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斌
看到《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么》這本書,我被吸引了,作者吳非先生也和我們一樣是教育前沿的一位教師。課堂是教育的田野大地,我們教師在這里耕耘,培土,施肥,拋灑汗水,培育著一批批學生,用盡我們的滿腔熱情。這本書探討了“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么?教師為什么要教、怎樣教?”對“課堂”這一教育教學的中心環節進行了系統、深入、細致的反思和解剖,對我今后的教學有很大的借鑒和促進作用。
我通讀了各個章節,又挑選了對我觸動大的段落做了摘抄,這些內容解決了我在課堂上困惑已久的多個問題,為我提供了解決思路,節約了探索時間。通過閱讀這本書,我明確了今后工作的幾個主要方向。課堂上教師寫的板書可以看出他的“底子”:有的很講究,下課時看黑板,結構一目了然;有的氣韻流動,才氣逼人;吳非先生認為這才像“上課”,因為沒有那塊黑板,“課”就不好看了。由此,我決定以后每節課都要精心設計板書,使它發揮最大的作用。
學生要有屬于自己的“課外”。在應試教育的形勢下,老師關心的是學生的成績,很少關心學生的“課外”。殊不知,其實還是課外決定了學生的人生。有的孩子讀書多,思維敏捷,而有的孩子從不看一本課外書,反應遲鈍。作為教師,教會學生如何度過“課外”,讓他們有屬于自己的“課外”,長大之后,他就會知道“業余”如何度過,就會知道如何去拓展自己的視野,鍛煉自己的能力,這比教給他們如何去考試要重要得多。
《課堂要“留有余地”》一問給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吳老師說“如果一節課能留下五六分鐘或是七八分鐘,讓學生自由討論,或是默讀,或是查看筆記,或是提問,或者,什么也不干,靜默,只要不妨礙同學,愛干嗎干嗎,對學生有好處。”其中的好處是課上留點空白,讓學生有想象的空間,讓學生有進一步探究的欲望,讓學生自覺地發揮、延伸一下,讓學生產生新的疑問,讓學生有創造的嘗試。我感受到在今后的課堂中,也可以這么做,盡可能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以學定教,教學得法,該“注意”的,學生自然會注意;而在可以輕松之處,也就不逼學生“視為止,行為遲”,處于緊張的狀態之中,不濫用學生的精力,讓一節課開合自然,張弛有度,學生有思考、消化的余地,輕松地獲取更好的課堂效果。
愛因斯坦說過:學會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比獲得知識更重要。不下決心培養思考習慣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樂趣。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獲得專業知識放在首位。教師對社會和教育有了更多了解后,就會覺得教師肩上所承載的責任重大。可以說,教師雖然對學生的影響程度與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間都比不上他們的父母長,但教師對孩子的影響所輻射的面卻要遠遠超過父母,他們在教學中的言傳身教所映射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都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思想教育,語言能力很重要,想要在課堂上“妙語連珠”,就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接受新事物,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庫。同時在私下與學生談話時也需要高超的語言藝術。教師在與學生說話時應適當照顧到學生的情緒,用最具有說服力的語言來教育學生,因此必須不斷閱讀積累經驗。教師的教育智慧都是個人讀書、思考及與他人交流產生的,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積累的過程。所以作為一名教師,應當比學生更善于學習,這一點是我今后需要努力進步的方向。
在我們的課堂上,很多東西做得很表面化,看上去很好,但實際卻毫無用處。比如叫學生有表情地朗讀課文,教師往往做得不夠好,只是叫學生去讀,而不是很好地去讓學生理解,因而,學生在讀的時候就出現了表情各異的讀書現象:有的呆板、有的僵硬、還有的搖頭晃腦。其實,真正對課文內容有所感悟的不在于表情與聲調,而在于內心。
在以往的很多公開課、示范課上,老師往往在特色和新意上下足功夫,對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往往不去顧及,所以那些所謂的公開課、示范課課堂更像是老師和學生表演的舞臺,而不是學生的學習場所。所以,課程的教學只有與學生產生聯系后才真正有意義,否則課程就失去了價值,我們教師不論在什么樣的課堂上都要拋開那些華而不實的花樣,讓課堂教學變得更實在。每次打開《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么》這本書,都有意猶未盡之感。透過它的字里行間,我感受到作者對現在許多違逆教育規律行為的痛恨與無奈,又能深切體會到他對教育事業無比深情的愛。
吳非老師說:“有些老師,只需緩緩地在講臺邊站定,學生便肅然起敬,那樣的老師,思慮深邃,有意志力,像精神標桿,只要他們在教室里,所有的太陽都會蘇醒。”我希望自己也能成為這樣的老師。
學無止境、教海無涯,以后要多研讀此類教學名著,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為學生的學習、學校的發展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編輯 王 敏