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林
摘 要:目前有一種被大家公認的教學模式,即教師創設問題情景,學生在情景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交流成果。這一模式,有它的可貴之處,大家可以八仙過海,各顯其能,集思廣益,師生互動,民主集中,課堂活躍,效果較好。
關鍵詞:教學;探究;方法
在培養學生探究式學習方法上,我們還可以采用多種方式激活學生的思維,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來培養學生的探究式學習方法。我針對我的教學班學生的學情,主要采用了以下幾種方法來培養學生探究式學習方法以求拋磚引玉。
一,以史導論,讓學生認識到“論從史出”
以史導論,首先是老師展示史料,再根據史料設計出相應的問題,這樣有利于讓學生認識到歷史結論從歷史資料中得出的,從而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意識和能力。由老師提供的史料構成了問題性情景,這正是探究式學習的一個重要特點,學生研讀史料思考問題,回答問題的過程,也就是培養其閱讀,分析,歸納,運用材料能力的過程,這些正是課標對探究式學習的要求。《義務教育階段歷史課程標準》要求學生“了解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的基本原則”。在復習時,我根據課本選擇了有關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材料,反應糧食產量上升變化的數據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時的材料,糧食減產,吃飯要糧票的史料,根據課標和探究式學習的需要設計了如下問題。
1,糧食產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它采用了哪一經營方式?
2,全國糧食產量下降的主題原因是什么?
3,你從這兩個材料中會得出什么歷史結論?
第一問,學生能較快解答,第二問學生閱讀與歸納后也能回答,第三問的歷史結論建立在史料和第一,二問的基礎上,師生共同研討:,最終得出結論,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這一客觀規律就如同一個人的鞋與腳的關系,腳的大小決定鞋的大小需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正是體現了這一客觀規律。
上述探究過程是在"規定情景”中進行l,再加上老師及時給予明確的指導,效率是很高的。這種教學方法既有利于培養學生探究式學習方法,又有利于培養學生認識到論從史出的能力,還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
二,老師提供史料,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探究式學習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精神。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需要養成問為什么的習慣,同時養成尊重他人提出問題的習慣,我具體做法是,老師提供素材學生提出問題,并由學生請其他同學作答提問的同學對答案評判,答案不一致時小組討論,師生共同探討答案。在復習三次科技革命時,我給學生提供了以下材料即三次科技革命成就圖片,三次科技革命后各國經濟發展的數據材料,環境污染,核武器,核泄漏,網吧等圖片及相關文字資料。根據我提供的資料,由學生設計問題。學生提問的熱情非常高。大部分學生能提出諸如這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它有何影響?等基礎問題。這些簡單的問題由學生作答,也有學生提出了它以什么為動力,以什么為原料?這次科技革命有何特點?等稍難點的題。這一類題由小組討論后作答,還有同學提出科技革命有什么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我們該如何應對哪些消極影響?這些難度較大的題,則由師生共同討論完善答案。這一教學方法,是師生一起在具體情景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交流成果的過程,主要是培養學生養成問題的習慣,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發現問題的敏銳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正是課標對探究式學習的要求。
三,課堂小辯論,培養學生分析推理歸納能力
選擇課程標準的重難點問題,舉行小小的辯論會,能有效地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培養學生探究式學習方法。辯論基本流程是,確定辯題→確定選手→選定辯題→閱讀材料,找到于己有利的論據→正反雙方正式辯論。在教授《美國南北戰爭》時,我根據南北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這一重難點,設計了一場課堂辯論,請南北雙方代表從自己的利益角度考慮,就美國西部地區應實行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制還是實行種植園奴隸制,進行一個簡短的辨論。辯論起來才理直氣壯,有理有據,富有說服力。這樣既能培養學生對資料的閱讀與分析能力,又能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通過在辯論過程中對已方觀點和理由的表述,能培養學生構建論據的能力,進行正確的邏輯思維推理和判斷能力,同時敏捷地抓住對方漏洞進行反擊,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敏銳性,有效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和應辯能力。這些做法,正是課標對培養學生探究式學習方法的要求。培養學生探究式學習的方法很多。但由于不同的學生的學情是不相同的,教學方式方法不能生搬硬套,同樣的方法,適應一批學生卻不一定適應另一批學生。因而在培養學生能力方面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去演講,去解決。盡量讓培養學生探究式學習方法能更全面,更有實效。在實戰中掌握和運用。
參考文獻:
[1]樸春花;;培養學生探究學習興趣的一般方法[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年25期.
[2]楊樺;探究式學習的教學實踐體會[J];大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