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我躍 張前飛 趙應梅 劉 娟 楊再清 許 斌
貴陽市食品藥品檢驗檢測中心,貴州 貴陽 550081
葉下珠為大戟科植物葉下珠PhyllanthusurinariaL.的干燥全草。多生于山坡、路旁、田間,花沿莖葉下而生,結果時狀如小珠,故有葉下珠之稱。分布于廣東、廣西、云南、湖南、貴州、福建、浙江、江西等地,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明目、消積的功效,用于痢疾、泄瀉、黃疸、水腫、熱淋、石淋、目赤、夜盲、疳積、癰腫、毒蛇咬傷等治療[1]。藥材中常含有一定量的灰分,包括植物本身的生理灰分和外來泥沙等,影響灰分含量因素較多。生長環境、土質、水肥條件、種植習慣等的不同也會影響生理灰分變化,藥材中灰分的最高限量可以保證中藥的純度[2-3]。浸出物測定可充分反應藥材的內在質量,是確保其療效確切、質量可靠的有效手段。中藥材的浸出物含量測定作為控制其質量標準已經得到廣泛應用[4-6]。賈芳等曾對四川和廣西兩地產葉下珠進行灰分、浸出物、沒食子酸研究發現,廣西產的和四川產的葉下珠在質量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7]。有必要對更多不同產地葉下珠的質量進行分析比較,研究以《中國藥典》[8]2015年版灰分測定和浸出物測定法,測定四川、廣西、貴州、云南、福建、廣東等地不同產地葉下珠總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和浸出物含量,為進一步制定葉下珠的質量標準提供可靠的實驗數據。
1.1 材料 10批葉下珠來源見表1,其中4批來源于貴州,其余6批來源于四川、廣西、廣東、云南、福建等地,由貴州中醫藥大學藥學院魏升華教授鑒定為大戟科葉下珠屬植物葉下珠PhyllanthusurinariaL.的帶根干燥全草。

表1 葉下珠來源表
1.2 儀器 DFD-700恒溫水浴鍋(北京國華醫療器械廠);DFT-200藥材粉碎機(長沙市岳麓區中南制劑機械廠);SX-5-12箱式電阻爐(天津泰斯特儀器有限公司);Srtorius BSA224S電子天平(德國Srtorius公司);202-3AB型電熱恒溫干燥箱(天津泰斯特儀器有限公司);干燥器、坩堝(50 mL)。
2.1 總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測定 按照《中國藥典》2015年版2302總灰分測定 取10批葉下珠供試品用粉碎機粉碎,使能通過二號篩,混合均勻,取供試品3 g,置熾灼至恒重的坩堝中,稱定重量(準確至0.01 g)緩慢熾熱,避免燃燒,至完全炭化時,逐漸升溫至550 ℃,使完全灰化至恒重。根據殘渣重量,計算供試品中總灰分的含量(%)。取總灰分項下所得的灰分,在坩堝中小心加人稀鹽酸約10 mL,用表面皿覆蓋坩堝,置水浴上加熱10 min,表面皿用熱水5 mL沖洗,洗液并人坩堝中,用無灰濾紙濾過,坩堝內的殘渣用水洗于濾紙上,并洗滌至洗液不顯氯化物反應為止。濾渣連同濾紙移置同一坩堝中,干燥,熾灼至恒重。根據殘渣重量,計算供試品中酸不溶性灰分的含量(%)。所得總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結果見表2。


樣品總灰分/%酸不溶性灰分/%Y17.64±0.131.64±0.06Y27.95±0.030.97±0.04Y36.71±0.060.95±0.08Y46.76±0.031.04±0.15Y57.45±0.071.08±0.08Y68.02±0.141.52±0.03Y77.18±0.020.94±0.01Y87.19±0.141.47±0.08Y97.57±0.070.74±0.05Y105.69±0.070.83±0.01


總灰分:
2.2 不同處理方法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測定 按照《中國藥典》2015年版2201浸出物測定法項下的冷浸法和熱浸法測定,取1批(廣西欽州)葉下珠供試品粉末過二號篩,取供試品約4 g置250 mL的錐形瓶中,精密加水100 mL。由表3可知,葉下珠采用熱浸法所得水溶性浸出物含量較高為23.56%。

表3 不同處理方法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測定結果
2.3 不同濃度乙醇量對浸出物含量測定 取葉下珠(廣西欽州)按照《中國藥典》2015年版2201浸出物測定法項下以30%、50%、70%、90%乙醇量方法對醇溶性浸出物項下的冷浸法和熱浸法對影響探究。由表4可知,水溶性浸出物和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最高的是采用乙醇量為30%的熱浸法的浸出物最高為24.12%,乙醇量為90%的冷浸法的浸出物最低9.58%。根據經濟,實惠,方便,因此本文樣品的浸出物的測定采用醇溶性浸出物進行測定。

表4 不同濃度乙醇量對浸出物含量測定結果
2.4 樣品醇浸出物測定 按照《中國藥典》2015年版2201浸出物測定法項下采用乙醇量為30%的熱浸法取供試品約4 g,精密稱定,置250 mL的錐形瓶中,精密加乙醇量為30% 100 mL,密塞,稱定重量,靜置1 h后,連接回流冷凝管,加熱至沸騰,并保持微沸1 h。放冷后,取下錐形瓶,密塞,再稱定重量,用水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用干燥濾器濾過,精密量取濾液25mL,置已干燥至恒重的蒸發皿中,在水浴上蒸干后,于105°C干燥3 h,置干燥器中冷卻30 min,迅速精密稱定重量,以干燥品計算供試品中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結果見表5。

表5 10批葉下珠藥材醇浸出物含量測定結果


研究對10批葉下珠總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含量測定發現,不同來源樣品具有一定的差異,總灰分最高值是為8.16%(廣西欽州),最低值是5.62%(福建泉州),酸不溶性灰分最高值是1.70%(貴州威寧),最低值是0.69%(四川瀘州),醇溶性浸出物最高值是29.55%(貴州凱里麻江),最低值是16.35%(云南昭通),發現含量最高值和最低值均相差近1倍,導致差異可能的原因是產地海拔高度、土壤類型、水肥條件、采集時間等因素有關[2-3],有待進一步研究。
按照2015年版《中國藥典》的方法對10批葉下珠進行測定,通過測定總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含量,得到較為準確的試驗數據,為建立藥材標準提供科學依據,根據所測結果建議葉下珠藥材總灰分不得過8.24%,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過1.52%,并建議將醇溶性浸出物按熱提法處理所得結果納入標準,并規定不低于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