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鑒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當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西方現代文明不再一家獨大,擁有數百年乃至數千年歷史的中華文明、希臘羅馬文明、俄羅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奧斯曼文明等古老文明,正在重煥生機。
對人類命運共同體而言,古老文明,尤其是完成了現代性轉化的古老文明,蘊藏著化解現實困境的寶貴經驗,凝結著追求美好未來的恒久價值。由于大多數古老文明主張以包容性傳統助推新型全球化,以文化多樣性追求多元現代化,以“文明的對話”去塑造和而不同的未來,古老文明因其內生的開放包容傳統,有益于形成各文明間平等對話的共同體。
在經歷共同締結人類的軸心時代、遭遇西方現代工業文明的沖擊、被重新激活復興這些共同命運過程中,古老文明共同體展現出了善于處理傳統與現代關系、不同族群關系、西方與非西方關系這些共同特質。今天,當世界走到新的十字路口,全人類面臨著諸多共同挑戰。
我們是要文明一元化,還是要文明多元化;是要單一現代化,還是要多樣現代化;是要文明的沖突,還是要文明的對話;是要文明的自我封閉,還是要文明的交流互鑒?正確答案不言而喻。古老文明共同體的復興之路,就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之路。古老文明共同體走向復興面臨著共同的使命。
第一,要超越文明中心論,重塑文明多元性。
古老文明自身多具有多樣性。例如,中華文明內部保持著豐富的多樣性,形成了既有統一性、又有差異性的治理體系。
在宗教關系上,中華文明強調“多元通和、政主教從”,比西方更早提出政教分離,從未發生過宗教戰爭。在民族關系上,中華文明強調“和而不同、多元一體”,既有一個共同的中華民族,又有各具特色的少數民族。在國家結構上,中華文明既有一竿子插到底的郡縣制,也有因俗而治的“一國多制”傳統。
即使在歐洲,越是具有深厚傳統的文明,越是提倡文明多樣性。比如法國始終具有文化自豪感,始終高揚文化主體性,始終堅信葡萄酒比可樂更高貴,率先提出文明多樣性理念。無獨有偶,同樣具有深厚文化傳統的德國在戰后始終強調文化多元主義。當代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提出了多元文化之間的“交往理性”,他的弟子霍耐特則提出了不同文明之間的“承認倫理”。在德國、法國、希臘、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歐盟國家共同推動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
第二,要超越單一現代化,探索多樣現代化。
文明多元化決定了現代化道路的多元化。世界并非只有一種模式。同一個現代化,有拉美模式、有東亞模式、有阿拉伯模式和中國模式。同樣是市場經濟,美國有新自由主義市場經濟,德國有國家與市場相結合的市場經濟,中國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即便在民主政治內部,美國的三權分立與英國的君主立憲不同;歐美的選舉政治與亞洲的選舉政治也不同。每一個國家根據自己的國情尋找符合自身發展的道路,恰恰是多元文明的特征。
第三,要超越文明沖突,促進文明對話。
文明沖突的根源不是古老文明的現代復興,而是單一文明的唯我獨尊。相比文明沖突論,各大古老文明都有對話協商的文化傳統。比如,中華文明追求天下為公的大同境界,而非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堅持“遠人不服則修文德”的溝通方式,而非“力量即正義”的實力原則;秉持“民胞物與”的共同利益,而非“非敵即友”的二元觀念。所以,中國即使是在綜合實力最強的時候,也沒有對外擴張、沒有殖民掠奪、沒有炮艦政策、沒有強加于人的不平等條約。
再比如,上世紀50年代,中印率先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印度提出的不結盟運動,顯然有助于跳出西方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彌合東西方文明斷裂的鴻溝,以合作共贏的新思維代替零和博弈的舊思維。因此,以文明對話超越文明對抗,是早已為古老文明所印證的共生共存智慧。
第四,要超越文明優越論,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現代西方文明具有根深蒂固的“文明優越感”,而古老文明歷經風雨榮辱,既不妄自尊大,更不妄自菲薄。單一的西方現代工業文明如果不與各大古老文明交流借鑒,更加無法成為普世文明。與此同時,不與西方文明交流互鑒,非西方文明也難以發展壯大。
各大古老文明絕非完美,當年之所以被西方超越和沖擊正是因為自身深重的積弊。古老文明必須保持開放的心態,堅持不懈地交流互鑒,與西方現代文明攜起手來,形成更可持續發展的人類文明力量。例如生態文明就成為了一個融匯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意識形態的中西文明交流平臺。這樣的平臺還有很多?!?/p>
(作者是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第一副院長,本文摘自潘岳在第八屆世界中國學論壇上的開幕發言)
國際論壇版文章除社評外,均不代表本報觀點。歡迎讀者參與討論。電子信箱:taolun@globaltime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