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峰羚
摘要:籠罩在濃厚宗教氛圍下的尼泊爾建筑,散發著尤為迷人的魅力。本文基于尼泊爾的人文環境的背景,對該地的宗教建筑通過測量、拍照、走訪等進行信息采集與考察。經過搜集資料和整理剖析,進而得出結果。本文將分為三個章節,其中第二、三節是本文的重點章節,主要以城市與空間的關系為切入點,分別用三個部分詳細闡述加德滿都當地的宗教建筑特征。
關鍵詞:宗教建筑、平面布局、空間結構、地域特征
前言
人生為什么要去一次尼伯爾?作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對于大部分游客來講,尼泊爾獨特的地貌風光,精美的宗教建筑和豐富多彩的民俗節日是極其誘人的。尼泊爾以宗教立國,君王通過宗教來鞏固自己的政權。正因如此,才使得宗教信仰從統治者滲透到普通百姓中,形成了“全民信教”’的盛況。而宗教建筑,作為可以聯系人與神的獨一場所,隱藏在喜馬拉雅山脈之后的尼泊爾宗教建筑便漸漸映入人們的眼簾。也正是這種獨特的“先天”條件,為尼泊爾鍍上了金身,散發出光彩奪目的地域文化特征,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們來領略它的魅力。
一、尼泊爾的自然環境和人文背景
自古以來,尼泊爾就是中國的鄰邦,又是玄妙莫測的眾神國度。相比較二者在自然地理環境上的差別,中尼兩國之間雖然一脈情深,但在歷史文化、民族傳統和社會發展中依舊存在著諸多差異。21世紀以來,尼泊爾成為新時代“一帶一路”合作發展戰略的沿線國家,中尼兩國有了更加深厚的交流與合作。為積極響應這一主導思想,2018年7月28日在尼泊爾加德滿都的杜巴廣場,順利舉辦了喜馬拉雅之光中國文明沙龍活動,意為以思維和真情為中尼人民搭建一座橋梁。
尼泊爾有傳統歷史沉淀的印記,淳樸鮮明的民風民俗,同時還被譽為“萬佛之國”,是印度教與藏傳佛教彼此影響的宗教圣地。尼泊爾聯邦民主共和國,簡稱尼泊爾,領有147,181平方公里的疆土總面積。整個國家地形比較狹長,地勢呈西北-東南走向。尼泊爾地處兩大精深文化發源地的中國和印度之間,其北部與中國接壤。一腳越過西藏的樟木口岸,就到了尼泊爾。威嚴神圣的喜馬拉雅雪山將中國與尼泊爾隔開,它在世界屋脊的那端,令人對這個神秘的國度產生無限憧憬和遐想。
說到宗教,不得不提起眾神的國度—尼泊爾。它的首都加德滿都,更是一個宗教風靡的中央。這里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均以宗教作為主要工具來鞏固自己的政權地位,宗教信仰與宗教生活幾乎成為了尼泊爾這個國家的全部精神支柱。為了樹立統治者的形象,加強對民眾精神層面的統治要求,統治者們大肆鼓吹“君王享有和神等同地位的權益”思維。導致全國境內上到統治者,下至普通平民百姓,無一不信奉宗教。
在這個全民信教的國度中,信奉的宗教種類眾多。相較于信奉佛教的教徒比較分散,大部分都出現在加德滿都的邊遠地區的現象,印度教徒則遍及全境各個地域。值得留意的是,這里同時也是佛教釋迦摩尼的誕生地。因此,在尼泊爾信奉兩個宗教及以上的人也占不少數。在這里,最大的兩派宗教印度教與佛教之間和諧相處,繁榮共生。在加德滿都的大街小巷中,不僅可以看到同時佩戴印度教濕婆和佛教神像的居民,也會出現印度教徒與佛教徒同出入一個神廟。不足為奇的是,同一個神廟里也可同時供奉佛教和印度教的神像。
二、宗教建筑的平面布局特點
由宮殿、神廟、商業和民居四個根本因素形成的加德滿都,其中宮殿建筑占城市的主要地位,并與神廟建筑連成一個宏大的整體。典型代表的宮殿建筑與神廟建筑的集合體,集中表現在位于地勢平坦的加德滿都谷底,最為有名的杜巴廣場。在城市的各個地方,隨處散落著這些神廟建筑。毫不夸大的說只需有人生存的地方,就有神廟。因當地得天獨厚的文化魅力,不斷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來參觀,導致旅游業迅速崛起,從而進一步帶動了加德滿都當地的商業發展。在加德滿都,分數最廣數量眾多的建筑類型就是民居了。常見的民居一般都結合商業建筑的功能,低層作為商業場所,舉辦商業活動,高層則用來日常居住。
2.1選址文化差異導致的布局特征
