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字學是以漢字作為研究對象的一門學科,通過對漢字的產生、發展和演變進行研究,探討、總結漢字發展的內在規律。漢字因形表義,對字詞的理解正是孩子有效閱讀的基礎。《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我根據平時語文課堂教學實踐,談談“漢字學”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漢字學;閱讀;教學
一、 推形析義 挖題眼
揭示課題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門藝術。70%的漢字屬于形聲字,形聲字由聲符和義符組成,聲符表音,義符表義。利用形聲字的造字規律,推形析義,挖題眼,抓住課文的主要線索,梳理文章的脈絡,從而激發孩子閱讀興趣。
例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竊讀記》這篇課文,課題“竊讀”這個詞是什么意思呢?初讀課題,很多孩子會根據生活經驗,把“竊”理解為“盜竊、偷竊”。有的孩子讀了課文后,知道“竊”雖然不是“盜竊、偷竊”的意思,但也無法準確表達“竊”字的含義。“竊”是個形聲字,“穴”表義,“切”表音。“穴”作為偏旁,與洞穴、房屋有關。“竊”的繁體字是“竊”,米從穴處,即被偷盜的意思。“竊”本義是偷盜的意思,現也引申為偷偷地,暗中,如“竊笑、竊聽、竊讀”。“竊讀”就是偷偷地讀書、看書的意思,理解詞義后,教師可以抓住題眼提出問題:小時候,作者在書店偷偷地讀書的滋味是怎樣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輕聲讀課文。
例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課題“崛起”這個詞是什么意思呢?“崛”是形聲字,“山”表義,“屈”表音。教師引導孩子交流:山有什么特點?教師采用形象、直觀的方法,推形析義,讓孩子理解“崛起”就是指像山一樣高高地挺起,中華像山一樣高高地挺起,就是說中華強大起來了。接著教師提出問題:周恩來小時候為什么會立志為中華強大起來而讀書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學習課文。
二、 辨形思義 釋詞意
語文課堂教學,在初讀課文后,一般都會安排“生字詞教學”這個環節,生字詞教學的形式靈活多樣。有經驗的老師,通常會把一些重點詞語理解放在閱讀教學中,在具體的語言環境理解詞語,隨文識字,隨文解詞,孩子對文中重點詞語理解就會更加深刻。
例如: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湯姆索亞歷險記》這篇課文,“湯姆和哈克出庭為彼得作證,混在旁聽席中的喬埃大驚,落荒而逃。”“落荒而逃”這個詞語中的“荒”,有很多孩子會與“慌”這個字混為一談。“荒”是會意兼形聲字,從“艸”,“巟”指水廣,指草長滿田地之意。而“慌”是形聲字,從“忄”,與心情有關。教師引導孩子分辨字形,思考這個詞語的大致意思,“落荒而逃”是指向長滿草的荒野逃跑的意思。通過比較,辨形思義,孩子銘記這個詞語的意思,也就不會把“落荒而逃”寫成“落慌而逃”了。
例如:人教版四年級下冊《全神貫注》這篇課文,“茨威格莫名其妙,趕忙叫住羅丹:‘喂!親愛的朋友,你怎么啦?我還在屋子里呢!”這句話中的“莫名其妙”一詞,孩子能大致理解這個詞語的意思是:不清楚,不明白,但很多孩子把“莫名”當作“莫明”,理解為:不明白的意思。“名”是會意字,“口”指叫喊,“夕”指黃昏,表示天黑時叫孩子回家的意思。“名”在這個詞語是指說出的意思,“莫名其妙”字面的意思是:不能說出其中的奧妙,這個詞語應這樣理解:發生的事情很奇怪,說不出解釋的道理來。這樣通過比較,辨形思義,今后孩子就不會把“莫名其妙”寫成“莫明其妙”了。
三、 探形索義 悟內涵
語文學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語文課堂教學既是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也是對孩子進行情感熏陶的過程。有經驗的語文老師總會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聯系上下文,體會字里行間表達的情感。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抓住重點詞語,聯系上下文體會重點句的含義,進而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領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例如: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賣木雕的少年》這篇課文,“攤點里陳列的木雕琳瑯滿目,各式各樣,想到朋友的叮囑,我在一個攤點前停下來,仔細地挑選。”“琳瑯滿目”這個詞語中“琳瑯”是什么意思呢?“琳瑯”兩個字都是“王”字旁,“王”字旁,也叫斜玉旁,與珠寶、玉石有關。“琳瑯”是指精美的石頭。“琳瑯滿目”是指什么意思呢?從字面上理解這個詞語是指:精美的石頭很多,到處都是。聯系上下文,“琳瑯滿目”在這篇課文里指的是:攤點里陳列的木雕不但精美,而且數量非常多。教師提出問題:你從哪些詞句體會到攤點里陳列的木雕琳瑯滿目呢?引導孩子聯系上下文,體會作者對木雕的喜愛之情。
