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審美性教學因有助于學生品性情操培養,而被廣泛地應用到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并成為新課程背景下,語文詩歌教學中一種不可或缺的教學形式,本文之中筆者將結合自身的實踐教學經驗,從音樂美、遣詞美、意境美、情感美四個方面,對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語文詩歌審美性教學做出探討。
關鍵詞:新課改背景;高中語文;詩歌;審美性教學
一、 前言
審美性教學以陶冶情操、健全人格、豐富學識為目的,借助美學理念,開發學生的情感世界,可使得學生得到美的熏陶,并促使學生的文學底蘊得到升華,在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審美性教學是一種極為契合的教學方式,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一線高中語文教師,有必要對高中語文詩歌審美性教學做出更加深入的探討和研究。
二、 高中語文詩歌審美性教學內涵及意義
“審美性教學”可理解為,運用美學方法和理念去指導教學,將教學行為本身視作審美對象,從而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時刻感受到對美的享受,促使學生發現美、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最終得到審美空間的拓寬,構建學生的美學精神世界。而很顯然以往的高中語文詩歌教學,曲解教學標準,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讓學生對詩歌進行死記硬背的學習,并沒有引導學生進行審美分析,輔助學生產生審美體驗,由于將學生的審美感受拋諸腦后,致使學生產生疲憊心理。而在新課程背景下,明確地指出語文要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雙重功能,要通過語文課程學習,促使學生的人格、品性得到塑造,教師要樹立“大語文”教學觀,實現語文育人的教學目的。很顯然審美性教學是符合新課程倡導的,因此在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審美性教學的運用具有重要意義,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同仁有必要對高中語文詩歌審美性教學做出更加深入探索研究。
三、 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語文詩歌審美性教學探討
(一) 感受詩歌音樂美
《禮記·樂記》中有云“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在《詩經》三百篇之中,《風》《雅》《頌》以音別,但是每一篇幾乎都可以合樂而唱,在或者在《楚辭》“九歌”篇,其前身本就是楚國民間祭神的巫歌,而在漢樂府詩歌中,也含有大量,諸如“橫吹”“鼓吹”“清商”這樣的樂調詩名。由此可以看出,詩歌與音樂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在審美性的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教師若是可以更好地帶領學生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可更好地幫助學生認識詩歌的本質,體會詩歌這種獨特的文學體裁形式。而結合過往的教學經驗,筆者認為感受詩歌音樂美最好的形式就是誦讀,如教師要將有關詩歌誦讀的基本經驗傳授給學生,從而讓學生在進行詩歌誦讀時,注重咬字發言,把握好重讀、輕度、停頓等語速調整,要讀得抑揚頓挫、平仄有致、情感充沛,這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詩歌的語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二) 品味詩歌遣詞美
詩歌作為文學體裁的一種,與散文、戲劇、小說等文學體裁形式相比,詩歌最大的特點短小精悍、語句簡潔,通過一句只有幾個字,但是卻可以表達出復雜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在審美性的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教師要帶領學生認真地分析詩歌的組字用詞,品味出詩歌的遣詞美,這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體會詩歌的創作智慧。以《旅夜抒懷》這首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的詩歌為例,詩歌之中“涌”和“垂”兩個字,需要學生反復揣摩體味,也許學生就會發現,“涌”字生動地描寫出了月光下江水涌動的景象,哪種“波光粼粼”的感覺恒生于紙面,而“垂”字則生動地刻畫出天空星星雖懸掛于天際之上,但是有種近在咫尺的感覺,詩人只用兩個字,就把旅夜景象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這無疑是中華詩歌遣詞美的一種體現。
(三) 領略詩歌意境美
“意境”包括“意”與“境”兩個方面,其中“意”指詩歌中表達的思想情感,而“境”則是指詩歌描繪的具體的事物景象,無論是古代詩歌,還是現代新詩,意境永遠都是詩歌創作追求的基本藝術標準,在審美性的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若是想要讓學生更好地領略詩歌的意境美,就要牢牢地把握住詩歌的意象。如在中國古代詩歌之中,“月”“雁”往往代表的是思鄉,“楊柳”“長亭”主要代表惜別,“梧桐”表達凄苦,“紅豆”象征相思,而“酒”則是剪不斷的愁緒。而在現代詩歌之中,同樣有意象,如在《雨巷》這首詩歌中,“油紙傘”和“姑娘”就是一種特別的意象,學習詩歌,品味詩歌意境美,必須要牢牢地抓住這些意象,并借此展開聯想,這才能實現審美性教學的目的。
(四) 體悟詩歌情感美
在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語文教材之中,收錄更多名家精品詩歌代表作品,這些詩歌作品,不僅具有音樂美、遣詞美、意境美,還充斥著情感美,在審美性的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教師應該帶領學生對詩歌所要表達的情感,做出深層次的分析,這樣才能促使學生在詩歌學習中,得到道德情操和品性涵養的有效塑造,而這是審美性教學在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運用的本質目的。如在學習《定風波》這首宋代文豪蘇軾的詩歌時,這是詩人在貶謫期間創作的一首詩歌,但是全詩之中卻并未有一點哀怨之情,表達出了詩人豁達開闊的心胸,而這正是《定風波》這首詩歌的最美體現,并使得我們即使在千百年后再去品讀,仍舊可獲得內心上的鼓舞,這種情感美的體悟,正是審美性教學的真諦。
四、 總結
詩歌本就是充滿美學元素的文學體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詩歌擁有的獨特的教學地位,而審美性教學,以陶冶情操、健全人格、豐富學識為目的,在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審美性教學的運用,可更好地幫助學生感知詩歌的音樂美、遣詞美、意境美和情感美,為此在新課程背景下,強化高中語文詩歌審美性教學探討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林木娟.淺談高中語文古詩歌閱讀教學的高效構建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8(46):63+66.
[2]劉單.新課改下高中語文詩歌審美性教學探討[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7(6):98.
[3]成蕊.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語文詩歌審美性教學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7(40):254-255.
[4]張曉瓊.高中語文詩歌文本解讀的現狀及對策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6.
作者簡介:
李嫻,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甘肅省東鄉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