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燕 李升濤 陳寶華
一、德州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勢分析
(一)基礎優勢
1、區位優勢
德州市北依北京、天津,南接省會濟南,西鄰山西煤炭基地,東連勝利油田及膠東半島,是山東的"北大門",自古就有“九達天衢”、“神京門戶”之稱,是華東、華北重要的交通樞紐,為德州品質農業發展提供了優越的區位與交通條件。
2、政策扶持
德州是農業大市,常年糧食產量170億斤左右,占全省的1/6。近年來,德州市相繼出臺一系列文件和政策措施,支持和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臺《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創農業農村發展新局面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快京津冀魯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建設打造周邊城市“放心農場”的意見》《關于推進農村黨支部領辦創辦土地股份合作社服務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文件政策,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注入了強大動力。
(二)實踐優勢
近年來,德州市委、市政府緊緊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山東要“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重要指示,以及省委、省政府戰略部署要求,先后出臺了鄉村振興五年規劃和五個專項方案,研究制定了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率先突破三年行動方案,提出要著力在發展現代農業、人才隊伍建設、鄉村文明建設、農村環境改善、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五個方面率先突破,在打造周邊城市“放心農場”、黨支部領辦創辦土地股份合作社、美麗鄉村建設等方面先行先試,取得了初步成效。
1、城鎮化建設的“德州之路”
自2008年以來,德州一手抓農村新型社區建設,一手抓農村產業園區建設,通過農民居住向社區集中、就業向園區集中、土地向適度規模集中,加速了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培育與成長過程,有效規避城市化進程中的“城市病”和“農村病”,為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打造了新平臺。德州因此被列入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市、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2014年7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專程到德州視察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建設工作,對德州市兩區同建工作給予充分肯定。
2、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2017年,德州市委、市政府出臺《關于推進農村黨支部領辦創辦土地股份合作社服務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實施意見》,明確由農村黨支部領辦創辦土地股份合作社、服務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農民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持股入社、到期分紅”原則,用土地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社,獲取相應分紅,是實現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的有益探索,是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效途徑[1]。
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現實問題
(一)資源制約性強,結構亟需優化
隨著德州市人口增長、耕地面積減少和農田基礎設施老化等制約因素的增加,農業發展后勁不足等問題日益凸顯,小麥、玉米、棉花等主要農產品提高單產、增加總產、保障供給的壓力逐年加大。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市,農業基礎雄厚,但結構單一,糧食種植面積占耕地的85%,農業產業鏈條較短,農業現代化發展仍顯不足。產業布局“小、散、亂”的特點仍然較為明顯,缺乏龍頭企業和重大項目的引領。
(二)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削弱了農村的生命力
當前德州市有100多萬農村富余勞動力長期處于“半城鎮化”或“不完全城鎮化”狀態,農業勞動力日益匱乏,大量富余勞動力長期在城鄉之間流動。農村長期居住的人員多為留守老人、家庭婦女,年輕人已經很少見到蹤影,新生代農民工外出占比近九成。受教育程度越高外出概率越高。新生代農民成為農民工的主體,也是未來不再返鄉、落戶城鎮比例最高的人群,農村中堅力量呈現衰落走勢。
(三)城鄉資源配置失衡,城鄉二元結構仍顯突出
德州市城鄉收入比例為2.24:1,低于全省2.7:1的平均水平,城鄉收入差距依然較大。城鄉文化、醫療、體育設施以及福利設施差距明顯,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總量不足、質量不高、布局不優。
三、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幾點建議和思考
(一)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
按照新型城鎮化要求,高站位、高起點對農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規劃論證,做到“多規合一”,科學確定城鎮化發展策略和城鎮體系空間格局。在規劃建設時序上,優先安排城市規劃區、鄉鎮駐地、農村產業發展聚集區和土地挖潛項目區,做到條件成熟一處啟動一處,堅決不搞“一刀切”。針對空心村和空心率達到一半以上的村,要盡快采取多村合并、搬遷安置等方式逐步建立5000人以上的農村新型社區。
(二)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體系
扎實推進農村黨支部領辦創辦土地股份合作社,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加快構建一批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和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以實施智慧農業項目為帶動,圍繞農業科技、技術培訓、農業物聯網、現代農業運營等領域,突出抓好農產品企業化生產、品牌創建、質量安全監管,加快智慧農業技術輸出中心和勞務培訓中心建設。
(三)進一步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要增加基本公共服務在政績評價體系中的權重,將統籌城鄉發展作為考核領導干部的重要指標之一,使全市上下逐漸形成統籌城鄉和走城鄉一體化發展道路的共識。規范各級政府的事權范圍和支出責任,科學界定市與區縣政府的事權范圍,適當擴大區縣政府財權,使其財權與事權相統一。要積極推行縣鄉財政體制改革,創造縣鄉財政解困的體制環境,多把財力留給基層,給縣鄉“休養生息”的機會[2]。
(四)進一步健全鄉村治理機制
要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切實保障農民財產權益,不斷壯大集體經濟。要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調整農業補貼方式,增強補貼的指向性和精準性,提高農業補貼的效能。要進一步深化城鄉社會網格化管理工作,進一步優化黨建資源、行政資源和社會資源,健全農村社區發展治理體系、建強農村干部人才隊伍,為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發展提供堅強組織保障。要大力推進平安鄉鎮、平安村莊建設,完善農村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3]。
參考文獻:
[1][3]民盟德州市委課題組. 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調研報告[R]. 德州:民盟德州市委課題組,2018.
[2]陳春燕 時圣玉. 德州市現代農業發展方向及對策[J].管理工程師,2015(0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