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環保理念普及效應下,各類綠色產業隨之應運而生,并逐漸蔓延至金融領域。在日益增長的融資需求下,“綠色金融”所帶來的巨大發展前景已備受金融市場關注,且作為重要戰略儲備被國家所扶持推行。綠色金融視角下,金融市場的壯大與發展不僅依托于現行體制,同時也與國家的整體發展格局、戰略眼光及金融理念息息相關,尤其在商業銀行的運作中,如何踐行可持續發展道路、完成綠色化轉型建設已成為關系到整體社會經濟的重要問題。因此,現立足于綠色金融視角,由商業銀行目前所面臨的發展困境出發,探尋全新的可持續發展路徑,具體論述如下。
關鍵詞:綠色金融;商業銀行;發展路徑
自我國經濟發展格局逐步擴大以來,金融市場的發展需求已不僅僅停留于單一的融資創投,環保性、可持續性目標日益清晰。尤其對于金融市場主體之一的商業銀行而言,與綠色金融的相互融合已成為大勢所趨,一方面,旨在與國家綠色發展戰略目標相契合,另一方面,力求形成自身可持續發展內在驅動力,最終實現傳統經濟模式的綠色化轉型。而要達成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的根本目標,還需由本質戰略體系的革新出發,在融合金融理念的前提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致力于整體金融市場環境的重塑,為商業銀行的發展提供更為多元化、綠色化的轉型空間,進而開辟全新的融資道路。
一、綠色金融與商業銀行發展相融合的必然性
(一)有利于推動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趨勢雖趨于穩定,但環保問題也隨之突出,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已成為金融行業共同面臨的重點問題。綠色金融概念的提出,為社會經濟的結構轉型帶來了新的空間與渠道,也為以商業銀行為主體的金融市場帶來了升級契機。一方面,綠色金融體系能夠將社會資金引至綠色產業,從而擴大投資回報空間,獲取更大的融資可能;另一方面,綠色金融能夠抑制污染性項目的資金投入,從而降低損耗,由節能角度帶動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有利于進一步化解金融風險
我國綠色金融業務的開展是以政府為導向,依賴于政策的扶持,既有著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也能夠有效解決資產負債期限錯配的問題,在與商業銀行相融合的情況下,有利于扭轉以存款為核心的運行局面,對于金融風險的化解與控制具有支撐意義。在雙向運作中,政府的導向作用還可體現于對融資環境的把控當中,商業銀行可在打造自身融資品牌的前提下針對客戶群體進行審查與篩選,同時以綠色金融環境為轉型契機,在提升融資質量的狀態下于無形中降低金融風險與損耗。
二、綠色金融視角下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主要挑戰
(一)集體性標準及其本地化問題
由于我國在綠色產業板塊起步較晚,對于綠色金融領域存在經驗不足、認知有限的問題,在綠色法規的設置上也存在一定盲目性。同時,在構建綠色金融產業的過程中,集體性標準與本地化問題也相對突出,主要體現在各地區商業銀行在引入綠色金融概念時缺乏特色化發展空間等處,也更多依賴于對發達國家經驗的借鑒,不利于打造本地化的綠色金融產業鏈條。另外,在商業銀行管理體系中,多引用國際標準作為管理依據,與國內商業銀行的常規交易手續時常存在一定偏差,對商業銀行的可持續發展形成一定阻礙。
(二)績效標準缺乏規范化管理
融資難題面前,商業銀行在綠色金融視角下,大多以推行信貸業務的形式拓寬融資渠道,但在環境績效管理上卻缺乏規范化標準,不利于長線發展。在這一情況下,中國商業銀行在環境標準方面的問題日益凸顯,且商業銀行業務拓展形勢不容樂觀,將對其可持續發展問題帶來新的困境。
(三)信息披露透明化程度不足
商業銀行在開發綠色金融業務的過程中,需要通過對目標客戶進行信息審核與管理來達到評估風險層次的目的,這也意味著信息披露透明化程度的重要性。而在現行信息披露制度下,大部分商業銀行均受限于不同利益主體的相互制衡,難以建立公開化、透明化的信息披露制度,致使在開展綠色金融業務的過程中時常面臨較大盲區,對于風險因素的評估與控制也時常出現偏差,不利于可持續發展空間的進一步拓寬。由此可見,信息披露問題應作為商業銀行開展綠色金融業務的重中之重,需通過標準制度的建立、市場風向的把控等措施加以完善。
三、綠色金融視角下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的具體路徑
(一)積極推進綠色信貸,構建彈性政策環境
綠色金融概念的提出意味著融資環境的轉變與融資渠道的擴大,商業銀行在發展過程中可以切實結合這一優勢,以“綠色”為導向,打造可循環信貸空間,實現商業銀行業務模式的綠色化轉型。首先,需由政府角度明確對于綠色金融的扶持態度,在政策的推行過程中兼顧銀行長線發展需求與市場風險要素,以“剛柔并濟”的力度完成政策彈性空間把控,在給予充足發展空間的同時規避風險因素的入侵。例如,在現有金融業務基礎上,可嘗試推行以靈活性、延續性為主要特征的綠色信貸業務,即通過對融資政策的利用來為商業項目提供貸款服務,用于轉化環境風險、降低信貸門檻,最終達到刺激隱性市場開發的目的。同時,為對綠色信貸政策落實過程中的潛在風險進行把控,商業銀行還可同步開發配套的風險預控標準體系,即通過對環境風險因素的預估分析,來擬定用于客戶環境績效評估的衡量方案,篩除存在高風險因素的目標群體,實現綜合風險預防控制。另外,地方政府可結合當地實際發展需求,設置一定的彈性政策空間,在保證程序合規的前提下為部分硬件未達標但具有發展潛力的企業適當放寬貸款標準,將綠色金融的靈活性特征貫徹落實于實際運作當中。
