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英童
摘要:在上市公司的財務造假問題層出不窮、醫藥行業越來越受重視的今天,康美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財務造假問題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本研究基于事件研究法,分析了當康美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在發布公告時,是否會產生負面影響,進而對該公司產生影響。通過具體的分析,發現在公告發出后,會對公司產生負面影響。
關鍵詞:康美藥業;事件研究法;財務舞弊
近些年來,上市公司的財務造假問題愈演愈烈,這不僅對信息使用者,也就是投資產生了嚴重的經濟后果,也攪亂了資本市場的正常秩序。隨著國家對醫藥行業的越來越重視,醫藥行業的財務造假問題也層出不窮。2011年,紫鑫藥業被證監會調查,證監會在2014年2月21日作出了處罰,指出紫鑫藥業存在未如實披露相關公司的關聯關系和關聯交易。2018年6月,證監會對爾康制藥(維權)虛增營收、凈利潤等進行立案調查并給予了相關處罰。在公司財務造假案例中,高估企業資產以及虛增企業收入是最常見的手段(Besaley,1999),同時在財務報告的中,虛假的關聯交易、會計政策的變更等也被高頻率的選擇(Ge Weili 、Feng Mei,2011)。
一.事件背景
康美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創立于1997年,2001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主要生產中藥飲片、中藥配方顆粒等中藥,同時還批發各類生化藥品、生物制品等。2018年12月28日,康美藥業被證監會立案調查。2019年4月30日,康美醫藥發布《康美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關于前期會計差錯更正的公告》稱,公司營業收入、營業成本、費用及款項的收付存在賬實不符的情況。其中營業收入虛增88.98億元,營業成本多計76.62億元,費用少計7.25億元,存貨少計195.46億元,其他應收款及應收賬款少計63.55億元,最終導致康美藥業多計提299.44億元的貨幣資金。隨后,上海證券交易所向康美藥業發問詢函,要求其查實有關情況,披露相關信息。2019年5月17日,證監會通報康美藥業案調查進展。證監會表示康美藥業于2016年-2018年的年報存在重大虛假,涉嫌違反了《證券法》第63條等相關規定。5月20日康美申請停牌,次日恢復交易,并實施風險警示,將股票簡稱由“康美藥業”改為“ST康美”。
二.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
康美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應證監會要求進行自查,于4月29日晚上發布公告。由于公告發布當日為休息日,故選取事件發生的后一天作為事件日,即4月30日。為了確保結果的準確性,避免過長的事件窗產生干擾,故選擇事件發生前5天到事件發生后10天,即(+5,-10),作為事件窗。本文研究中所用的數據來自于銳思數據庫(RESSET)及東方財富網(http://www.eastmoney.com/)。
(二)事件研究法的應用
為了更好地研究事件帶來的影響,借鑒柯大鋼(2006)的研究成果,運用事件研究法中的市場模型進行研究。市場模型如下:Rit = αi+ βiRmt + εit。其中,Rit和Rmt分別為股票i和市場組合在時間t的收益率,αi 和βi為 市場模型的參數。由于康美藥業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因此本文中的Rmt選擇了上證指數日收益率作為計算依據。
首先,如果要計算出市場模型中的參數αi 和βi,要使用估計窗內的數據進行回歸,進而得出參數αi 和βi。為了避免過長的估計窗給研究帶來其他項的干擾,故而本文的估計窗是事件日之前的125天到事件日之前的5天,即(-126,-6)。通過對估計窗120天的數據進行回歸,得到參數αi=-0.0043,βi=1.4069。然后,根據根據公式計算出在時間t的異常收益率ARit和累計異常收益CARit。
三.研究結果
通過對康美藥業的研究計算,得到了康美藥業在公告發生前后異常收益的變動情況:在累計異常收益CAR與異常收益AR在事件發生日之前的幾天比較平穩,沒有較大的波動,基本維持在0.1與-0.1之間,但是在公告發出之后,也就是事件日當天,CAR與ARt開始出現明顯的下降,這意味著投資者在發現公司財務發生差錯,且金額高達299億元時,對公司產生了負面印象,導致了該公司的股票一路下跌,累計異常收益CAR最低值達到-0.51792。到了事件發生后的第六天,該公司的異常收益和累計異常收益開始有所上升,異常收益由第六天的-0.08940上升至0.00528。這說明在事件發生后的第六天所產生的負面影響相較于之前減弱了一些。
四.結論
運用事件研究法,對康美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康美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關于前期會計差錯更正的公告》的事件進行了分析,研究了該事件對康美藥業產生的短期影響。康美藥業財務虛增299.44億元的行為,向該公司的投資者及潛在投資者傳達了公司財務狀況存在一定的問題,并且存在著欺騙投資者的行為,這直接導致公司的股價產生波動,在事件日當天呈現下降的趨勢。由此可知,在康美藥業發布公告之后,累計異常收益率CAR出現明顯的下降,對公司產生了負面影響,說明投資者對于公司的財務造假問題反應是比較迅速,并且比較重視的。
參考文獻:
[1]孔令明.基于事件研究法的上市公司高管減持經濟后果分析[J].財會通訊,2018(23):25-29.
[2]韓佳彤,熊熊,張維,張永杰.中國股票市場“兩會”效應分析[J].經濟評論,2019(02):101-112.
[3]胥朝陽,趙曉陽.研發投入是反映市場價值的信號嗎?——基于企業績效的中介效應[J].財會通訊,2019(15):99-102.
[4]李平,高潔,廖靜池.存款準備金率調整對股票市場的影響——基于中國股市高頻數據的實證研究[J].證券市場導報,2014(10):2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