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菲
摘要:以前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俄羅斯這個國家了,當時只覺得這是一個國土面積很大的中國的鄰國,使人有一種忍不住要去參觀游覽一遍的感覺。現在越長大越覺得它充滿了神秘感,充滿了等待人們去探索的未知,而且對它的向往更加強烈了。如果說中國在其他國家看來充滿了歷史和文化的神秘感,那么在我眼中最具神秘感的國度當屬俄羅斯了。由此在進入大學選專業時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俄語專業,我想這會讓我對它的了解更多一些。現在就讓我講講我心目中的俄羅斯吧。
關鍵詞:俄羅斯? 歷史? 普京? 宗教? 文學? 風土人情? 俄羅斯習慣? 中俄關系
俄羅斯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地域跨越歐亞兩個大洲,與多個國家接壤。海岸線從北冰洋綿延到太平洋,內陸海黑海和里海也包括在里面。俄羅斯人的祖先為東斯拉夫人。公元15世紀末,大公伊凡三世建立莫斯科大公國。1547年伊凡四世自稱沙皇,1721年元老院授予彼得一世“全俄羅斯皇帝”的頭銜,且建立了俄羅斯。從此俄羅斯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不斷壯大,并在十八世紀末期葉卡捷琳娜二世執政時期達到鼎盛。1917年十月革命后俄國臨時政府被推翻,蘇維埃俄國成立。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聯邦同烏克蘭、南高加索聯邦、白俄羅斯成立蘇聯。冷戰時期蘇聯成為超級大國,與美國爭霸。
1991蘇聯解體后,俄羅斯作為其最大的加盟國繼承了大部分軍事力量,一時間成為世界上最大核武器庫的擁有者。在“一超多強”的國際體系中,俄羅斯是有較大影響力的強國,它的軍事、工業力量雄厚,很多領域世界領先。俄羅斯還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之一,擁有對安理會議案的一票否決權。此外,俄羅斯還是金磚國家之一。從這里就可以看出俄羅斯的強大和巨大的國際影響力。
談及俄羅斯,就不免想到俄羅斯總統普京。從他2000年執政以來的長達二十年的時間是不平凡的二十年。在這些年俄羅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他的領導下俄羅斯從幾乎淪為世界二三流國家的危機狀態重新走上了強國、強軍、富民的道路。回首普京總統剛剛接手時的俄羅斯,綜合國力下降到了有史以來的最低點,為扭轉局面、重振俄軍雄風,普京上臺后在軍隊建設上采取了一些列有效的舉措,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普京執政以來所取得的的輝煌成就有目共睹,其執政理念既符合俄羅斯的國家利益,也順應民意,因此深得民心。在獲得諾貝爾獎后,獎項評選委員會主席盧克什科夫如是說道:“普京獲獎是因為他對俄羅斯的突出貢獻,相比之下,葉利欽時代的俄羅斯充斥著混亂,法治也缺失。在必須有人站出來挑大梁組織搶劫與謀殺現象蔓延的時候,普京扛下了這個擔子。”這也成為了普京先后四次當選俄羅斯總統的原因。普京的魅力不僅吸引著俄羅斯本國民眾,也收獲了大批國外“粉絲”。起碼在中國來說,絕大多數中國人是十分肯定普京為本國所做出的貢獻和為中俄兩國友好關系所做出的努力的。
俄羅斯是一個具有濃厚宗教傳統的國家,而東正教和天主教則是影響最大的。東正教的傳播帶給俄羅斯的除了宗教信仰,還影響到了政治、經濟和文化藝術等諸多方面,并給社會打下了深刻的印記,影響著整個俄羅斯民族的發展。建筑藝術是俄羅斯發展和繁榮演變過程的見證者,并以其在各個時期的藝術形式和建筑風格展現了這種演變的真實風貌。
俄羅斯民族的文化特色是很特殊的。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各個民族由于自然環境和社會歷史發展狀況的不同呈現出不一樣的民族特征和民族精神,但俄羅斯卻尤其突出:它更獨特、民族精神也更復雜。這是因為俄羅斯有著跨越亞歐大陸的遼闊版圖和跌宕起伏、有利于東西方文明之間的歷史和對俄羅斯的文化影響巨大的宗教。這種特有的地理環境和社會文化發展狀況造就了俄羅斯特色的民族精神和俄羅斯民族獨特的“兩面性”:它既是一個天性自由的民族、又是一個缺乏理性、經常感情用事、易走極端的民族。曾有學者認為,俄羅斯人沒有耐心的力量使俄羅斯不能經歷醞釀過程,不能享受緩慢和自然的文化帶來的益處。而據我們外教所說,似乎俄羅斯本民族人認為他們最突出的特征和最注重的精神品質是“公平”。可能是我現在對俄羅斯的了解還是太淺,不太能深刻的理解俄羅斯人內化的特征和精神品質。畢竟對于一個外語學習者來說,一個國家最難了解也是最關鍵的部分就是其民族文化了。我決心通過我的學習,來更好地了解俄羅斯文化,走進俄羅斯人民的生活和心理。
