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嘉璽
教材分析:
《泉城》是蘇教版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九課。課文是一篇寫景狀物的散文,介紹了泉城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觀——濟南名泉的奇麗景色,作者用詞準確,描繪細致,語言優美,抒發了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本文是很典型的總分總結構。開篇,作者抓住了濟南七十二泉的特點;第二至五段是全文的重點,分別介紹了珍珠泉、五龍潭、黑虎泉和趵突泉這四大名泉,各段的布局及寫法也很相似,都是先介紹泉的位置,再抓住特點重點勾勒和描繪。
本文所在單元的課文都是寫景狀物,《泉城》是其中的第一篇,結構明了,層次清晰,為后面三篇課文的學習,尤其是整體把握課文主要內容奠定了基礎。同時,提升了對寫景狀物文的理解,豐富了語言,積累了詞匯,尤其是整體布局方面有了進一步認識。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天下聞名”等重點詞,掌握多音字“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一、六自然段。
2.理清課文脈絡及段落結構特點,體會比喻和排比的作用,能用句式“有的……好像……,有的……如……”遷移寫話。
3.了解泉城特有的自然景觀,學習通過提取關鍵詞的方式感受文本語言的魅力,體會泉城的泉水多、美,激發熱愛祖國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相關段落,學會本課的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感受文本語言的魅力,體會泉城泉水多、美的特點。
難點:理解段落結構特點,能用句式“有的……好像……,有的……如……”遷移寫話。
預習設計:
1.朗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2.自學生字詞。《習字冊》上的生字描一個寫一個,給生字組兩個詞語,理解有關生字詞的意思。
3.查資料,了解泉城。回顧一些城市的別稱。
教學過程:
第一板塊:游戲激趣,導入新課
1.小游戲“連一連”,把左邊的城市跟右邊相應的別稱連起來。
2.濟南因泉而著名,被稱為“泉城”。(出示課題)誰能讀出這座城市的特點?
3.泉城濟南的“濟”是個多音字,還讀作jì。怎么區分呢?(出示“濟”字的注解。)根據注解讀準這三個詞語。(出示:人才濟濟、同舟共濟、救濟)
4.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濟南,了解泉城。
【設計意圖:上課伊始,用“連一連”的小游戲請學生上臺將城市和別稱用線連起來,既是對之前學習內容的鞏固,又是激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興趣。強調多音字“濟”,出示該字注解后,讓學生根據詞語的意思判斷讀音,加強對“濟”字讀音的掌握,同時了解多音字辨音的一般方法。揭示課題后,引導學生讀好課題,從而快速進入本課的學習。】
第二板塊: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1.指名分小節朗讀課文。
相機正音:晶瑩剔(tī)透、明珠散(sàn)落
相機提醒:懸崖的“懸”字上半部分是“縣”字,里面是兩橫。
2.每個自然段寫了什么?借助填空說一說。(出示)
課文首先總寫濟南有________________,然后分別介紹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總寫濟南的泉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設計意圖:中年級的學生需要開始培養概括的能力,如果直接讓學生對課文進行分段概括,可能有一定的難度。所以,用“填空”的方式讓學生有了支點,一下看清文章的結構,比較容易理清課文脈絡,對文章也有了整體的認識,從而對學習概括文意不產生畏懼心理。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通過圈畫“總、分、總”這三個字,讓學生對課文結構一目了然,從而很好地把握這類文章的特點,為準確分段打下基礎。】
3.依據這個給課文分段,并說說理由。
小結:課文的第一、六自然段都是總寫,首尾呼應,中間段落是具體描述,這就是平時所說的“總分總”結構。
4.濟南有七十二泉,作者選擇介紹的是其中最著名的四大泉,這種寫法叫做“選擇典型”。(板書:選擇典型)
5.能給這四大名泉找到相對應的圖片嗎?(出示圖片和泉名)簡單說說依據。
6.課文依次介紹珍珠泉、五龍潭、黑虎泉、趵突泉,如果順序換一換,先寫趵突泉,再寫其他的泉,可以嗎?
