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鑒于中國國際貿易活動面臨的各種金融風險,本文認為企業應靈活選擇出口計算方法,并通過多種渠道進行套期保值。除美國、日本、歐洲外,還應廣泛發展外國市場,建立和改革國內債務。風險控制制度方面,加強資金管理,拓寬融資渠道,促進國際業務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國際貿易;財務風險控制;研究
一、引言
2008年金融危機席卷全球時,全球需求下降,對外貿易和企業的國際貿易也受到了影響。鞏固外國市場的困難和缺乏訂單使許多企業資本鏈不穩定。這體現在內部通脹動力明顯,人民幣快速升值。復雜的國內外經濟環境大大增加了國際商務的金融風險。
但是,對外貿易企業在開展國際業務時,對其財務風險缺乏全面、系統的認識。金融風險控制體系尚未建立,金融風險的案例很多,威脅著機構的生存和發展。與西方國家相對完善的金融風險控制體系相比,對外貿易商業機構的風險控制和預警體系明顯不發達。因此,我們將審視對外經貿機構在開展國際業務時所面臨的各種金融風險,建立健全風險企業的財務控制體系,降低金融風險,提高對外經貿企業的預警與防范能力。這對國際市場的廣泛競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我國對外經濟貿易機構在國際業務管理中面臨的各種金融風險,有效降低對外貿易機構在國際業務中的金融風險,促進對外經貿機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當前中國國際貿易業務面臨的金融風險
(一)人民幣匯率風險加大
美元是對外經濟貿易機構進行國際支付貿易的主要貨幣。對外貿易經濟機構,特別是出口企業,在其貿易經營結束后進行結算時,其出口貿易由于匯率不斷波動,面臨重大的貨幣風險,創造價值的機會不足。許多產品仍處于生產鏈的末端,出口混亂。這使得許多外貿經濟機構的商業利潤十分疲軟。隨著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價格變得更具黏性。許多出口公司希望提高產品價格。
(二)國內通脹壓力加大,國際貿易價值不斷提升
中國經濟形勢正在逐步變化。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市場充斥著大量資金,所謂的“流動性過剩”也隨之出現,使得國內通脹趨勢更加明顯。同時,由于國內食品價格持續上漲以及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導致的通脹,結構性通脹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繼續加速中國物價增長。
在此背景下,對外貿企業發布的原材料購進值增速非常明顯。油價上漲導致企業國際貿易貨物運輸成本大幅上升。成本的大幅上升直接降低了出口業務的盈利能力。由于大宗商品價格波動,交易風險逐漸加大。對外經貿機構應及時調整出口報價,并認真考慮價格變動、貨幣風險等因素。
(三)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增加外貿銷售風險
作為我國主要的出口貿易力量,外貿企業正確利用國際貿易戰略發展的重要機遇,保護國家貿易,為對外貿易和經濟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國際貿易活動最終將趨于穩定。如果需求持續,出口貿易可能面臨調查。貨物到達國外后,不僅可能損失銷售收入,而且國際保費和國際運輸成本也可能流失。由此可見,貿易壁壘損害了企業的國際貿易。
(四)利率持續波動加大對外經貿機構融資風險
外貿企業的抵押物不足,使得融資困難。在銀行政策上,商業銀行貸款等傳統融資渠道難以完全滿足對外經貿機構日益增長資金需求。爭取外資金融貿易機構融資和獲得出口貸款的難度越來越大,限制了國際貿易的順利發展。然而,貨幣政策的持續強化,迫使對外經貿機構陷入困境。高昂的融資成本使企業的出口成本更加高漲。
(五)國際貿易壞賬增加,機構流動性不足
金融危機的爆發,導致對外經貿機構不良貸款率迅速上升,國際貿易信用風險加大。歐美等優質客戶也開始在合同執行過程中不支付有意支付的款項。根據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公布的相關數據,中國企業對外收入損失水平約為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巧倍,年均損失超過400億美元。大多數從事國際貿易的公司都有信用管理風險、缺乏外貿經驗、談判條件不平等、價格競爭激烈、產品缺乏競爭性等問題。
在此背景下,對外經貿機構在實施國際貿易中面臨諸多障礙,壞賬赤字持續增長,財務狀況不容樂觀。此外,現金流是主要外貿企業的救生圈。在經濟危機的背景下,對外貿易和經濟機構面臨著嚴重的資金壓力。大量應收賬款增加,在對外貿易和經濟機構中攜帶了大量有價值的流動性,導致對外貿易和經濟機構的流動性大幅減少,增加了國際貿易的金融風險。
(六)合同賒銷的違約風險
賒銷是對外經濟貿易企業簽訂的最重要的對外貿易訂單形式。在良好的經濟增長環境下,這種形式的貿易可以幫助公司獲得更多的訂單并增加出口。然而,信貸銷售應建立在科學合理的信用評級基礎上。受長期外貿業務對出口的高需求所致,我國大多數對外經濟貿易企業還沒有建立起基于以往客戶交易及相關證明材料、客戶信用狀況的理想客戶信用評級體系,不能進行相應的評估。這可能導致外貿機構流動性不足,甚至貿易伙伴違約,給外貿和經濟機構的正常運行帶來重大風險。
