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紋妤 武衛 王燕
(山東省東營區海洋與漁業局,山東 東營 257091)
對蝦白便的主要癥狀表現為:腸壁細胞增生、粘膜上皮畸變脫落、腸道逐漸發空變白、肝胰腺體萎縮。脫落的腺管上皮、腸道黏膜上皮和增生細胞隨糞便排出,形成“白便”附著在料臺上或者漂浮于水面。

“白便”成因較為復雜,有害細菌、藻毒素、水變、藥物刺激等單一或者綜合作用于蝦的肝胰臟和腸道均可引發對蝦“白便”。因此只有從提高對蝦體質、改善和優化水體環境、切斷病原體傳播途徑等方面著手,大力推廣健康養殖模式,才能有效杜絕對蝦白便的發生。
在此,為大家總結了一套針對對蝦白便的方法,以供參考:
首先,應停料兩天;第三天進行拌藥餌“腸安白便消+三黃粉或者菌旺旺+肝復蘇T”第一天全程投喂,第二天喂3頓,第三天喂2頓。同時配合調節水質(使用爽水寶、綠水寶等)和底質(使用底優樂、分解底改等)。
隨著每年氣溫的逐步走高,各地的南美白對蝦病會有所抬頭,特別是初放苗的一些養殖戶,在對蝦長到4-5公分左右,開始出現浮頭,食欲下降,病蝦表現癥狀為:蝦體特別是游泳足、步足和尾柄呈微紅色,腸胃半空,在對蝦體的病毒檢測中發現有明顯的白斑病毒。

主要發病原因是:由于經過多年養殖,苗種、池塘、水體都可能存在白斑病毒,加上養殖戶為了提早上市,放苗過早,導致幼蝦長期處于低水溫環境下生長,使對蝦抗病力、免疫力減弱,同時由于出梅后的天氣突然升溫,導致對蝦生活因子突變,蝦體抗病能力也會下降,使對蝦開始發病。

具體的防治措施有三點
一是注意發病蝦的隔離,禁止在工具和水體上與健康蝦混用,同時及時撈出死蝦,減少因死蝦引起的底質和水體的污染;
二是進行水體和池底改善,增強蝦體抗病能力,水體可以用微生物制劑如芽孢桿菌、噬菌蛭弧菌等有益菌改善水體,死蝦容易引起底質變壞,適當選擇品牌好的底質改良劑,進行底改;
三是適當地減少投餌量,以減少水體負擔,控制對蝦的攝入量,延緩對蝦脫殼,也可以減少對蝦發病數量。同時建議養殖戶以后要把握放苗時間,一定要控制水溫在22℃以上,并天氣穩定時,開始放苗。
我國南美白對蝦養殖常年受到病害的侵襲,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其中弧菌是最大的元兇,會經口傳播并定植在對蝦消化道產生毒素引起組織損壞,并造成對蝦肝功能紊亂及消化系統障礙,然后引發病害死亡。
近幾年來,南美白對蝦早期死亡綜合癥的病原主要是副溶血弧菌,在對蝦養殖中,多發病于蝦苗放養7-30天,患病對蝦體色呈白濁微紅,多數肝胰臟腫大,質地松軟,顏色呈淡白或淡黃色,部分患病對蝦的肝胰臟明顯萎縮,失去食欲,空腸空胃。該病病情發展十分迅速,死亡率和排塘率極高,從少量發病到排塘,時間最短僅2-3天。
(一)配備蓄水池,養殖用水要經過沉淀、過濾和消毒。取沿海較深的海水進入蓄水池,經過沉淀可以去除部分有機物質,減少對養殖的危害;沙過濾可除去一些對養蝦不利或致病的較大型生物,如帶有病毒的橈足類、枝角類、固著纖毛蟲、菌團等。
(二)及時添加淡水,逐漸降低鹽度。現行暴發的副溶血弧菌是海水弧菌又稱嗜鹽菌,鹽度越低,其生長繁殖速度越慢。
(三)補充鈣離子,促進對蝦正常脫殼。人工高密度養殖條件下,水體中往往缺乏鈣元素,從而導致甲殼動物脫殼時不能正常硬化造成軟殼癥。放苗后甚至養殖全程都要堅持補充鈣離子,縮短甲殼的硬化過程,緩解各種軟殼癥狀,增強體質,避免副溶血弧菌的侵襲。
(四)施用微生物制劑。微生物制劑對于水體病原弧菌及水質控制方面有獨特的優勢。乳酸菌能產生酸性物質和代謝產物,不僅能強化對蝦的消化吸收功能,增強食欲和促進生長,而且可抑制對蝦消化道中副溶血弧菌的生長繁殖。在對蝦養殖過程中,經常使用乳酸菌拌料投喂,有助于優化對蝦消化道的菌群組成,對增強對蝦食欲和預防消化道疾病均有良好的效果。蛭弧菌對對蝦病原菌及其他細菌有裂解作用,可以有效清除養殖環境和對蝦體內的副溶血弧菌。芽孢桿菌在控制養蝦池中發光細菌具有良好的效果。另外,光合細菌,EM菌,芽孢桿菌,硝化細菌等配合使用,在改變水中和沉積微生物種群結構、消除或減少病原微生物的數量、改善水質等方面,均具有有益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