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海燕,栗翠英,鄧 晶,杜麗雯
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超聲診斷科,江蘇 南京 210029
三陰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指乳腺癌中雌激素受體(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體(progesterone receptor,PR)及人表皮生長因子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均為陰性。目前針對TNBC的超聲研究大部分局限于常規超聲特征,本研究旨在常規超聲的基礎上結合超聲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分析乳腺癌患者超聲特征,探討CEUS對TNBC的診斷價值。
回顧性分析2017年3月—2018年5月于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術前行雙側乳房超聲檢查及病灶CEUS檢查并經手術后病理學檢查證實為乳腺癌的患者80例,均為女性,年齡33~73歲,平均年齡(49.08±9.94)歲。患者術后標本均行病理學檢查及免疫組織化學測定。根據結果分為兩組:TNBC組,35例,年齡34~73歲,平均年齡(50.77±10.67)歲;非TNBC組,45例,年齡33~69歲,平均年齡(47.73±9.21)歲。
1.2.1 儀器
應用ESAOTE MyLab Twice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線陣高頻探頭LA523,探頭頻率3~12 MHz。造影線陣探頭LA522,探頭頻率3~9 MHz,機械指數0.05。造影劑使用意大利Bracco公司生產的聲諾維(SonoVue),采用實時造影匹配成像技術(contrast tuned imaging,CnTI)。
1.2.2 方法
患者取仰臥位,雙臂上舉,充分暴露雙側乳房。首先觀察病灶二維超聲圖像特征,再觀察彩色多普勒血流及脈沖多普勒波形特征。最后對病灶進行CEUS檢查,選取一個最佳切面同時顯示完整病灶及周邊部分乳腺組織,用雙幅實時顯示,囑患者平靜呼吸,注射造影劑并實時記錄存儲。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以術后病理學檢查結果為診斷金標準。計量數據以x±s表示,計數資料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 5 例T N B C 患者病理學檢查證實均為浸潤性導管癌,病灶大小6 ~5 1 m m,平均(24.59±10.80)mm。45例非TNBC患者中,病理學檢查證實43例為浸潤性導管癌,2例為浸潤性小葉癌,大小7~49 mm,平均(23.58±13.32)mm。
由表1 可知,超聲圖像中結節邊緣、形態及方位等特征兩組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TNBC多邊緣光整,形態不規則,平行于皮膚(圖1)。非TNBC多邊緣毛刺或蟹足狀,形態不規則,非平行于皮膚(圖2)。
由表2可知,CEUS中邊緣強化程度、強化邊界、強化形態、造影劑分布、病灶是否明顯增大等特征在兩組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TNBC組在CEUS后表現為內部強化不均勻,邊緣以高強化為主,邊界清晰,形態不規則,CEUS前后病灶無明顯增大(圖1)。非TNBC造影后多邊界不清晰,形態不規則,CEUS前后病灶明顯增大(圖2)。

表 1 TNBC組與非TNBC組常規超聲特征比較

圖1 TNBC常規超聲及CEUS表現

圖 2 非TNBC常規超聲及CEUS表現

表 2 TNBC組與非TNBC組超聲造影特征比較
國外文獻[1]報道,T N B C 占乳腺癌的10%~17%,具有特殊的生物學行為及臨床病理學特征,侵襲力強,易復發轉移,對化療不敏感,預后差,致死率較高[2]。因此,臨床對TNBC的術前診斷準確率已成為關注及研究的重點。
本研究中TNBC多表現為低回聲腫塊,形態不規則,與Krizmanich-Conniff等[3]的研究結果相似。本組TNBC血流呈內部型,多為富血供(Ⅱ、Ⅲ級多見),與非TNBC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與部分研究結果相似[4-6]。對TNBC腫塊形態及血供爭議較大,還需加大樣本量進一步研究。本組中TNBC腫塊內部回聲不均勻,與既往研究結果一致[7-8],可能與腫瘤內部部分區域乏血供導致細胞凋亡、壞死及纖維組織的缺失相關[7]。本組中TNBC患者腫塊邊緣光整,少見毛刺或蟹足狀,與Uematsu等[9]發現TNBC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上常表現為邊緣規整的良性腫塊特征相一致。TNBC組中腫塊多平行于皮膚,縱橫比小于1,縱橫比≥1僅占2.86%,明顯低于非TNBC組,與張曉曉等[5]的研究結果相似。乳腺癌常表現為周邊高回聲暈,本組TNBC少見高回聲暈,與良性病灶相似,此與劉暢等[10]的研究相似。可能與TNBC腫塊生長迅速有關。與非TNBC組相比,本研究中TNBC組病灶多無鈣化,后方回聲無特點,微鈣化及后方回聲增強少見,但兩組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鈣化和后方回聲無助于兩者鑒別,可能與腫瘤異質性及入組病例數較少有關。
CEUS是一種新型血池成像技術,目前關于TNBC的CEUS特征的相關文獻并不多見。毛錫金等[11]研究認為,TNBC組BRCA1基因突變比例高,生長迅速,微血管密度較高,惡性程度高。本研究中,TNBC呈富血供,造影后以整體高強化為主,強化程度不均勻,可能與TNBC生長迅速導致生長速度不一有關。Sung等[12]研究發現TNBC在MRI上多有環形強化特征,與本研究中邊緣呈高強化相似。TNBC組造影后形態不規則,邊界清晰,造影前后病灶無明顯增大,與Uematsu等[9]發現TNBC在MRI上多有邊緣規整的特征相一致,可能與TNBC膨脹性生長,病灶局限有關[13]。造影劑充盈缺損與惡性腫瘤新生血管分布不均一、腫瘤局部缺血壞死相關[14]。本研究中TNBC大部分無充盈缺損,可能與樣本量較少或大部分入組患者病灶為早期發現,大部分腫瘤內部壞死部分很少有關。
總之,TNBC與非TNBC在聲像圖及CEUS表現上有一定的交叉重疊性,TNBC組CEUS檢查中病灶的邊緣強化程度、強化邊界、強化形態、造影劑分布、病灶是否明顯增大等特征,與常規超聲特征結合,對TNBC有一定的診斷價值,從而可提高對TNBC早期的超聲診斷準確率,指導臨床的診斷、治療及預后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