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課就好比是一項藝術活動,需要用實際行動來演繹課堂的每一個環節。不僅在課程導入的時候要吸引學生的目光,在結尾處還要畫龍點睛,錦上添花,深化主旨,體現教學內容與教學目的,讓整個課堂都新穎和諧、扎實高效。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以生為本;結尾藝術
一堂完美的數學課,不僅要有引人入勝的開始,更應有精彩的結尾,還能使學生及時、清楚地知道哪些是重點和難點,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如果把一堂課喻為一臺精彩紛呈的文藝演出,那么,結尾就是一出令人拍案稱奇的壓軸戲。
一、 知曉理,尋找美
善于觀察、善于發現這是每位學生所必備的。不同的學生總會有自己不同的學習方法,教師要指導學生從自己的學習方法中去掌握所要學的知識。
(一) 呼應而美
在教學過程中,其實不難發現許多數學課上都具有前后呼應的特點:前有伏筆,后有照應。在上新課之前,設置懸念、吸引眼球,在結束處也并沒有重復語言。這樣的結尾方式使得學生既對應了之前的要點,又讓整堂課處于一種完整緊湊、首尾圓合的感覺。加之學生的好奇心理,因此教師在處理本節課的重要知識的時候要采用合適的方法進行設疑和解疑,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好奇心以及學習興趣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學《買電器》這節課時,就緊緊圍繞“多多”去買電器展開教學。
[開頭]
師:多多去買電器要抽獎,你們猜他會抽到什么呢?誰又能根據這些商品提出一些數學問題嗎?
生1:抽到冰箱和洗衣機。
生2:一臺冰箱和一臺洗衣機共多少元?
生3:一臺冰箱比一臺洗衣機貴多少元?
師:先大膽地猜測一下,第一個問題該怎么列算式并算出答案。
接著便讓學生帶著自己提出的疑惑進行學習,尋找答案。
[結尾]
在結尾處,再一次出現了多多的問題:一共要帶多少錢去買電器?
師:今天學的加法和減法,他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生:(紛紛舉手)都是整十整百的加減(板書:整十整百的加減)
通過在最后總結買電器的費用從而進一步理清課文的重點。
(二) 對比而美
有比較,才會有區別,才會懂得鑒賞。每個課時都有其自身的側重點,可以從課題、人物語言、圖形、題目等方面,有所側重地進行描述。特別是同一單元中的內容,所學習的知識是大同小異的,但是仔細揣摩就能知曉其差異。
例如《回收廢電池》與《十年的變化》,同在單元加與減中。通過分析可以得知:兩節課所要學習的都是三位數相加的內容,但是從具體的豎式來看卻是不相同的:《回收廢電池》主要需要掌握的是:第一,在豎式計算中要注意相同數位對齊;第二,引導學生體會多樣化的算法;第三,引導學生體會估算在計算中的價值,發展估算技能;第四,在進位的過程中,要讓學生理解計算的道理,并形成認真細致的細算習慣。而《十年的變化》則是引導學生解決連續進位的加法問題,同時梳理三位數加法計算時的注意事項。為了讓學生充分地理解,我進行了簡單的提示,如果說《回收廢電池》是三位數中只有一位需要進位的,那么《十年的變化》則需要連續進位,學生不僅對先前的內容進行了回想,而且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學生只有學會了比較,才能發現并體會學習的樂趣!
二、 交流理,分享美
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就要適當地進行學生與學生的對話。提出話題,讓學生們分享彼此的學習方法或者學習技巧。看看孩子們遠離了教師的引導,是否還能夠自行駕馭!通過分享、交流,尋得本節課的重點,挖掘其中的奧秘!
(一) 討論而美
一堂課通過教師的總體引導之后,學生對于本節課要學習的知識已有了大致的了解。這時候,我們便可以拋出問題進行設計,引導學生進行討論。這樣一來,學生們會以一種較為輕松的心情參與到討論中來,從而有效地活躍了思維,拂去了一定的煩悶與無聊,把所要學習的內容也引向了更深入的探究中。
例如我在教學《鉛筆有多長》這節課時,就讓學生圍繞“多長”二字展開討論。到底“鉛筆”應該用什么做單位比較合適呢?教師只負責設疑,由學生進行自由討論與探索。
師:關于“測量”同學們有什么樣的想法?讓我們一起來交流。
生1:我認為長度單位不可能只有“米”和“厘米”。
生2:我認為長度單位應該比“米”小的除了“厘米”之外還應該有其他的長度單位。不然我們的鉛筆應該用什么來做單位比較好呢?
生3:我認為肯定有比“米”小,比“厘米”大的單位,不然太不方便了。
……
看,孩子們說的多好!在本節課將要結束的時候,我如果直接進行了總結概括:我們今天一起要學習的就是“分米”,那么,效果就截然不同了。想必這樣一個簡單的單位遠遠傳達不出孩子們的真實感受。讓學生主動思考、自由討論、樂于發言,他們就會自己獲取本節課的精髓,發現這節課的重點,不需要老師提綱挈領地進行闡述。學生快樂,你也輕松!
(二) 比賽而美
我們每個人都在說數學課需要激情,需要孩子們活動,教師要善于用活動感染學生、調節氛圍。但是真正又有多少老師做到了這一點呢?許多數學課依舊是死氣沉沉:學生循規蹈矩地學,老師認真負責地講。老師們,你們忽略了——孩子的天性!他們愛玩、愛鬧、愛比賽,那我們何不順其自然展開教學呢?特別是對于一些比較枯燥乏味的知識,就可以采取競賽的方式。
例如《一共有多少天》這節課,它是關于7的乘法口訣的學習,這節課如果就讓學生背誦的話,就會覺得很枯燥,毫無意義。那我在教學過程中就采用了小組合作競賽的形式,讓每個小組的成員共同探討怎樣背誦7的乘法口訣既簡單又快捷,圍繞自己組的方法進行背誦,比一比哪組背得又快又對。制定規則,自出選題進行比賽。這時候的學生在如此緊張熱烈的氣氛下來完成要求,既滿足了學生的心理,又使得教學能順利展開。寓教于樂,樂而不嬉,在快樂的氛圍中掌握知識,孩子們臉上的笑容就是一幅最美的畫!
課堂結尾的方式不計其數,不過一個精彩的結尾可以取得“課雖終而趣不盡;言已畢而意無窮”的效果;可以深化內容、升華主題;可以增加教學情趣,提高教學效果。讓我們一起努力,給數學課堂一個完美的收場,給數學課堂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參考文獻:
[1]王超,劉清玲.語文課堂結尾八式[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6).
[2]陳麗海.語文課堂教學的收束藝術[J].青海教育,2005(3).
作者簡介:
張超男,浙江省金華市,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龍峰國際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