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澤丹
摘要:進入21世紀新時期,俄羅斯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也因科技革命和全球化的進程而極大地改變著。俄羅斯的強國建設,其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頂層建設首當其沖成為國家建設的首要任務之一。盡管截至目前俄羅斯的思想政治教育還處于正在建設時期,但是通過仔細研究俄羅斯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樣可以得到“對鏡”的效益以及“互補”的功能,這對于新時代新時期更加完善和發展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設是非常有必要的。
關鍵詞:俄羅斯? ?思想政治教育? ?建設
一、新時期俄羅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
在俄羅斯重新建立其政治思想教育體系之后,將“俄羅斯新思想”中的最基本內容確定為將愛國主義作為理論基礎與核心內容。普京時期俄羅斯的思想政治教育將重點關注于解決俄羅斯目前遇到的“犯罪和貧窮”兩類問題,因此在俄羅斯進行的政治思想教育中包括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愛國主義教育。
(一)以民族精神為核心的愛國主義教育
人民對國家產生的愛不單是僅僅指對國家給予政治意義的愛,同時還包括對國家傳統習俗、民族、語言、歷史、文化、資源、疆土以及人民的愛等。目前而言,俄羅斯在進行政治思想教育時的核心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俄羅斯國家不斷發展的社會趨勢相符合,有助于拯救國內現今面臨的在思想道德方面出現的危機問題,有助于實現社會以及國家的穩定。并且當局更加關注和重視社會主體所獲得的尊嚴與實現的價值,將重點強調國家利益、集體利益以及個人利益之間的協調進步發展,而不單是簡單的個人對國家崇敬的愛,而是一種相互的愛,既要愛國家,反之,國家也要熱愛每個個體。
(二)以民族團結為導向的政治觀教育
俄羅斯在蘇聯時期,其開展社會教育的基本內容是根據黨與國家領導人的意愿來進行思想教育,其導致的最直接結果便是使整個思想出現教條主義,其中也包括政治思想教育。如何有效的培養一代優秀的俄羅斯人已經逐漸作為當局開展思想教育的基本任務。其中對學生進行的政治觀教育是俄羅斯現執行的大學生思想教育體系的最主要模塊。可以被看作是大學生教育基于“俄羅斯思想”下的得力助手,它進行培養的主要目的便是“培養新一代合格的俄羅斯人”,在政治和團體方面做了弱化,同時在進行政治觀教育時將民族大團結的樹立作為思想導向,重點培養青少年“做一名合格的社會公民,樹立良好的政治思想觀。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及蘇共時期,俄羅斯在政治思想教育方面的發展遇到了很大的問題,由于國際新局面的出現,以及變化的教育模式與政治思想環境導致其在應對和適宜時出現了一些困難,但在不斷的探究摸索之中,俄羅斯已經開始不斷明確怎樣開展國民政治思想教育以及如何培養新一代合格的俄羅斯人。
(三)以人道主義為價值取向的道德觀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基于人道主義出發,目的是為了將教育推廣至人,完善人的人格,幫助其對自己的民族文化形成熱愛。在俄國進行的政治思想教育實踐中,在教育方法和觀念上充分體現了人道主義精神,它對教育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進行強調,并指出其同時也是各項教育活動開展的中心。這整個教育過程從一定意義上來看可以幫助學生進行自我實現以及自我發展。同時在具體的教學內容上,對學生提出不但要樹立正確的人道主義價值觀,同時還要對自然和社會都樹立人道主義態度。由此可以發現,在蘇聯遭遇解體之后俄羅斯更加重視道德教育。因為俄羅斯所處的時期較為特殊,正是社會開始轉型的時期,在教育過程中以及世界變動的大環境因素中有多種不定因素存在,由此使得政治思想教育也在不斷的出現變動,教育內容也在不斷更新。這種基于人道主義為價值取向進行展開的民主道德教育,在很大意義上來說,俄羅斯自蘇聯解體之后,其更加重視對國民的道德教育。
二、新時期俄羅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點
政治思想教育在俄羅斯高校的變化主要分為三個階段:蘇聯時期、解體后的真空期和新時期,并呈現出獨有的特點,旗幟是愛國主義、核心為強國意識、動力是國家觀念,基石是社會團結是其思想教育的最重要的四個核心價值理念。俄羅斯高校所實施的思想政治教育,為基礎的是自由思想、人類中心論、人道主義精神以及個性教育、民主教育、宗教教育等。客觀分析研究這些特點,可以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是為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豐富和完善。
(一)新時期俄羅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特征
