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君
摘要:作為一種財產權利的債權當然地具有可讓與性,權利人有權對其進行任何不違反強制性規定的處分,但由民事裁判確定的債權是否具有讓與性,無論在理論界還是實務上都存在爭議,特別是在最高院2011年發布的《關于判決生效后當事人將判決確認的債權轉讓債權受讓人對該判決不服提出再審申請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問題的批復》發布后,爭議更大,裁判做法不一現象嚴重。
關鍵詞:經民事裁判確定的債權;債權讓與;“買賣判決書”
引言:
本文探討的是其中較為特殊的一種債權即由民事裁判確定的債權。那么經民事裁判確認的債權還能否轉讓呢?民事裁判確定的債權的可讓與性目前有兩種觀點,哪種觀點更符合立法目的、更具優勢。本文通過對這兩種觀點的利弊分析來論證更適合實務且符合法理的觀點,即確認民事裁判確定的債權的具備可讓與性。
一、駁論:對經民事裁判確認債權可讓與性否定觀點的批判
諸多法院和少部分學者持該觀點,即認為民事裁判確立的債權不具有可讓與性。持這種觀點的原因是因為他們認為這種債權是為特定債權人設立的,從微觀層面對“特定”進行理解得出該結論。
(一)與司法既判力存在沖突
我國雖不支持判例作為法律淵源,但出于維護司法的穩定和公平,對于先前裁判法院一般不會做出相悖的裁判。但不容忽視的是這種對既判力的維護行為存在較大問題,導致在大體上我國法院判決觀點達成一致,但在局部上呈現出觀點不一的情形。這種現象的存在就意味著我國大部分法院對司法既判力之維護是對少部分司法判決既判力的背離,從實質意義上講這種觀念存在與司法既判力的沖突。
(二)債權人的債權實現渠道受阻
民事裁判確認的債權如果不具有可讓與性,那么債權人就無法依據其債權人的身份將該債權為他人或自己的利益設立擔保物權,也不能為抵償自己的債務而轉讓該債權的所有權,帶來的結果就是債權人只享有形式上的債權,債權法律關系的存在就失去了創立債權這一權利的意義。
(三)債權自由交易與社會秩序之間的矛盾
社會秩序要求一個穩定的可流通的債權交易市場,債權作為民法的財產法律基石之一,應當享有和物權同樣的法律地位,允許債權人將其享有的債權進行流通使用,除法律明文禁止的事項。民事裁判確認的債權不可讓與在破壞了債權的自由交易秩序之后,進一步與社會秩序產生了沖突。這有違公平公正的自然法精神,也不具有實踐上的合理性。
二、立論:經民事裁判確認債權之可讓與性肯定說之證成
民事裁判確認的債權的可讓與性的肯定觀點是從宏觀角度出發,認定這種債權只是產生形式較為特殊,持肯定論的法院和學者認為法院裁判文書確定的債權是可以直接轉讓的,而且債權受讓方可以以自己的名義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其可以直接替換債權人的法律地位而無須法律批準。
(一)經裁判確認債權之可讓與性的理論基礎
裁判確認債權讓與的法理基礎是指支撐民事裁判確認的債權具有可讓與性的原因,即通過對法律行為(債權讓與)的要素、性質、作用等方面進行分析,從而得出應當承認民事裁判確認的債權具有可讓與性的結論。
(二)經裁判確認債權讓與符合私權和民事法律行為性質
債權本質上是屬于民事財產權,是私法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民事裁判確認的債權是經由司法機關依照法定的程序通過裁判文書確認的債權,其產生行為天然地具有合法性,因而這類債權本身并不受合法與否的困擾。
債權人本身并無任何應該使自己負擔單方面加重的事由,這種負擔的施加就是一種不合理的債權負擔,對于債權人而言這種禁止就是不合理的。
(三)肯定經裁判確認債權的可讓與性與既有民事執行程序的矛盾可以解決
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第18條、第20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執行中變更、追加當事人若干問題的規定》第9條規定,都直接規定了民事裁判確認的債權是可以轉讓的,表明了最高院實際上是支持肯定論的觀點的。
筆者認為,如何確認民事裁判所確定的權利受讓人能否成為申請的執行當事人并享有強制執行請求權?實質上是認定執行當事人是否適格的問題。只有適格的執行當事人以自己的名義申請執行或者履行義務并承受強制執行效果,強制執行才有實質意義。
三、民事裁判確認的債權讓與的限制條件
(一)民事裁判確定債權讓與的條件
我國《合同法》第79條規定了三種債權不得讓與的情形,而民事裁判確認之債的移轉自然也需要滿足這些條件:
(1)債權具有可讓與性是前提。(2)受讓人與讓與人需就債權轉讓達成合意。 (3)民事裁判確認之債讓與要遵循法定形式。
(二)民事裁判確定債權讓與的效力
民事裁判確認之債轉讓發生的效力大體與一般債權轉讓之效力一致,主要效果是債務人原抗辯權的行使對象改變為受讓人,原債權人退出債權債務關系,與原債權附屬的從權利也隨之發生轉移。
結論:通過民事裁判確認之債這一制度,實踐中的許多債務糾紛能夠得到有效解決,而在民事裁判確認之債的流轉中又能盤活這些資金凍結,還有利于生產生活質量的提升。在實踐中民事裁判確認之債也有助于促進債權債務的理清,法律作為公正的第三方在厘清這些問題上十分有說服力,故而確認民事裁判確認之債具有可讓與性是一種良法善政。
參考文獻
[1]蔣惠嶺:《“買賣判決書”難以逾越法律障礙》,載《法制日報》,2005年第5期。
[2]胡道才、李富成:《買賣“判決書”經濟分析》,載《法律適用》,2005年第9期。
[3]李永鋒:《債權讓與中的若干爭議問題——債務人與債權受讓人之間的利益沖突與整合》,載《政治與法律》200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