(二)制定財政激勵措施,鼓勵創收產品推行
獲取政策支持的基礎上,為最大限度利用扶持優勢,還需制定與之配套的財政激勵措施,用于進一步刺激市場融資需求,為創新性綠色金融產品的推行拓寬發展空間。制定財政激勵措施時,首先,應當結合地域性特點,根據不同區域的企業發展優勢、行業發展前景等要素,完成風險因素的客觀評估,再確定激勵措施力度調控范圍,防止因盲目準入而造成金融市場風險劇增。其次,針對開展綠色金融業務的商業銀行,政府可推出綠色貸款通道政策,如制定相應的稅收優惠措施,提供激勵性信貸空間,扶持綠色項目發展,吸引更多企業參與到綠色信貸業務中來。在此基礎上,為擴大綠色金融創收格局,商業銀行還可借勢推出具有利潤空間的綠色金融產品,以差異化利率為盈利空間,在持續化開發市場的同時帶動特色化金融產業的發展。最后,政府可由宏觀層面出發,將綠色金融政策作為經濟調控手段,將風險定價機制的評定權交予商業銀行,使其能夠充分發揮配置調控水平,完成由傳統金融模式向綠色金融模式的過渡。
(三)構建績效評估體系,把控金融環境風險
商業銀行的有序運行需要以嚴密的環境監測評估體系為依托,這便需要由內部角度出發,構建對應的環境績效評估模式,用于對綠色金融視角下的環境風險因素進行篩查與評估。以國內環境現狀為基準,重新審視當前綠色信貸政策下的不可控性因素,找出其中的潛在風險作用機制,按照相應標準加以處理。同時,依照當前商業銀行當中的環境績效要素,擬定標準化的績效評估體系,用于衡量不同環境下風險變動情況,再逐層完善配套的治理模式,由政府負責出臺一系列的立法標準,在后續運作監管工作及風險把控操作中加以落實運用。鑒于綠色金融概念在我國發展滲透時長較短,不成熟、不可控因素相對較多,因此在績效評估體系的設置中應盡可能向國際化靠攏,借助發達國家經驗力量,致力于制度性障礙的根本清除,將商業銀行所面向的金融發展環境維持在相對健康的狀態。
(四)建立信息共享機制,打造創新信貸環境
商業銀行推行綠色信貸項目時,所獲取信息的透明度與健全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審查工作的精確性,需要以專門的制度建設來對信息審查工作提供支持。例如,商業銀行可通過建立創新性信息共享機制來達到加大信息披露程度的目的,在降低環境信息搜集成本的同時,反向維護信息安全性,促使信貸環境趨于和諧、健康。在此基礎上,商業銀行還可立足于自身優勢,在擴大綠色金融產品推行范圍的同時,高度開發綠色債券市場,在信息交互環境日益優化的前提下拓寬創收空間,在循環收益中進一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助力。以浦發銀行為例,該銀行于境外市場嘗試通過發行綠色金融債券來實現創收空間的開拓,同時建立對應的綠色信貸制度用于把控潛在風險,預計將開放基于綠色金融市場的環境壓力測試,進一步完善流程管理。
(五)完善人才培養渠道,強化人力儲備力量
無論對于商業銀行還是綠色金融市場的發展而言,人才均是不可或缺的支撐性要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最終發展走向,需作為重點構建環節。一方面,商業銀行需結合自身發展需求,以打造“綠色金融十商業金融”的復合型人才為目標,在現有人才團隊培訓中高度融合綠色金融概念,同時積極引進外來專業人才,為綠色金融與現行項目的融合提供指導支持。另一方面,商業銀行可考慮與相關教育機構、專業院校共同協作,由院校直接向商業銀行輸送專業人才,同時爭取政策支持,開辟一條“點對點”的人才培養渠道,將金融專業學生直接轉化為商業銀行綠色金融發展的人才儲備力量,由根源上提高商業銀行在金融市場的發展競爭力量。
四、小結
綜上所述,綠色金融視角下,商業銀行的發展既面臨著新的挑戰,也將獲得新的發展契機,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目標,還需切實結合綠色環境優勢,遵循科學發展規律,以彈性的政策環境、創新性金融產品、共享化信息機制等方向共同著手,盡可能提供利好發展條件,促使商業銀行朝著綠色化、創新化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所曉磊.我國商業銀行轉型與可持續發展探索我國商業銀行發展綠色金融的路徑選擇[J].金融發展研究,2016,(11):83-84.
[2]林倩.商業銀行發展綠色金融業務探析[J].中國商論,2016,(26):79-80.
[3]王欣芳,胡悅.商業銀行綠色金融發展實踐及對策研究——以湖北農業銀行為例[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14(12):41-44.
[4]鄭屹.我國商業銀行綠色金融業務發展策略研究[J].長春金融高等??茖W校學報,2017(6):23-26.
[5]傅京燕,原宗琳.商業銀行的綠色金融發展路徑研究——基于“供給—需求”改革對接的新視角[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1):36-46.
作者簡介:
肖營,廣州商學院,廣東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