俄羅斯在經歷蘇聯社會主義制度,但又因蘇聯解體,走向新時期的資本主義制度。在社會分裂的環境下被區分為利益、階層以及階級等方面。對民眾而言,政治思想教育對其傳達了一種理念國家規律,其和人性相符,又與社會一致。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將其理解為統治階級的意志或者觀點,其對民眾進行的政治思想教育從一定意義上來看是“階級教育”,只不過他們打著“社會”的名號來從事這項活動。在舊統治階級被新階級取代后,其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將社會人員的利益看作自己的利益。就是說,這表達也就是:將自己的政治思想觀賦予普通民眾,并將其說成是科學合理,符合大眾利益,具備普遍意義的思想政治觀。資本主義制度是俄羅斯的根本制度,理論指導實踐,為實踐所服務,所以新時期俄羅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質是為俄羅斯資本主義制度所服務,資本主義性質映射著俄羅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特征[1]。
(二)新時期俄羅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點
1.政策先行、國家主導
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行受到俄羅斯群眾的普遍關注,同時俄羅斯在早期便將思想教育編寫進國家和教育相關的法律法規上。同時還有制定和教育培養相關的法律法規,并在籌劃方面具備較強的執行能力,這在一定意義上可以保證愛國主義教育的發展速度。
2.宗教助力思想政治教育
在俄羅斯悠久的傳統文化與精神內核中產生了精神本質,俄羅斯有著獨特的傳統文化。在俄國,在對國民開展精神文化教育時不可忽視的還有其宗教傳統文化。俄羅斯前任總統認為,俄羅斯在進行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一直受到了宗教文化的影響,在形成社會道德的過程中離不開宗教文化的助力作用,也可以認為,傳統宗教文化便是人道主義思想的起源。
3.重視歷史與傳統教育
俄羅斯進行思想教育管理所具備的特點主要是對國民開展并實施軍事教育。這個現象繼承和沿襲了蘇聯時期的優良傳統,并在俄羅斯高校對大學生展開的教育體系中也不斷應用。普京關于對“俄羅斯”新思想的理論演繹與詮釋時提到,他個人及俄羅斯都對實施軍事教育培養青少年的國防意識十分關注,并將其作為突破或者創新俄羅斯現在或者今后實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一個切入點。
三、新時期俄羅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路徑
自蘇聯解體之后,俄羅斯作為主要繼承國,在其文化、經濟以及政治等多個領域都受到了一定意義上的破壞。國民思想意識由于主流意識的缺乏而呈現出較為混亂的多元化社會,為了使俄羅斯國內的思想混亂局面得以改變,俄羅斯當局制定了相關的政策措施來改變這一局面。
(一)政府層面的支持
回顧俄羅斯以往的歷史,不難發現,民眾在工作生活中把政府和國家制度都會作為賴以生存的一個部分。為了使蘇聯時期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改變,俄羅斯在1992年發表的《教育法》中做出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體不能在教育體系內進行政黨活動或建立政黨,并且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取消,同時取締原先成立的少先隊、共青團等組織,并對蘇聯建立的思想政治進行全盤否定。因此,20世紀末,俄羅斯開始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發揮的作用,并進行思想教育思想的恢復,同時制定了系列有助于發展的綱要性文件。其發布了兩個具有代表意義的綱要,第一個為俄羅斯教育部于1999年發布的《1999—2001年學校思想道德教育發展綱要》文件,另一個為其發布在2002年的《2002—2004年學校思想道德教育發展綱要的基本方針和實施計劃》文件,并在發展和恢復思想道德過程中依靠這兩個基本文件,從而進行建立包括職業教育、學前教育以及普通教育在內的全方位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體系。
(二)學校課堂的教育
將政治思想教育在學習教學中占據的地位作用進行重新凸現,其和整個民族的發展息息相關。由于近些年來俄羅斯政府在教育方面加大了投入,因此在進一步建設學校基礎設施時也開始重視政治思想的教育。就像一位俄羅斯學者曾表示,“為了建立一種新的具有豐富內涵的教育體系,不僅要和國際教育模式接軌,同時也要延續前蘇聯以及當代思想中的優秀思想道德教育傳統。并在實行的俄聯邦教育過程找那個要結合俄教育發展綱要、現代觀點以及民族主義思想等,并對青少年等開展相關的思想道德教育”。普京政府在葉利欽執政時期頒布了《俄羅斯學校教育發展綱要(1999—2001)》后接著頒布了《俄羅斯學校教育發展綱要(2002—2004)》綱要文件。同時俄羅斯辦學體制多元化使學校在選擇辦學政策時,也能自由的選擇其開展政治思想教育的方法、渠道以及方針,所以在國家制定本國教育綱要時還不能統一國家的戰略意圖。
(三)社會環境的優化
“曾作為國教的東正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俄羅斯人們的意識形態以及社會生活,特別是在衛國戰爭中其和蘇維埃政權進行積極配合,共同抵抗德國法西斯對俄國的侵略”俄羅斯第四屆全世界俄羅斯人民宗教會議于1997年5月在首都莫斯科圣丹尼爾修道院成功舉辦。在蘇聯解體之后,當局為了使信教民眾進一步地團結起來,并對他們所信仰的宗教給予完全尊重,俄政府在發布的《—年公民愛國主義教育綱要》文件中表明承載俄羅斯愛國主義的載體為東正教,并對東正教關于提升個人道德水平的教義給予充分肯定,并指出其有助于促進青少年的政治思想道德建設。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作者單位:蘭州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