俄羅斯文學是俄羅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19世紀,俄羅斯出現了很多的帶有諷刺和批判意味的作品,文章中的主角大多數是極具時代特點的小人物,如:萊蒙托夫《當代英雄》中的畢巧林;涅屠格夫《羅亭》中的羅亭;普希金筆下的葉甫蓋尼·奧涅金;岡察洛夫《奧勃洛摩夫》中的奧勃洛摩夫等,這些人在俄羅斯的“文學博物館”中被稱為“多余人”。在這些人的靈魂深處一半是流淌著著先進的民主革命涌流,閃爍著為祖國進步而奮斗的思想光芒,迸發著積極尋求真理和人生崇高目標的火花;而西方利己主義和懷疑主義的消極思想則把另一半侵蝕了,他們在情感與理智的悖逆中,形成了二重矛盾的性格和復雜的生命形態,到頭來盡管不甘心沉淪卻又無力超出社會的束縛與羈絆。他們只能作出懷疑和否定,這些生活和理想的“迷惘者”努力搜尋自我實現的途徑,但最終卻因沒能在生活中實現自己的價值而淪落成為了“多余人”。俄國評論家赫爾岑這樣解釋“多余人”:“他們充滿高貴的愿望,但羽翼這段,眼睛看到哪里就奔到哪里;他們想隱遁起來,避開生活,這是多余的,沒有一處的人。”“多余人”題材比起創世英雄、尋夢者和毀滅者等同類型更具綿延性、復雜性和普及性。有人說“文學,引領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世界,亦是一個國家歷史的記錄者。”俄羅斯的文學之歌,讓我們看見了那個興盛過、發達過、毀滅過、心酸過后仍堅持不懈成長的國家。
而談及俄羅斯的風土人情、習慣等,我又有這樣的理解。
俄羅斯有優美的自然環境,這給它的人民提供了良好的休息環境。在夏季,空閑時人們常在公園或路邊小憩,或是在郊外燒烤或游泳;當假期來臨,他們就去自己的別墅種菜,休息休息,是一個極會享受的民族。
俄羅斯極富民族特色的紀念品--我們稱之為套娃(瑪特廖什卡),它幾乎是俄羅斯傳統工藝品的象征;茶炊是俄國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是溫馨家庭的獨特象征和支柱,其中圖拉被公認為真正的茶炊之都。因此有一句俗語十分盛行:
“帶著茶炊去圖拉--多此一舉!”;此外,外教還在課堂上給我們“安利”過俄羅斯的“漆盒”。就像大家都說,俄羅斯是一個戰斗民族,強大、彪悍,但是也有其細膩的一面。漆盒的圖案充滿了純正的俄羅斯風情。其中非常有名氣的則是巴列赫漆盒。巴列赫是俄羅斯的一個小村子,據說那里住著世世代代做漆盒的手工藝人們。歐洲人很鐘愛俄羅斯漆盒,古董俄羅斯漆盒更是收藏佳品,價值不菲。大量精品漆器被俄羅斯漆器藝術館奉為無價之寶,甚至作為外交國禮贈予到訪的俄羅斯貴重賓客。
俄羅斯有獨特的飲食習慣:早餐比較簡單,以面包為主食,飲茶、咖啡或牛奶;午餐通常有三道菜。第一道菜之前是冷盤,有魚子醬、腌黃瓜等。第一道菜是湯,俄式湯類包括紅菜湯、白菜湯等,湯的內容很豐富;第二道菜是肉類或魚類加一些配菜。第三道菜是甜點。這樣的上菜順序在俄羅斯是固定的。俄羅斯人喜歡喝伏特加酒,面包和鹽則是他們用來招待貴賓的。在冰天雪地,腳蹬長筒靴、腿穿單絲襪,身著超短裙、外套一件狐大衣,是莫斯科冬天一景,而且莫斯科的風硬,必須戴帽子。俄羅斯人很注重儀表,衣著整潔。出門旅行總要帶熨斗,參加晚會、觀看演出,俄羅斯人習慣穿著正式,尤其看芭蕾舞劇。對于飲酒習慣,俄羅斯的女士們一般喝香檳和果酒,而男士們則偏愛伏特加。俄羅斯人喜愛讀書,在汽車上、地鐵里,隨處可見看報、讀書的人。很多俄羅斯人家里都有豐富的藏書,有人家里甚至有家庭圖書館。
而中國和俄羅斯的關系,也是在持續向好發展。今年6月5日,我國同俄羅斯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于發展新時代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于加強當代全球戰略穩定的聯合聲明》,將兩國關系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回首當初,在建國初期中國就與蘇聯的關系最為密切,蘇聯也是中國建國后第一個承認中國國際地位的國家。我國在實行“一五計劃”時,蘇聯給予我們了極大的幫助,赫魯曉夫甚至曾經不顧軍方反對,向中國提供過原子彈生產技術,幫助建立核工廠。雖然我們曾經也有過沖突,但和好如初總是結果,整體大方向是向好的。“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與實施,又將兩國之間的“命運之繩”更緊密地栓在一起,推動兩國的商貿關系整體發展,我們在雙邊貿易領域、投資項目上都取得了一些重要積極的成果。在近些年來,我國和俄羅斯兩國的關系發展迅速、兩國人民、民間團體間的交往更是頻繁。
我眼中的俄羅斯,強大又彪悍;我眼中的俄羅斯,同時細膩又充滿神秘感。以上就是我眼中的俄羅斯了,不知道你有沒有通過我的介紹而更加了解俄羅斯了呢?
參考文獻:
張偉.“多余人”論綱--一種世界性文學現象研討[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
王樹春.冷戰后的中俄關系[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
劉瑩.俄羅斯外交轉型及其對中俄關系的影響[J].北京.太平洋學報.2015(9):23-32.
蔡秋茹.伏特加與俄羅斯社會生活[J].北京.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08(12).1
王英佳.俄羅斯社會與文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