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春明
? ? ? ? 【摘要】 ?對話張家界桑植民歌,充分發掘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張家界桑植民歌之民族文化精髓,傳承民族文化、紅色文化,指導中學生學習詩歌的讀與寫,借助《對話張家界 學習讀與寫》校本課程教材以期實現中學生讀寫一體化的完美契合。
【關鍵詞】 ?桑植民歌 民族文化 紅色文化 讀寫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 ?G633.3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24-148-01
湖南張家界桑植縣,以其獨有的民歌唱響全世界,成為華夏文明的一顆璀璨的藝術明珠。桑植民歌也可謂花枝招展、風情萬種,她源遠流長、歷久彌新,幾乎涵蓋了我國傳統民歌的所有曲種。2006年桑植民歌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千百年來,桑植民歌以其獨特的韻律,訴說著桑植各族兒女的思想情感和理想愿望,展示著桑植各族兒女的智慧與力量,她將“天地人”和“真善美”有機地融合起來。桑植民歌曲調也可謂豐富多彩,旋律優美悅耳,情感淳樸真摯。其結構形式和旋律,更得益于這里獨特的生存環境、生活條件、民族習俗、語言特點等諸多元素,它們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構筑桑植民歌不可或缺的營養源,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桑植民歌因其獨特的美學價值和欣賞價值而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冠以“民歌的海洋”美譽。更難能可貴的是這民歌的海洋里彰顯著土家人憨厚淳樸的民族文化,浸透著彪悍悠長的紅色文化。
我們覺得僅靠幾個桑植民歌傳承人去傳承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我們覺得桑植民歌這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應該讓祖國年輕的一代——中學生把這個擔子挑起來,因為他們才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鑒于此我們《對話張家界 學習讀與寫》校本課程教材課題組不遺余力地把桑植民歌編入了這本校本課程教材的第二單元是為“對話張家界 學習詩歌的讀與寫”。
“對話張家界 學習詩歌的讀與寫”這個單元所選的四首桑植民歌,分別代表著桑植民歌中不同的格調和情感:《棒棒兒捶在巖板上》這首民歌表達出了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的不懈追求;《請七姑》這首桑植民歌表達的是當時處于水深火熱的人們希望得到“神靈”指引,致使我們的人生少走彎路;《洋芋歌》這首民歌自然是表達出對勞動人民辛勤勞作和對美好生活無限向往的由衷贊美;《門口掛盞燈》則是淳樸的桑植人民對為老百姓打江山的深情謳歌。我們深知桑植民歌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她浩如煙海,歷史久遠,豐富多彩。其中不乏渾圓嘹亮的山歌、優美抒情的小調、歡快活躍的花燈、低沉哀怨的曲藝、氣勢磅礴的勞動號子、蕩氣回腸的薅草鑼鼓以及激昂向上的革命歌曲。因此在這本校本課程“思考與練習”和“閱讀大視野”里還做了大量的補充。
學習“對話張家界桑植民歌 學習詩歌的讀與寫”這個單元,要讓學生在理解桑植民歌的基礎上,深切感受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濃厚的鄉土韻味。掌握桑植民歌中比興手法的運用,譬如《請七姑》、《洋芋歌》;開門見山,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的運用,譬如《棒棒兒捶在巖板上》《門口掛盞燈》等,尤其是別具一格的襯腔、襯調的運用,使桑植民歌在烘托氣氛、揭示人物內心情感等方面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這些都特別值得學生仔細揣摩和全身心體會。
尤其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桑植民歌是用來唱的,我們對話桑植民歌,就必須要把桑植民歌當做詩歌來閱讀。我們研究發現桑植民歌大多是敘事詩。它們一般通過敘事把詩歌的意象形象地通過畫面展示出來,我們說無論是《請七姑》中“七姑”,還是《洋芋歌》中的“勞作者”,還是《棒棒捶在巖板上》“情哥兒”“情妹兒”,還是《門口掛盞燈》中“婆婆”“媳婦”等,這些桑植民歌通過這些個意象(民歌中的形象)創設情境表達出桑植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無論《請七姑》中美好愿望的實現,無論《洋芋歌》中勞作者在勞動時的無比愉悅,無論《棒棒捶在巖板上》小伙兒對美好愛情追求,無論《棒棒捶在巖板上》中軍民情深的直抒胸臆等。這樣通過閱讀欣賞桑植民歌指導中學生詩歌的賞析寫作和嘗試進行詩歌的寫作訓練。
眾所周知,《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和寫作的要求一是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二是寫作教學強調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重要過程,而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F代教育家葉圣陶先生也說:“閱讀是由外往內的‘吸收,寫作是由內往外的 ‘發表,二者是‘積蓄與‘傾吐的關系?!边@種關系同樣表明,閱讀與寫作構成一種不可分割的整體性社會言語現象。我們的校本課程教材《對話張家界學習讀與寫》中的第二單元“對話張家界桑植民歌學習詩歌的讀與寫”的創意也在于此,這樣我們就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寫作熱情,打通讀與寫的藩籬。這樣我們就能真正完成與桑植民歌的對話從而學習詩歌的讀與寫,以期達到讀寫一體化的教學目標。
對話張家界桑植民歌,充分發掘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張家界桑植民歌之民族文化精髓,傳承民族文化、紅色文化,通過閱讀張家界桑植民歌,指導中學生學習詩歌的讀與寫。借助《對話張家界 學習讀與寫》校本課程教材以期實現中學生讀寫一體化的完美契合。
注明:本課題為湖南省張家界市社科聯市級重點課題(課題編號zjjsk201803)《對話張家界 學習讀與寫》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