小結:趵突泉是濟南七十二泉之首,是最有名的,要放在最后。在選擇素材、安排寫作順序的時候注意用最精彩的內容來壓軸。
7.課文具體介紹最著名的四大泉,其他的泉是不是不用描寫了呢?
8.課文哪里是整體描寫濟南泉水的?(課文的第一小節)
【設計意圖:這部分的教學看上去有點多余,似乎不走尋常路,實際上這是利用文本,讓學生根據文本中心,對整體把握、選擇素材、安排布局方面有一定的認識。】
第三板塊:潛心品讀,感悟語言
1.自由朗讀第一自然段,說說你從哪些語句感受到濟南的泉水怎么樣。
A.有名
(1)你還知道什么地方的什么是天下聞名的?(出示句式:說到? ? ? ? ? ? ? ? ?,自然會想到? ? ? ? ? ? ? ? ? ? ? ? ? ? ? ? ? 。)用上這個句式夸一夸。
(2)課文中有一個詞語,也是有名的意思,你找到了嗎?(板書:天下聞名)這個詞語可以換成意思相同的——
(3)出示最后一段,指導朗讀。
B.泉多(板書:多)
C.水美(板書:美)
2.出示濟南七十二泉的部分圖片,一起欣賞。
3.這么多泉,作者是怎樣著手寫的呢?在寫之前會怎么辦呢?
小結:作者通過分類,從形態和聲音這兩個方面展開描寫,這樣文章層次分明,條理清楚。
4.作者是用什么樣的方法寫出了泉水特點的呢?(出示導學單,生自主學習,小組交流。)
導學單:
1.默讀課文第一自然段第二句話,思考:作者是用什么樣的方法寫出了泉水特點的?圈畫關鍵詞語,在文字旁邊做適當批注。
2.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由組長安排匯報形式,做好全班交流的準備。
友情提醒:可以從詞語形式、修辭手法等方面去探究。
展示交流:
(1)使用了四字詞語。
從詞語形式來看,文中的“白浪翻滾”“銀花盛開”“晶瑩剔透”“明珠散落”都是四字詞語,描寫了泉水的不同形態,讓人覺得泉水姿態萬千、富于變化。
從詞語形式來看,文中的“聲音洪大”“虎嘯獅吼”“聲音低細”“秋雨瀟瀟”都是四字詞語,描寫了泉水的不同聲音,讓人覺得泉水就在身邊,有身臨其境之感。
指導朗讀:每個四字詞語都是一幅優美的圖畫,讀出詞語背后的畫面。
(2)運用了比喻的手法。
從修辭手法來看,文中的兩個“好像”、兩個“如”,說明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泉水就在我們的腦海中呈現出一幅幅畫面,好像親眼所見似的。
指導朗讀:比喻讓泉水更加生動形象,也凸顯了泉水的神奇。
(3)運用了排比的手法。
從修辭手法來看,文中的四個“有的”、四個分句,說明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句子看上去很整齊、很優美,讀起來朗朗上口。
指導朗讀:排比讓句式整齊,看上去就有美感,讀起來也更有氣勢。
(4)這段文字里還有一個小秘密,每個分句有一個相同的寫作思路,都是先寫看到的或聽到的,再寫作者聯想到的;既有眼前所見所聞,又有作者所想,內容非常飽滿。
(5)指導朗讀:美妙的文字,就是一首詩、一幅畫,一起美美地讀一讀。(配樂)
(6)練習背誦:讓美妙的文字留在自己心中。
【設計意圖:通過尋找全文的文眼,了解泉城的特點。以“濟南的泉水為什么會天下聞名?”作為課堂教學的主線,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產生閱讀期待,有目的地從閱讀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通過圈畫關鍵詞語,了解泉多、水美的特點。通過觀察,體會寫作的方法,感受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的妙用。利用圖片等資料,進一步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并通過朗讀表達自己對語言文字的獨特感悟。】
第四板塊:遷移運用,仿寫段式
1.有魅力的文字不但留在心間,還應成為自己的語言,照樣子寫一段話吧!(播放微視頻)
2.回憶自己積累的詞語,用上合適的修辭手法,模仿課文的表達方式,開始動筆吧!