在中國,宗教建筑的選址,多尊崇遠離“世俗”,“依山傍水”,“吸取天地靈氣”的原則。目前,根據大部分中國宗教建筑的遺址所在,我們不難發現,這些宗教建筑更愿意選擇依山附水,多數都在參天古樹環繞,蟲鳴鳥叫的幽雅自然環境中。更有甚者是建造在高聳入云的山頂,崎嶇險峻的懸崖峭壁中。中國著名文化遺產紫禁城—故宮,在過去對普通老百姓來說,都是禁地。城內外嚴格把手,修建起高大的城墻,形成封閉的空間,并安排士兵護衛輪流勘察巡邏。而在尼泊爾的宮殿中,就沒有此類防備措施。
不同于中國宗教建筑選址時“與世隔絕”的態度,尼泊爾的宗教建筑在選址時則看似更加“親民”。由于宗教對統治者的滲透,在尼泊爾,國王不僅是宗教的總教主,也是忠誠的教徒,因此君主與百姓的距離不會很疏遠。全境上下奉行神靈與君主合一的思維,這招致體現在建筑形式上,使得整個國度就以宗教建筑為核心來布局和發展城市。這些寺廟、宮殿、塔樓等它們遍布在城市中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在加德滿都,基本走幾步就會看到一座宗教建筑,或者是連成片的建筑群。就是這種“親民”的態度,導致當地的宗教建筑與民居建筑互相行成包圍融合的關系。這些大大小小集散的建筑群,并沒有任何固定的朝向與方位的限度。與城市街道既不是對抗的關系,全體也沒有大抵軸線可言。不同于中國宗教建筑選址的態度,尼伯爾的宗教建筑群并沒有設置專門的出入口,整體呈現出四通八達的獨特地域魅力。
2.2“曼陀羅”式的平面構成
加德滿都的宮殿建筑與民居建筑群具備共同的個性,都帶有濃重的宗教色彩。絕大多數的建筑平面都以圍合的形式為主,這與佛教寺院的平面布局較類似。聽說,這點是受到了佛教建筑的影響。當然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就是為了投合印度教教義中“曼陀羅”圖式的理念。因此與神相關的宮殿建筑多數采用方形的庭院建筑形式,這種“方形”的思想是為了鞏固神對宇宙的控制能夠更加穩定。通過這種平面規劃的形式,進一步細化明確了皇宮與民居之間的親疏關系,在整個建筑群落中形成一層又一層,由中心向四周散發的宗教統治范圍形式。
相對于佛教建筑的裝飾,宮殿建筑的細部處理更加精美罷了。毗哈爾就屬于佛教建筑中的最典型的精美的宗教建筑了,其特點也是以正方形的庭院為中心,建筑四周圍的房間供僧人生存利用。我們從加德滿都皇宮的建筑平面構成形式中不難得出結論:不論是隨處散落的單個神廟和宮殿,還是成群結片的建筑群落,無一例外地,呈現出方形的平面布局樣式。倘若拋開佛教寺院和宮殿建筑的藝術裝飾不說,顯而易見二者在平面構成上有極大的相似度,只是宮殿的層數往往比寺院或名民居建筑的層數高。
正是因為這種看似“嚴格”的層層劃分,將濃郁的宗教文化完美融入到了整個尼泊爾之中,真正實現了宗教立國,全民信教的高度精神升華。
三、加德滿都城市宗教建筑的空間特點
尼泊爾建筑的發展,其實與宗教的發展親密相干。上文中提及到的“宗教立國”按照時期來劃分,大致可以分為上古時期、李察維時期、馬拉王朝時期和沙啊王朝時期這四個時期。這四個不同的時期,尼泊爾的宗教建筑都具有不同的風格和特點。結合歷史上尼泊爾整個宗教建筑的發展,以加德滿都建筑的空間布局特征來看,我們大抵能夠分為以下四種狀況,形成了分別以神廟、庭院、金門、宮王柱為中心的布局特點。
2.1以神廟為統治的布局特征
基于當地的宮殿建筑并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由散落在城市、廣場、民居中的各類宗教建筑組合而成的龐大建筑群體。同時,由于國家歷代處于宗教政治統治的社會背景下,人們信奉宗教,全民有信仰,導致神廟的數量遠遠高過宮殿的數量。那么首當其中的,就要屬廣場上的神廟了。在王宮廣場上有諸多的建筑神廟,其中除了有因陀羅神廟、帕斯帕提納神廟、濕婆神廟等,還有比方作為屋檐層數最多、臺基最髙和建筑高度最大的尼亞塔頗拉神廟,也位于巴德崗廣場上。而加德滿都的塔萊珠神廟,是谷地中占地面積最大的神廟。還有好比帕坦的克里須納神廟,是本地建筑格調和體現方式最為獨特的神廟。宮殿建筑的建造,為了庇佑王室的安定繁榮,統治者們通常都熱衷于修建以塔萊珠女神作為王室家神的神廟。因此,這也是體現統治者極高地位的主要標志。這些神廟大多都建在王宮庭院的旁邊,以顯示它高度集中的權威形象。綜上所述,可以將整個宗教建筑按照神廟為中心來劃分空間。
2.2以庭院為中心的布局特征