(七)電子支付安全風險
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電子支付操作風險高于傳統支付。使用不適當的信息系統,產生了以前的業務模式所沒有的與金融業務相關的風險,向對外貿易相關人員應對更高的要求。國際貿易相關的企業在工作中,必須掌握相關信息系統的全部知識。設備故障和外部因素會影響整個電子金融系統的安全,由于電子金融系統會帶來數據包丟失的風險,導致業務處理數據的丟失,也會給國際貿易企業經營帶來了嚴重的財務風險。
三、強化國際業務財務風險管理戰略
(一)靈活選擇出口交易方式,多渠道對沖
大多數公司在開展國際貿易時,為了贏得客戶并保持競爭優勢,采取預付款單據、延期付款信用證、貨到付款等,這些方式適合進口商付款,保證資金的時間價值。進口商通常可以在買方市場提供快速安全的解決方案。而出口商必須充分考慮交易對手的費用、交易特點、對手信用以及選擇可以減少外匯結算和匯款風險的會計方法,如匯款。此外,一些出口商還采用了長期外幣結算方式。從人民幣升值趨勢看,外幣實際收入下降,影響了國際業務的盈利能力。
對于對外經貿機構來說,要提高風險轉移意識,把一定時期的匯率定在雙方商定的價格水平上,通過與外幣進行交易進一步控制匯率,有效避免風險。可以利用各種渠道進行套期保值,提高企業專業人員在外匯市場操作的風險處理能力,提高全體員工的風險意識,有效控制匯率風險。
(二)建立健全公司內部信用風險控制制度
為獲取外匯,擴大出口,對外經貿機構要求,要及時全面認真研究外國客戶的資信狀況、工作條件和償付能力,并為客戶創建信用卡分錄。利用專業咨詢機構的能力,根據他們的信用狀況,委派不同的信用額度并評估信用分數。當出口訂單簽訂時,可以靈活地選擇合適的支付方式來獲取自己的信用信息。鑒于外國客戶的經營狀況容易發生重大變化,這類信貸信息極不穩定,因此老客戶的業務信息不能盲目使用,應當及時更新。
(三)加強應收賬款管理
對外經貿機構在管理應收賬款時,不僅要注意按時收匯,還要提前做好控制,使外匯公司更加積極地進行收匯。為了有效減少應收賬款余額給外貿和經濟機構帶來的損失,企業需要進一步提高應收賬款管理技術,并認真監控企業客戶的信用狀況,控制壞賬和逾期賬款,增加應收賬款資產流動性。
同時,必須在付款期限前進行嚴格控制,不斷監控應收賬款,加強與客戶的有效溝通。一旦客戶的信用信息受到影響,必須立即籌集資金,有效控制客戶的信用風險。
(四)加強公司資金管理,拓寬融資渠道
我國對外經貿融資渠道相對狹窄,融資問題一直是阻礙國際商務順利發展的嚴重障礙。許多企業仍將民間借貸和國內融資作為關鍵的融資渠道,可能無法滿足機構快速發展的實際需要。外部企業和經濟機構迫切需要拓寬融資渠道,確保會計信息的完整性和可靠性,規范會計程序,在國家綜合會計法規框架內,加強對企業資金和企業財務風險的管理。應制定和改進控制措施,以企業現金流為重點,在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實施預算管理,創造良好的信譽和還款信譽,避免道德風險和選擇風險。
一些高新技術產業的外商投資企業可能會重點關注國際貿易中新的結算方式,實施信用保險、企業融資等,從而籌集投資資金。良好的對外貿易和經濟機構股權基礎,使公司擺脫了完全抵押貸款缺乏機會和貸款不足的局面,提高了它們在廣闊市場上的競爭力。
(五)加快專業人員的專業培訓,加大信息系統建設投入
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是現代國際經濟發展不可逆轉的趨勢。現代信息技術應用與國際貿易接軌也是國際貿易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提高國際業務流程的有效性,規范業務流程,給國際業務管理帶來了新的財務風險。進一步提高了外貿企業銷售人員的整體素質和信息系統的安全指標。
四、結論
國際商務作為對外經貿企業的主要活動之一,可以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增強企業競爭力。然而,企業發展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財務風險。我國外貿企業國際貿易活動面臨的金融風險日益增大,不利于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根據新的經濟形勢,外貿經濟機構應立即采取出口結算方式,多渠道套期保值,全面開拓更多的國外市場,建立健全內部信用風險控制體系,加強企業管理資金,拓展融資渠道,提高出口風險防范意識,減少壞賬損失等,也降低了與國際商務活動相關的金融風險,促進了對外經貿機構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東明.關于國際貿易業務財務風險控制的研究[J].財經界(學術版),2017(6):110-111.
[2]楊葉紀,左成.國際貿易業務財務風險控制研究[J].特區經濟,201
[3]吳曉慶.我國企業外貿業務的財務風險管理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0.
作者簡介:
馬麗塔,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北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