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超
摘 要: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加深讓廣大教育工作者更加重視語文教學,特別是初中語文教學,由于思維能力是學生綜合能力中的重要一部分,使思維能力培養成為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基于此,將從當前初中語文教學概況出發,對培養思維能力的具體策略進行分析與探究,希望為相關人員提供一些幫助和建議,更好地培養初中生的思維能力。
關鍵詞:思維能力;初中生;語文教學
所謂思維能力,指的是綜合、分析、抽象、概括、系統化及具體化的整體過程,加工感性材料并將其轉化成理性的認識和問題解決的能力,其基本形式是推理、判斷與概念。無論是人們的學習還是各種創造、發明都是以思維為基礎,它是基本學習能力的重要核心。因此,研究培養思維能力的策略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當前初中語文教學概況
在初中階段,語文的結構與內容相比于小學語文存在一定差異,對學生的思考和思維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憑借自身思維來掌握、理解教材內容。而原有語文教學經常將教學大綱作為全部的教學內容,僅通過考試成績判斷學生語文能力,導致語文變成十分普通的一門學科,不能發揮人文學科應有的功能,并且無法使學生實現全面發展。因此,教師需要積極制定和實施多種舉措,轉變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及模式,更新教學理念,重視思維能力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性,不斷提升其思維能力。
整體來看,語文教師培養初中生思維能力時存在兩個主要問題,一是對思維能力培養缺乏重視,受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很多教師都片面地認為教會學生熟讀字詞句、具有基本說寫讀能力即可,但事實并非如此,語文科目比其他科目更需要思維能力。二是思維能力培養方式不科學,在素質教育大背景下,很多教師依然使用“填鴨式”教學法,機械化語文教學降低了學生思考語文問題的積極性,使思維能力培養效果不理想,語文教學質量和水平也難以保證。
二、培養思維能力的具體策略
為了培養思維能力,教師可從培養邏輯思維能力、發揮興趣的推動力、培養語文思維習慣、把握學生心理特征、創設語文思維情境、提升語言表達水平等方面入手。
(一)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語文學習注重心到、耳到、手到及眼到,也就是說,學生不但要用心思考、用耳朵聽、用眼睛看語文知識,而且必須做好語文筆記,以讀寫結合的形式來學習語文知識。通過及時做筆記,幫助學生有效把握教師在課上教授的內容,并在較大程度上培養和提升邏輯思維能力。在初中階段,學生處在青春期,這一時期的思維十分活躍,能夠對身邊各種事物產生一些個人見解,不過這些想法并不完整和成熟,條理性也較弱,不具有較強的思維能力。因此需要教師通過語文寫作、語文閱讀的教學,使其邏輯思維能力得到有效培養。實際教學中,教師應采取適當的培養技巧來增強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的效果,可先要求學生通讀一遍文章內容,短時間內找出和歸納教材中出現的有效信息,能夠試著用自己的話概括出來,然后,教師根據教材提出相應問題,要求學生按照提取出的有效信息作答,鍛煉其推理和判斷的能力[1]。
例如,某教師在對義務教育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桃花源記》進行授課時,詳細講解文章前要求學生閱讀一遍內容,概括出本文的重心,若閱讀時認為一些詞句難以理解或是印象深刻,可用橫線畫出,和教師、其他學生共同討論。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該教師對學生適當點撥與引導,在討論時間結束以后總結了所有學生的建議與意見,最后概括性地進行綜合發言,使學生理解文章的程度大大加深。理解漁人在桃花源的經歷時,該教師要求學生找出出現的場景個數、每個場景的具體內容、探討作者為何這樣描寫等問題,有效地幫助學生掌握本文脈絡,其邏輯思維能力也得到充分的培養。
(二)發揮興趣的推動力
人們常說興趣對學生來講是最好的教師,若學生能夠有較高的語文學習興趣,就能夠積極主動地理解、認識和觀察語文知識,對語文進行創造性的想象。因此,教師需要將學生的好奇心、興趣向語文探索中轉移,使其變成語文求知欲。從這個角度來看,語文興趣的培養有利于創造思維、多向思維的培養。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師需要多為學生設計啟發性、針對性、計劃性、目的性的語文問題、課后練習等,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和動腦,讓學生自身意識、個人情感、思想認知都能參與到語文的思考中,逐漸提高其操作能力與語文技巧。長此以往,學生就會獲得更加開闊的思維,思考的語文內容也更為深刻和豐富,并能夠運用思維能力解決實際遇到的問題,使思維能力發揮實效。由此不難發現,學生在初中階段渴求大量知識,需要較強的語文寫、說、聽、思維等能力,教師把興趣當作其思考的動力,能夠有效培養思維能力。
(三)培養語文思維習慣