3.展現學生的仿寫內容,交流評價。
【設計意圖: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適度地仿寫能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學得扎實,學得有效。首先引導學生了解這段文字的寫作手法,感受這樣寫的好處。接著利用圖片引起學生對已學文字的回憶,根據學生學力的不同層次,確立不同的仿寫內容,不同坡度的練習,便于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進行選擇。通過仿寫練習,訓練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
第五板塊:總結延伸,布置作業
1.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看到了濟南泉水的——“白浪翻滾”“晶瑩剔透”,聽到了濟南泉水的——“虎嘯獅吼”“秋雨瀟瀟”。下節課我們再來深入探究這四大名泉。
2.作業布置。
★? ?練習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一、六自然段。
★★? 完善課堂小練筆,仿照第一自然段,自己嘗試再寫一段話。
★★★ 搜集有關四大名泉的資料,做好下節課交流匯報的準備。
【設計意圖:總結本課的學習內容,利用課件圖片,讓學生對四大名泉有個大體的印象。作業的布置既有本課最基本的知識要求,也有對本課語言的積累,表達能力的訓練,同時還有下節課的預習要求。】
教后反思:
本文結構嚴謹,首尾呼應,總分層次清楚,無論謀篇布局,還是文字運用,都是學生模仿寫作的好教材。因此“讀寫結合”在本課中得到了充分體現,不管是寫作技巧的指點,還是寫作方法的訓練,都是扎扎實實的,真正地落實到學生的書面表達上。
一、充分預習,簡化字詞教學
課堂時間是有限的,為了讓有限的時間發揮最大的效益,字詞教學的時間就大大壓縮了。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尤其是最為簡單的字詞,讓學生在預習時,用自己的方式學會,課堂上用極少的時間隨機正音和提醒書寫。大部分詞語基本采用隨文理解的方式來學習,在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時進行了教學,引導學生用朗讀表達對詞語的理解,利用圖片加強學生對詞語的直觀感受,并運用詞語對泉水進行描述。步步深入,讓學生對這些詞語有全面的了解,這樣真正積累詞匯,豐富自己的語言。
二、品味語言,鋪墊寫作訓練
詞語作為文章的基本單位,對詞語的學習、理解與運用,應貫穿于整個語文教學的全過程。而課文的重點詞,往往是一篇文章的靈魂。抓住重點詞,既能統領全文的理解感悟,又能使語文的閱讀訓練有了落腳點。教學中,把閱讀和品味結合起來,利用圖片、音樂等各種媒介,引導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理解詞語的意思,品味語言的魅力,與作者、泉水產生心靈的交流,在富有情趣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注重語言的積累和內化,也為后面的仿寫做了良好的鋪墊。
三、抓住特點,進行有效遷移
“學生語文課上的語言學習是一個有指導的讀書活動為主線的規范語言的內化過程。”朗讀、理解、復述、背誦、運用,是進行語言訓練的根本手段。讀是為了寫,我們要以教材為范本,在熟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進行仿寫遷移。但仿寫的對象,從過去的單純運用詞語,提高到對段式編排,布局謀篇等文章結構的學習。通過對第一小節的梳理,依然可以尋得寫作教學的“點”:引導學生仿照句式,通過比喻和排比的手法來介紹某一種景物,從描寫景物的不同方面來展現它的獨特之處。利用導學單,充分自學、有效共學,精彩展學,段落的基本結構在學生心中有了初步的印象,只有掌握了句式特點之后,才能進行仿寫。微視頻的學習,既減少了教師在課堂上的指導,又讓學生再次感受怎么寫。這樣,學生有路可循,從學到仿,由仿到創,“寫”在課堂上自然而然地真正發生。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