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凌昊
魯迅先生有言: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講的是憂國之慮,也涉及了愛國之義,普通百姓要心懷江山社稷,樂于為祖國奉獻,用自己的鮮血染紅壯美的家園。而今時的我們,又以什么為愛國的標桿呢?
對于愛國,我一開始覺得模糊而遙遠。初中畢業(yè)的那個暑假,我前往西班牙游覽,為我們全程服務的是一名當了半輩子導游的華裔叔叔。他的所有工作也只不過是帶領游客參觀,負責游客吃住,滿足游客需求。幾十年下來,他一絲不茍地匠心服務,只接中國人的單子,從不敷衍了事。他帶過很多團隊,交過很多的中國客人朋友,我也成為了他最小的客人之一。幾十年的導游工作所沉積下來的,是絕對嫻熟的行動和絕對認真的態(tài)度。
旅程中每天,我們都在車上聽他講景點介紹。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他那句:“不如咱們中國的地兒啊,旅游最大的感慨就是咱們中國有多好!”每次介紹完景點,他都會打開隨身聽,播放起字正腔圓的新聞聯(lián)播,若是有乘客與他討論,便會樂呵呵地進入話題。
起初,我還沒意識到這些,只是對他的業(yè)務水平感到滿意。如今回想,華裔導游把他的心思,用到了每一位聯(lián)系著“中國”的人名和地名上,用心了幾十年。他或許早已把自己設想為中國對外的一張小名片,一個微不足道的文化使者,又怎么不是發(fā)自內心地愛國呢?
我曾作為學生小記者,扎根在軍營之中,采訪閱兵的將士們。平日訓練場上烈日炎炎,我甚至熱得睜不開眼。不遠處的示范兵如一棵青松般挺直,滾滾的熱浪顯然不能讓他屈服。訓練場上的軍人個個目光炯炯。隊列穩(wěn)步向前行進著,他們軍姿標準,步伐一致,均勻有力。但當我按下快門后,卻發(fā)現(xiàn)最后一排的炊事班,滿臉汗?jié)n,平時疏于跑操的他們恐怕難以承受這個訓練強度。而當傳令官要求固定站姿的時候,他們便一動不動,再次流汗,再次拼命挺住……
這群士兵,始終挺立在我心中。在我的鏡頭里,他們的付出與投入,攥成一個大拳頭,一拳出擊勝似武當少林,演繹成中國軍人的名片。
我也不是旁觀者。有一次,我剛把拍攝好的照片沖洗干凈,想回休息區(qū)小憩一番,沒想到又有采訪任務。我心里有點不愿意,卻不由自主,迅速拿起了相機和筆記本,騰地一下從休息區(qū)里沖了出去,帽子也沒戴正。事后我想,為什么我會這么義無反顧?大概是負責任的念頭已經深入我的心里,落實到我的每一步行動中。
華裔導游的愛國之心之所以能被我捕捉,是因為我懂得不管是做什么樣的職業(yè),身處什么樣的位置,祖國的地位總會留存在他的心間,那種情感出現(xiàn)在細節(jié)里,發(fā)表在言談中,總能被人察覺。
在生活中,許多的人面對不同的職責能“堅守”,用獨特的姿態(tài)撐起了中國文化和中國氣派。當作為小記者的我再次摁下快門,也許,堅守崗位的我也能成為祖國未來的名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