指引學生博覽古今中外的書籍,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能夠幫助其養成語文思維習慣。教師需要不斷增加語文閱讀教學的范圍與閱讀量,選取的閱讀文本可以是與教材相關的拓展內容,或是一些初中限量、推薦讀物。學生在課外閱讀大量書籍以后,能夠學會多種多樣的語言表達,掌握不同類型文章的表現形式,有利于啟迪學生的思維。與此同時,教學應在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為其傳授科學的思維技巧,使學生能夠在思維技巧的幫助下,以自己的思維來分析概括各種事物,可借助演繹法、歸納法進行原理的正確推導,從而在大量閱讀實踐中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及思維習慣,實現培養思維能力的目的。
(四)把握學生心理特征
教學實踐中,教師把握學生心理特征來展開思維能力練習,能夠增強思維能力培養效果。一般來講,語文學習是接觸、感受、領悟和運用的一個過程,整個過程中,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誘導與啟發,增強學生處理、獲取語文信息的能力,使其能夠對語文問題進行主動分析、探究并加以解決,而思維能力則是以上各種能力的核心。為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采取以下兩種方法:首先,鍛煉敏捷性思維。所謂敏捷性思維指的是思維速度較快,遇到問題能夠在較短時間內進行反應。學生不會天生具備敏捷性思維,必須接受后天的長期思維鍛煉才能夠逐漸形成,因此,教師需要在平時教學中使用多種方法持久鍛煉學生思維的敏捷[2]。其次,鍛煉獨特性思維。所謂獨特性思維指的是問題思考和解決過程中不會迷信、盲從、依賴他人,可以擁有與眾不同的判斷、分析及見解。這要求教師在閱讀的教學中,提倡學生探索和質疑,努力增加問題探究、思考的空間,從而使學生的思維更加獨特。
與此同時,教師應掌握語文問題的設計技巧,設計出的語文問題需結合學生心理特征,在提供創造性思考空間的同時,給出具體的思考范例,讓學生理解思源于疑、學源于思這一道理,為學生點亮思維發展的指引明燈。例如,某教師在對義務教育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藤野先生》進行授課時,該教師說:“‘東京也無非這樣里的‘也屬于關聯詞,但是這句話前面并不存在句子,那么這個‘也和什么相關聯?為何本文第一句話這么寫?”大部分學生在閱讀時都未注意到此處,教師卻從平淡的句子中提出深刻的語文問題,使學生進入思考狀態中。隨后一名學生發言,說這個句子前存在潛臺詞,只是被省略了。緊接著另一名學生發言,說大清腐敗不堪使得作者前往日本尋找解決之法,抵達日本以后發現我國留學生卻都是醉生夢死,“也”表達的是作者憤慨的心情。這樣一來,學生善思,教師善問,增強了學生思維成果的獨特性,也培養了其思維的能力。
(五)創設語文思維情境
很多語文教師都會使用創設情境法展開教學,該方法除了正常的語文教學作用外,還能夠促進學生進行語文聯想,讓形象的思維變得抽象。教師可借助多媒體進行語文情境的創設,將學生各個身體的感官調動起來,提高語文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然后因勢利導,指引學生各抒己見、多思考、多提問,通過吸收和理解知識來培養思維能力。客觀來講,形象思維能夠用情境的形式來表現,創設情境法無疑是培養思維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在課堂授課時,教師可根據文章的一個側面、一個點,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情感思想,把學生帶入文章角色,理解文章主題與內容。培養思維能力時,教師需要把學生思維從單一性思維朝著整體性和全面性思維的方向引導,逐漸強化學生思維的概括性、綜合性及聯系性,有效實現語言外化與內化。除此之外,創設語文情境能夠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思考,使文章和學生的距離更近,為作者和學生搭建一座橋梁,從而全面發展學生的思維,提升思維能力。
(六)提升語言表達水平
學生的思維表達需要使用語言,發展其語言能力、提升語言表達水平能夠促進思維能力的提升[3]。因此,教師要想培養其思維能力,可將提升語言表達水平當作一個切入點。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以后,經常會停留于概念、基礎的階段,距離實際應用有很大距離,這時學生掌握的語文知識是不具體和不深刻的。要想解決這一問題,教師應把握好一般和特殊的關系,能夠從概念化過渡為具體化,組織學生開展大量遷移鍛煉,讓學生可以具體、深刻而全面地認識某一語文知識,提高問題解決能力。借助流暢、靈活的思維,學生可以有效擺脫各種主觀的錯誤、偏見,能夠按照客觀實際來分析和解決多種問題。由此能夠看出,提升語言表達水平對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具有促進作用。
總而言之,研究培養思維能力的具體策略具有重要的意義。教師應對當前初中語文教學概況有一個全面了解,能夠通過培養邏輯思維能力、發揮興趣的推動力、培養語文思維習慣、把握學生心理特征、創設語文思維情境、提升語言表達水平等多種途徑對學生進行思維能力的有效培養,從而讓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波.試論核心素養觀照下初中語文教師“壯腰”能力“三個提升”[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8,19(11):105-107.
[2]梁龍波.開展互動教學,發展語文創新思維:初中語文互動教學策略淺析[J].學周刊,2018(21):109-110.
[3]陸寧.播撒思維的種子 澆灌智慧的花朵:論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J].學周刊,2018(20):104-105.
編輯 王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