到教學過程中;抓好銜接點去轉換新舊知識;培養他們機械記憶向理解記憶,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改變;教學中滲透用代數解題方法;注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培養。
關鍵詞:學生不會學數學 提高積極性 培養興趣 實施恰當教學方法
初一年級的數學教學是由小學算數到初中代數的一個轉折點。學生從小學升入初中,由于知識內容的加深,加之原來學習基礎的不同,智力的差異,學習環境的變化,學習方法的不適應,諸多因素促成學生在中學學習過程中不愛學,不喜歡學,不會學,導致學生大面積的積極性受挫,許多學生缺乏主動,處于被動消極的局面。因此,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他們學習興趣,老師必須改變教學方法,有以下幾點供探討:
一、端正學習態度把學法指導滲透到教學過程中
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使之對數學有愛好和追求,從而達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完美結合,這對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學實踐證明,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對學習具有動力、定向、引導、維持和強化作用。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注意應用學生非智力因素,讓非智力因素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尤其是一些中差生缺乏必要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缺乏自信心和頑強意志,害怕困難,以至于慢慢在學習上掉了隊,為扭轉這種狀態,首先、要在教學中經常向學生進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思想教育,以端正他們的學習動機,鍛煉勤奮刻苦學習的意志,使學生將現在的學習與個人前途和理想聯系起來。認識到現在的學習是實現自己理想的基礎,達到主動學習。其次、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數學學習方法。1、合理滲透,在教學中要挖掘教材內容中的學法因素,把學法指導滲透到教學過程中。2、適時點撥,教師要有強烈的學法指導意思,結合教學抓住最佳時機,畫龍點睛地點撥學習方法。3、及時總結,在傳授知識,訓練技能時,教師要教學實踐中,及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加以總結,使其逐步系統完善,并找出規律性的東西。4、遷移訓練,總結所學內容,進行學法的理性反思,強化并進行遷移運用,在訓練中掌握學習方法。總之,對學生數學學習方法的指導,要力求做到轉變思想與傳授方法相結合,課上課下結合,學法與教法結合,教師指導與學生探索結合,從而促進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二、新舊知識的轉換關鍵是抓好銜接點
事物的發展總是有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特殊到一般的過程,數學教學依然如此,首先,要充分發揮學生已有知識的優勢,使之產生遷移,從而達到掌握新知識的目的。小學數學教材中已滲透初一代數的基礎知識,要抓好銜接點。如學習負數時,可引導學生回顧小學中整數和分數的產生過程,通過實例,說明客觀世界中具有相反意義的量,數的范圍擴充到有理數,借助數軸進行有理數的大小比較,在有理數的四則運算中,始終與小學算術中四則運算相比較,弄清其聯系與區別,掌握新的運算法則。其次,由于學生記憶差,忘性大,教師要不斷地加強復習鞏固,才能達到舉一反三效果。所以由舊知識到新知識的過程,就是學生學習的過程,累積的過程,轉換提升的過程。
三、培養學生思維模式轉換
小學生的記憶特點是以機械記憶為主,對一些概念、定義、法則習慣多讀硬背,思維特點是直觀形象為主,所以小學教學采用與之適應的直觀形象的教學法,對于一個概念,一種運算反復講解、反復練習,達到熟能生巧。因此,很多學生進入初一學習不適應,跟不上,這時候,就應循序漸進,采取與之心理特點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每講一個概念,要注意到如何對學生進行智力訓練,教會學生觀察、分析、思考的方法。引導學生由機械記憶向理解記憶、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度。其次,還要教會學生學習,就是說,學生不能只掌握學習內容,還要檢查、分析自己的學習過程,要學生對如何學、如何鞏固,進行自我檢查、自我校正、自我評價。學法指導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為學生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提供和創造必要的條件,總之數學學習是教法與學法的結合。
四、教學中滲透用代數方法解題
小學階段由于年齡特點,其邏輯思維能力、推理能力、歸納能力都不強,對公式、法則的理解不深,用得不活,有些練習是機械模仿套用。因此,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勤于思考、善于分析,不斷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推理歸納能力,逐步滲透中學數學的思想方法。要打破小學數學的思維定勢,建立新的思維方式。比如,學生剛學到用方程解應用題時很不習慣,從算術方法過度到代數方法,關鍵在于找出等量關系,從比較入手,開始時有些題目要求學生分別用算術、代數兩種方法解答,讓學生明白,已知數和未知數處于同等的地位,這樣就能全面反映總的數量關系,并且,未知數介入運算,使列式和計算都變得簡單,促使學生自覺運用代數方法解題。
五、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學之道在于‘悟’,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實踐探究,才能產生對知識本質的理解,對知識意義的領悟。因此,數學教學應成為讓學生親自體驗一下數學問題解決的一種活動,教師要盡可能地讓學生通過自己仔細的觀察、粗略地發現和簡單的證明,在親自動手操作、撥弄、感知實物材料的過程中體驗知識“再創造”的樂趣,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例如,在橫線上填數,使這列數具有某種規律:3、5、7、--、--、--。對于這類問題,教師首先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從不同角度去探究可能隱含的規律,而對于一些新穎的填法,教師要特別表揚,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再如,再教學“三角形內角和定理”時,可先讓學生大膽假設通過量、剪、折、拼等探究性操作性活動,靈活地,創造性地運用已有知識經驗去論證假設是否成立,最終得出正確的結論。這類活動為學生的主動探索與發現提供了機會,能主動面對問題情景,積極去探索、去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促進學生智力發展的目的。
總之,要讓學生愛上數學,喜歡上數學。就要重視學生學習方法培養,老師更要優化課堂教學,恰當實施教學方法,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