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淼崟 魏榮瑞 曹依帆 鐘國躍 張亞梅
江西民族傳統藥現代科技與產業發展協同創新中心,江西 南昌 330004
菊科植物灰枝紫菀AsterpoliothamnusDiels干燥花序是藏醫傳統習用藥材“露瓊”的基原藥材之一,藏醫藥經典著作《晶珠本草》記載“可解毒,治溫病時疫、木保病,清脈熱”,可用于流行性感冒發燒、食物中毒等[1]。漢民族民間多用其全草治療流行性感冒和發燒,有關灰枝紫菀的研究較少,亦未見生藥學研究報道。本論文通過系統觀察灰枝紫菀全草生藥學特征,為藏藥“露瓊”基原藥材之一—灰枝紫菀的生藥學鑒定和質量控制提供參考。
1.1 儀器 XY-200型高速多功能粉碎機,GZX-9070MBE電熱鼓風干燥箱。日本Nikon H550S顯微鏡,Nikon DS-Ri2顯微成像系統,TS100(Nikon) 倒置生物顯微鏡,德國徠卡Leica RM2245輪轉式切片機,TKY-BMB型石蠟包埋機。
1.2 試劑與材料 甘油,苯酚,水合氯醛,明膠,乙醇,甲醛,冰醋酸,二甲苯,番紅,固綠,加拿大樹膠,進口石蠟均為分析純。
灰枝紫菀藥材采自青海省久治縣德合龍寺,經江西中醫藥大學鐘國躍研究員鑒定為菊科Compositae紫菀屬Aster灰枝紫菀AsterpoliothamnusDiels 的干燥花序。標本現存于江西中醫藥大學中藥資源與民族藥研究中心標本館。
2.1 性狀描述 結合相關文獻和標本對灰枝紫菀藥材進行性狀描述。
2.2 顯微鑒定 取灰枝紫菀藥材2份,1份干燥后粉碎,過5號篩,用于藥材粉末鑒定;1份置水中煮沸軟化,分揀出根、莖、葉,制成石蠟切片,進行顯微觀察。另取適量經水軟化展平的葉片,用解剖針或刀片撕取上下表面,制成臨時制片用于葉表面顯微觀察。
3.1 藥材性狀 灰枝紫菀莖多分枝,帚狀,皮灰褐色,撕裂,嫩枝纖細,葉密集,被密短糙毛或柔毛。葉多脫落或破碎,完整葉片展開為多長圓形或線狀長圓形,長1~3 cm,寬0.2~0.8 cm,全緣,基部稍狹或急尖,邊緣平或稍反卷;上表面被短糙毛,下表面被柔毛,兩面有腺點。頭狀花序在枝端密集成傘房狀或單生;花序梗細,長1~2.5 cm,密被絨毛。總苞圓盤形,中央管狀花。子房棕色,密被長冠毛。氣香,味淡。
3.2 顯微鑒別
3.2.1 根橫切面 截面為圓形,表皮細胞排列緊密,多皺縮或脫落,木栓細胞5~10列,栓內層明顯,最內層細胞外壁增厚。皮層寬廣,有細胞間隙,有分泌腔和草酸鈣棱晶。中柱鞘纖維束散在,次生韌皮部明顯。木質部一直分化到中心,射線寬1~2列,導管單個散在,木纖維與木薄壁細胞區別不明顯。如圖1所示。

3.2.2 莖橫切面 木栓層細胞數列,內含紅棕色物。皮層和韌皮部均不明顯。木質部占大部分,射線寬1~3列細胞,導管壁較薄,單個散在或數個切向連接,略呈放射狀分布,木纖維與木薄壁細胞區分不明顯。中央髓部細胞多有空洞或裂隙,外圈木質部常伴有纖維束,形成層呈環分布,如圖2所示。
3.2.3 葉橫切面 上、下表皮細胞各1列,排列緊密,多呈類方形,可見非腺毛,多由2~4個細胞組成, 均被角質層。上下表皮內均可見柵欄組織,緊密分布。中脈維管束外韌形,下表皮內有厚角組織2~3列,皮層薄壁組織大,內含草酸鈣結晶,導管呈放射狀排列。如圖3所示。
3.2.4 葉橫切面 上表皮表觀細胞呈多邊形或類方形,可見腺鱗,垂周壁較平直,呈扁球形,由6~7個細胞排列在同一平面上。下表皮細胞表觀呈波紋不規則形,可見腺鱗和非腺毛,氣孔不定式。如圖4、圖5所示。
3.2.5 灰枝紫菀粉末 本品粉末黃棕色。腺毛大多棒槌狀,頭部稍膨大,和腺柄均多由2個細胞組成。非腺毛較多,大型,多彎曲,頂端鈍圓,微木化,14個細胞組成,直徑可達10 μm,較粗者壁有網狀紋理。厚壁細胞呈長方形,非木化,紋孔較多,排列成縱行。冠毛分枝狀,各分枝為單細胞,先端漸尖。花粉粒常見,具3孔溝,表面具尖刺狀雕紋。石細胞單個散在,呈類方形,層紋及孔溝較明顯,無色。可見花冠裂片表面具棒槌狀突起。導管多為網狀紋理和螺紋導管。偶見草酸鈣簇晶和方晶。如圖6所示。



藏藥“露瓊”的基原藥材之一是菊科植物灰枝紫菀A.poliothamnus的干燥花序[2],故《衛生部藥品標準藏藥分冊》收載了其粉末顯微鑒別特征。考慮到漢族地區民間多用其全草治療流行性感冒,發熱等[3],而有關其全草的生藥學研究鮮有報道。本文對灰枝紫菀干燥全草的性狀和顯微特征進行研究,確認其均可反映灰枝紫菀藥材獨特的生物學特性和組織特征,其中藥材的性狀特征和全草粉末顯微特征尤能反映其生藥學特性。此研究結果可作為灰枝紫菀藥材生藥學鑒別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