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時代的進步,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的傳統文化越來越受重視,在這個經濟不斷向前發展的時代,研究傳統文化的心理咨詢價值有重要意義,文化對處于文化中的個體的心理,行為等有很重要的影響。心理咨詢是源于西方的舶來品,如何更好的運用心理咨詢的理論與技術幫助中國文化下的當事人,文章將從儒家、道家及中醫的思想中總結傳統文化中具有心理咨詢價值的思想。
關鍵詞:心理咨詢;儒家思想;道家思想
一、儒家思想的心理咨詢價值
文化影響著人們對心理疾病患者的評價,影響著心理疾病癥狀的表現方式,也影響著心理咨詢和治療過程。儒家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居主導地位,儒學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人的心理結構及對心理問題的認知。主要包括:
(一)人生意義:人應該體會和發展自己的善行,修身養性、身體力行,不斷提高自己的德行。儒家思想認為人性是善的,人在承擔社會責任的使命過程中使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得以體現。
(二)壓力應對:挫折和壓力無處不在,這些生活的困苦是人不能左右的,個體也不必為困難負責、被困難左右。困難和壓力可以磨煉人的意志,個體要接納困難,不放棄自己,通過困難磨煉自己的品性,提升應對挫折的能力,為將來做準備。
(三)生死教育:生死是自然的過程,是同道的,這化解了人對死亡的恐懼。但人生有比生死更重要的東西,即仁。人的道德生命比物質生命更重要,道德生命使人們的生命價值永存。
(四)哀傷輔導:親人亡故時,大部分人都有哀傷的體驗,對于哀傷的處理是心理咨詢的重要環節。儒家思想認為身邊親近的人亡故了,我們不應該過于哀慟使得痛苦的情緒傷害自己,而是可以通過合理、合禮、合適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哀傷。如中國的喪葬儀式、守孝等,可以幫助我們在一些時間通過儀式來表達自己的哀傷情感。儒家化的哀悼習俗具有哀傷心理輔導的作用。
(五)涵養與心理調適:個體可以通過心理調適維護自身的心理健康,儒家思想強調個體可以通過內省的方式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況,愛惜身體,不斷提高身體和心理健康水平。
(六)人際認知原則:西方對于人際認知原則或方式主張共情,即站在對方的角度體驗對方的感受。而儒家則主張“忠恕”思想。“忠恕”本質上是指“推己及人”的過程,即人們通過感知自己的心理狀態,進而猜測推斷別人的心理狀態,并指導自己反應的過程。
(七)中庸與社會生活技能:“中庸”不是我們平常所謂的“隨大流”、“混日子”,而是當人們做事情或進行選擇時,要考慮到多方面的要求,為了達到這些要求,更好地做成事情或解決問題,個體應該兼顧各方面,折中取舍,這樣可以減少相應的沖突和困擾。
(八)人格思想與人格培養:儒家的理想人格是“仁”、“禮”、“知”的充分發展,在逆境時“內勝”,在順境時“外王”。儒家的目標是培養個體成為親社會的、有生命意義感的人。
(九)心理咨詢技術:如果把來訪者解決心理問題的過程看作自我成長的過程,則其類似于朱熹所說的體悟現象,可以用朱熹提出的“喚醒、體驗、浹恰、興起”促進咨詢師咨詢和來訪者領悟。
二、道家思想的心理咨詢價值
道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道家博大精深的思想對人生和心理咨詢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道家的主要思想有:
(一)順其自然,清靜無為:無為不是不作為,不是逃避生活的困苦,而是直面生活本身,積極地看到事物的本質并與其保持一致,不刻意違背,做當下應該做的。道家順其自然的思想被日本心理學家森田正馬吸取并用于臨床心理實踐中,也叫作森田療法。森田療法鼓勵來訪者把煩惱等當作人的一種自然的感情來順其自然地接受和接納它,不要當作異物去拼命地想排除它,否則,就會由于“求不可得”而導致內心世界的激烈沖突。如果能夠順其自然地接納所有的癥狀、痛苦以及不安、煩惱等情緒,默默承受和忍受這些帶來的痛苦,就可從被束縛的機制中解脫出來,然后重新調整生活。不要指望也不可能立即消除自己的癥狀,而是學會帶著癥狀去生活。
(二)利而不害,為而不爭:幫助他人可以讓人們精神上感到充實、愉悅、有意義,可以提升個體的自我價值感,擴展個體的生存和發展空間。那些唯利是圖,傷害他人利益的人只會給自己的人際關系帶來麻煩,從而引發很多心理困擾和問題。
(三)當今社會物質豐富,人們的需要和欲望相應地也增加,但欲壑難填,對物質、金錢、權力、地位等的追求可能會使人們陷入焦慮中,因此道家認為個體要降低自己的非必要物質類的需求,對人對己不要求過高,努力實現精神上的滿足,有所為有所不為,知足常樂。
(四)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勝者強:了解別人的人是明智的,但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是個什么樣的人,知道自己的優缺點等,一方面接納自己,另一方面能比以前的自己更好,不斷地跟自己比較,而不是跟別人比較。
三、中醫思想的心理咨詢價值
中國古代傳統心理治療的方法主要有:開導勸慰法,即通過言語開導勸告與安慰以調節心理的方法;以情勝情法,利用情志相互抑制的關系來進行心理治療;習見習聞法,不斷通過同一種方式使驚恐的人消除恐懼的方法;以欺制欺法,即安慰劑法;消愁怡悅法,一種通過轉移注意力,陶冶情操幫助人們調節負面情緒的方法;移情變氣法,通過談話、舞蹈等方式,調動個體的積極主動性,轉移對痛苦的注意力,發展良好的精神狀態,這跟現在的舞動治療有相似之處;氣功導引法,通過練習氣功導引調節生理狀態,進而影響心理狀態的方法,跟正念練習比較像。
雖然文化對個體,對本土化的心理咨詢有巨大的影響,但文化中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是好的,是有利于中國文化下的心理咨詢的。中國文化中很少有像西方那樣完成的治療理論和技術,因此,深刻的理解中國文化和西方的心理治療理論,從本土文化中汲取有利的思想、方法,并將其與心理咨詢的理論、模式相結合用于心理咨詢的實踐當中顯得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鄭美娟(2009).中國文化和心理咨詢的關系[J].青年探索,6:40-42.
作者簡介:
李婷婷(1991.8-),女,漢族,陜西咸陽人,臨床與咨詢心理學碩士,西安外國語大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專職教師;研究方向:心理咨詢的過程與效果、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