例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學會看病》這篇課文,“我就是想鍛煉他,也該領著他一道去,一路上指點指點,讓他先有個印象,以后再按圖索驥。”這句話中的“按圖索驥”是什么意思呢?“驥”是形聲字,“馬”表義,“冀”表音。“驥”是指好馬、駿馬的意思。“按圖索驥”就是指:按照提供的圖紙尋找好馬的意思。聯系上下文,“按圖索驥”在課文里是指:母親領著孩子一道去醫院,一路上指點指點,讓孩子先有個印象,以后孩子生病,再讓他獨自一人上醫院看病。可是,母親這樣做了嗎?聯系上下文,說說母親是怎樣做的?孩子獨自一人上醫院看病后,母親內心備受煎熬,引導學生體會母親矛盾的心理,感受字里行間表達的情感。
四、 探源明義 品精妙
語文課應致力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教師應引導孩子通過文本,體會語言文字的精妙所在,走向作者的內心世界。品味語言就是品味人情,是用心靈與文本對話,是用心靈與文章的主人公溝通,進而領略語言文字的魅力。
例如: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楊氏之子》這篇課文,“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這句話中的“聰惠”一詞的“惠”古代同“慧”,“聰惠”就是非常聰明的意思。教師可以抓住“聰惠”一詞,提出:從課文的哪些詞句可以體會到楊氏子非常聰明呢?充分交流后,教師可以抓住“惠”這個字,體會“惠”除了聰明這個意思,還有什么含義?惠,金文=(叀,紡紗的轉輪,代表紡織)+(心,表示善良溫柔),表示女子能紡紗織布,操持家務,且心地美好,與人為善。隸書將篆文的“心”寫成。古人稱男子善于組織管理為“賢”,稱女子心靈手巧為“惠”。《說文解字》指出,惠,仁愛也。也就是說“聰惠”除了有非常聰明的意思,在這里還包含仁愛,與人為善,知書達理的意思。接著教師引導孩子體會楊氏子說話妙在哪里?感受文章遣詞造句精妙所在。
例如:人教版四年級下冊《長相思》這篇課文,“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這句話中的“聒碎”一詞是什么意思呢?“聒”篆文=(耳)+(,嘴里塞滿食物),比喻塞滿耳朵。本義:兩耳充滿噪音,思緒混亂。隸書
用“舌”(說話)代替“”,另造會意字,表示話語太多,令人耳根不清凈。是什么聒碎將士們的思鄉之夢呢?教師引導孩子展開想象,塞外風雪交加是怎樣的情景?家鄉沒有這樣的聲音,那么家鄉此時此刻應該是怎樣的景象?通過探索“聒”字的演變,領會“聒碎”一詞的意思,體會將士對家鄉,對親人的思念,品味語言的精妙。
五、 溯源求義 解困惑
漢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一種文字,四千多年來,漢字從甲骨文以來產生很大的變化。由于一大部分漢字筆畫太多,不便書寫和記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正式開始了簡化漢字,1956年1月正式通過簡化字。1977年,國家公布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現在我們常用的一些簡化字與原來的漢字發生很大的變化,孩子對有些字詞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有時應溯源求義,探究漢字的演變歷程,解決他們心中的困惑。
例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他們急忙奔了過去,只見人群中有個衣衫襤褸的婦女正在哭訴著什么,一個大個子洋人則得意揚揚地站在一旁。”這句話中的“得意揚揚”一詞,在舊版的語文教材中寫成“得意洋洋”。為什么新版教材要把“得意洋洋”改成“得意揚揚”呢?隸書將篆文字形中的“水”寫成“三點水”,將篆文字形中的
寫成。古人稱大池為湖;稱大湖為海;稱大海為洋。而“揚”的甲骨文借用“昜”
(日+下),表示在陽光照耀下突出、鮮明。篆文=(手,舉)
+(昜,日照),表示高舉在日光下,“揚”有高舉使之飄蕩的意思。通過比較“揚”與“洋”的不同含義,更能體會洋人撞死中國人后,不但沒有絲毫自責的意思,而且還趾高氣揚,還覺得自己很了不起。通過追溯漢字演變歷程,孩子們就更容易領會新版教材為什么要把“得意洋洋”改成“得意揚揚”了。
例如:“再接再厲”這個成語的意思是:一次又一次地繼續努力,而“厲”有嚴格、嚴肅的意思,而“勵”有振作、振奮、勸勉的意思。愛動腦筋的孩子不禁會問:“再接再厲”怎么不是“再接再勵”呢?這時候,教師就應該引導孩子探究“再接再厲”這個成語的來源了。“再接再厲”這個成語原來是指雄雞相斗時,每次交鋒前先磨磨嘴。“再接再厲”的“厲”原本是“礪”,指磨刀石,這里是名詞作動詞用,引申為磨快,現比喻一次又一次地繼續努力。也就是說“再接再厲”這個成語原來是“再接再礪”,由于漢字簡化,為了書寫方便就把“礪”簡化成“厲”。了解“再接再厲”這個成語的來源,孩子們一定會記得更牢。
漢字具有音形表義的特點,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適當運用“漢字學”的構字規律,了解漢字的演變歷程,有助于孩子正確理解詞語的意思,幫助孩子領會課文的重點句的含義,品味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這樣不但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也使中華傳統文化得到傳承。
參考文獻:
[1]《說文解字》.
[2]《康熙字典》.
作者簡介:張文華,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南靖縣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