根據收集的數據我們對比發現,在尼泊爾的宗教建筑中,宮殿只是指其中某個單獨的建筑,而我們此時談到的“庭院”能夠更好的概括當地的建筑組成形式。為何稱之為“庭院”,是因為這里的宗教建筑多數都依附于主要的城市交通干道而建,與城市民居充分融合為了一體,因此我們絕對不可只單單研究其中一個宮殿。
那么在尼泊爾,這些空間庭院的面積大小并不能夠作為判斷建筑主次的標準。加德滿都的神廟宮殿圍繞庭院而建,是可以自由排布庭院的位置的,各房門朝向均呈向內的趨勢。建筑內部由樓梯將生活區劃分為上下兩部分空間,各個空間里有自己獨有的神龕。
在印度教中,把水視為神圣的代表。為了突顯出皇宮貴族的身份和地位,通常在王宮的寢宮庭院中建造方形水池,專供統治者們使用,例如帕坦科特庭院旁的水池。有沒有設立專用的水池,也是普通寺廟和民居與王宮庭院的重要區別。畢竟普通的民居建筑中是沒有水池的,水池只會作為日常生活洗滌的公共設施出現在廣場上,例如巴德崗廣場中的水池。
加德滿都的佛塔、神廟和宮殿這些建筑與水池、神像柱、亭臺等建筑,穿插在民居中的岔路口形成了集散廣場。也正因為這種以庭院為中心的奇特構成方式,將整個尼泊爾的空間結構劃分變得更加起伏有致,豐富多彩。
2.3以金門為向導的布局特征
所謂“金門”,這里的“金”并不是指黃金,而是指那些從門頭,門框及整個門頂都由鍍金的黃銅裝飾而成門,上面的雕刻繁雜華麗,遠看十分金碧輝煌。
哈努曼卡多宮殿的大門就屬于加德滿都的金門。從圖中我們不難發現,在此門的左右兩側均有一只石獅子,其體態婀娜。在石獅背上分別載著濕婆和他的配偶法女神。金門的銅門板上刻有三組雕像,位于最右邊的是帕拉塔帕國王的撫琴圖;中間則是克利須納神像作為對象雕刻;最左側則是雕刻描繪了倆位擠奶姑娘起舞的景象。整個門板的雕琢精巧華美,內容栩栩如生。在加德滿都地區以最為精致而著名的金門,就是巴德崗的“55扇窗宮”西側的大門。巴德崗的金門髙達7米有余,整個金門氣勢宏偉高大。門上的紋飾浮雕更為精細,鍍金的三角墻上描繪了伽盧荼為保護鞍座于下方的四頭十臂塔萊珠女神的安全,不惜與大蛇搏斗的激烈場面,從而祈求女神庇佑整個國家繁榮安康的意愿。
2.4以國王柱為標志的布局特征
在加德滿都中的杜巴廣場,最吸引人眼球就是立在石柱上的銅雕像了。這些出現在馬拉王朝后期,位于宮殿前面髙聳的石柱就是國王柱了。當時的國王要求為自己建立與宮殿匹配的紀念雕像。在加德滿都的杜巴廣場上,可以看到國主柱的組成部分大致可以分為三部:筆直高大的石柱,國王像以及守候在國王像身后的眼鏡蛇。眼鏡蛇在印度教中享有高尚的地位,被視作是神圣的動物。石柱上的銅像通常就是身著金衣并且跪立的國王像,其神情卑微虔誠,意在向神靈祈求得到庇佑。因此,這種國王柱也成為了馬拉王朝宮殿的一個明顯特色。
不得不提的是,于1699年建成,巴德崗的布帕亭德拉·馬拉國王柱也是頗有特點。雕像的基座同樣分為三部分,以烏龜為底,背部背有蓮花。高度約為1米左右,并刻有四層花瓣裝飾的石缽立于上。最頂端的是雙手貼在胸前,呈禱告姿態的國王像。國王雕像的上邊是一個傘蓋,并非眼鏡蛇。
結語
尼泊爾以宗教立國,“政教合一”的制度千百年里滲透到尼泊爾人生產生存的每一方面,對尼泊爾的建筑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總體來講,尼泊爾的宗教建筑在選址上多數是圍繞著城市而建造的。從最初零散的獨立建筑,慢慢隨著城市的發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建筑群。深刻的宗教烙印,使尼泊爾成為喜馬拉雅地域建筑藝術最為興旺的國度之一。根植于尼泊爾文化宗教性才是影響尼泊爾建筑藝術與裝飾風格的主要原因。
參考文獻
[1]王宏偉.尼泊爾—人民和文化[M].北京:昆侖出版社,2007.
[2]劉必權.列國志·尼泊爾[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3]周晶,李天.加德滿都的孔雀窗—尼泊爾傳統建筑[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
[4]楊玲艷,姚道先.中西自然觀在傳統宗教建筑上的反映[J].建筑與文化,2008.
[5]莫海量.神王合一的魅力:印度文化影響下的東南亞宮殿建筑[J].中外建筑,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