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冰 閆凡坤
摘要:經濟法與商法兩者分屬于不同的法律學科,兩者所調整內容的側重點有所不同,經濟法調整的是經濟主體與國家兩個主體之間的關系,而商法調整的是各平等商事主體之間的關系。經濟法是公法與私法的融合與妥協,其絕大部分屬于公法,其本質是政府干預指導經濟之法,其目標是達到社會、國家、個人三者利益的協調,而商法屬于私法,雖然具有一定的公法因素,但其中充斥著意思自治原則,它的作用是用來維護商事主體之間的私權的,是用來關注與協調各平等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本文通過討論經濟法和商法之間的關系,認識到兩者既有諸多聯系又有很大區別,只有經濟法和商法共同充分發揮起各自不同的調整作用,才能共同維護和促進著經濟的健康與穩固發展。
關鍵詞:經濟法;商法;聯系與區別;共同作用
一、經濟法與商法的關系
(一)經濟法與商法的聯系
經濟法本來是公法,但在發展中公法和私法不斷妥協和滲透,而本是私法性質的現代商法逐漸具有了公法性質,兩者之間更是有著諸多相通之處,例如商事貿易管制、商事主體注冊登記制度、商業會計制度等,這些制度既能歸屬于經濟法律制度,也可以歸屬于商事的法律制度。
1、經濟法的調整是以商法的先行調整為條件
經濟法與商法在功能上具有互補的關系。經濟法和商法兩者的共同的功能絕大多數情況下是對市場失靈所產生弊端的應對與解決,以彌補市場調節的不足和局限對市場經濟造成的損害。但通過調整的具體案例和一些實踐來看,經濟法是對市場經濟的的二次調整,它一般是以商法的一次調整作為先行條件的,商法的調整可以看作一只先行的并且柔和的手,經濟法可以看做一只后備的并且強有力的手。正如某些學者認為的,從彌補市場失靈的角度劃分,經濟法可以認為是基本法,而商法則可認為是是輔助法,也是不無道理的。
2、經濟法的調整服務于商法的調整
商法是平等主體之間經濟關系的調整,經濟法是國家層面對于經濟關系的調整,但究其最后目的是對商主體和經濟秩序的維護,所以,經濟法要為商法發揮作用創造條件。
3、兩者的調整范圍有所重疊
經濟法與商法在調整對象上都可以概括為具有經濟性之特征,兩者的調整范圍也是共同涉及到市場經濟的交易活動中經濟主體的人身和財產關系。由以上幾點可以看出,兩者也是具有諸多重疊部分的。
(二)經濟法與商法的區別
1.經濟法與商法產生原因不同
當西方資本主義經濟自由競爭下產生壟斷的弊端,于是政府采納“凱恩斯主義”,直接介入干預經濟,所以最早出現的經濟法就是以而且必須是以反壟斷為核心的。商法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是在國家不直接介入市場經濟的情況下產生的,只能是對經濟關系的一般調整。
2.經濟法與商法的法律本質不同
商法本質上是屬于的私法范疇,隨著現代商法不斷的發展,使其具有了公法化因素,使其成為帶有公法性質的私法,主要表現在其滲透了諸多國家意志; 經濟法作為運用國家權力干預經濟生活的法律,其本質上屬于公法范疇,是公法與私法的滲透與妥協,既帶有公法性質,又不乏私法的屬性。
3. 經濟法與商法的調整對象不同
商法主要調整平等的營利性主體之間在市場經濟交易活動中所發生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主要著眼于微觀經濟和橫向經濟領域。經濟法則是國家為了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而對經濟生活進行干預和調整過程中產生的社會關系,主要著眼于宏觀經濟和縱向經濟領域。在兩者的調整對象上可以看出,商法的調整對象具有平等的特點,而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不一定平等的。
4、經濟法與商法的調整手段不同。
商法對商事關系的調整是以任意性規范為主的,它所遵循的是經營自主與意思自治原則,手段上是平等、等價、互利的,其調整手段可以認為是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制定的一般交易規則。經濟法以強直性規范為主,它對經濟關系的調整所遵循的是調控原則,主要采取權力性的方法,手段上有直接干預、指令和指導性經濟政策等多種手段,國家主導的色彩濃烈。
5. 經濟法與商的法價值目標不同
商法的價值目標是確認和保護商事關系中商事主體的地位和利益,經濟法以社會本位作為價值定位,經濟法的最終價值目標是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的協調與整合。從價值目標這一區別可以看出,商法著眼于微觀維護市場經濟的發展,而經濟法是著眼于宏觀角度的價值目標維護經濟發展。
二、經濟法與商法的共同作用
通過以上對經濟法與商法聯系和區別的研討,可以總結出:在相互關系上,經濟法是以商法的調整作為先行條件的,經濟法的調整是服務于商法的調整的,經濟法與商法之間具有重疊部分。而因調整對象、調整方法、價值目標等諸多方面的區別,經濟法和商法兩者之間具有不可替代性,經濟法和商法作為調整市場經濟關系的兩個主要法律部門,只有充分發揮它們在調整經濟關系中的共同作用,才能更好促進經濟的平穩運行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漆多俊主編. 經濟法學[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黃黎敏.論經濟法與商法的關系.[A]. 法制博覽, 2015.03.(上)
[3]張守文主編. 經濟法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